“昆曲手工土陶”创始人刘小松和他的陶艺之路
2019-11-17 19:36:15   来源:滇峰汇    浏览:

现在的刘小松,名字前面有一串头衔:云南省工艺美术师、云南工艺美术学校特聘教师、浙江龙泉窑古龙窑烧制技术顾问……

刘小松土陶作品

刘小松作品

算上刘小松这一代,刘小松祖上从事土陶制作的历史,已经有五代人了,大致可追溯至清代。

在云南土陶制作历史中,因商贸集散而闻名、有着“小云南”之称的曲靖燎浒是绕不开的篇章,直到刘小松的爷爷辈,一家人才从燎浒搬到沾益。

不论搬到哪儿,刘小松家制作土陶的手艺却一代代传了下来,“都是制作酱菜罐等实用器”,还谈不上“艺”这个层次。

不过,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刘小松一旦确定正式从事这个行业时,起点就比别人高——1994年,14岁的刘小松从曲靖沾益老家来到昆明龙头街小窑村(今北部汽车客运站)师从张云,他能够以每天制作出约150个土陶罐的成绩稳居工资榜前列,“一般人一天也就只能做80个左右土陶罐,我一个月只上10天班,工资1000多元,其余的时间就去龙头街看看电影。”

刘小松

刘小松

在刘小松39年的人生历程中,有26年的时间都是在和陶土打交道,起起落落、兜兜转转,终究还是扎根制陶行业,现在的刘小松,名字前面有一串头衔:云南省工艺美术师、云南工艺美术学校特聘教师、浙江龙泉窑古龙窑烧制技术顾问……“我正在致力于开发昆曲手工土陶,用最原始、最环保的方法来制作陶器,同时,我将把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

14岁土陶出师,上昆明闯天地

10岁那年,“坐在泥巴堆边长大”的刘小松就可以用家里的拉坯机做出小碗、小杯子,三兄弟中,刘小松自认为他的作品比哥哥和弟弟都要好。

制作土陶手艺技高一筹这件事,仿佛已经为刘小松此后一生要走的路埋下了伏笔。

之后,刘小松终于决定听从父亲的劝解——“不读书,就要学个手艺”——开始认真思考人生前途,决定静下心来学习土陶制作。

刘小松开始跟着爷爷学习,掌握了拉坯制作要领,“动作很简单,但真正学起来很枯燥,只有反复不断、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基本要领。”

人脸主人杯

人脸主人杯

一年下来,刘小松已经可以独立制作酱菜罐、瓦盆等实用器。

那个年代,刘小松一家人平均一到两个月可以制作出一条窑,一条窑能烧制出两三千件各种实用器,按照每条窑三四千的毛收入来算,刘家在当地可以算是殷实人家。

已经基本出师的刘小松并不满足这样的状况,14岁那年,他来到昆明,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17岁获首奖,以陶人而自豪

来到昆明龙头街小窑村(今北部汽车客运站),“那时候,这一片全是窑场”。

刘小松投入张云麾下,在这里,刘小松跟着张云学会了瓦猫制作手艺。有着良好土陶制作功底的刘小松,月入轻松过千,在90年代初期,这可是一份不错的收入。

在两年时间里,刘小松不但学会了瓦猫制作,还学会了制作民族陶人和带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品。

这些新增的手艺,给刘小松带来了新的机会。

1996年,16岁的刘小松被时任楚雄州文化部门负责人看中,邀请他去帮在建的太阳历公园制作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陶艺作品。

瓦猫壶

瓦猫壶

一到楚雄,当地就给他配了四个助手,有人年纪比他还大,“我主要是靠技术服人,技术摆在那里,你不服也得服。”

在楚雄一年半的时间里,刘小松制作出的民族陶艺作品,还在当年楚雄州举办的文化中获得了最佳创意人气奖,“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获奖的陶艺作品。”

从一个初中未毕业的辍学生,到州级“最佳创意人气奖”获得者,刘小松第一次开始以做陶人而自豪,也找回了一些自信。

以做陶人的身份,还有一份更大的自豪和自信在不远处等着他。

18岁名声出省,PK掉500多制陶人

结束了在楚雄的工作,1997年下半年,刘小松再次返回昆明,受靳云松邀请,他在盲哑学校当老师,并同时在学校弄了一个陶艺工作室。

刘小松授课以实操为主,间杂比动作,辅以语言沟通,倒也能轻松应付,在学校教书半年的时间里,他还抽空做出了云南26个民族的陶人,这批作品被北京的一位收藏家收藏。

这意味着,刘小松的名声出省了。

浙江丽水市要恢复古龙泉窑烧制、面向全国征集制陶大师的消息在制陶圈内传开了,靳云松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小松。

黄羊角壶

黄羊角壶

那是1998年,刘小松18岁。

全国500多名制陶人云集丽水,“光景德镇就去了100多人”,刘小松以过硬的拉坯技术成为留下的8个人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这500多名制陶人,我是8个留下来的人中年龄最小的,其中最大的有个60多岁的。”

留下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在新窑口上试烧制,只有试烧制出来的作品通过专家评估后,才有资格在古龙窑上正式烧制,“说实话,当时心里有点没谱”。

3个月后,祖传的烧制工艺让刘小松最终成为8个人中唯一留下来的那个人,“专家们通过跟记载中的古龙窑相比对,结果发现我的窑口跟记载中的古龙窑相吻合。”

在浙江四年半,刘小松先后烧制过四批国礼,以及无数失传的陶艺作品。

双面美女壶

双面美女壶

23岁开窑厂,倒闭挖煤徘徊10年

2002年,刘小松回到云南,继续在盲哑学校教书,还顺带在翠湖边开了一个陶吧。

截止目前,刘小松的人生似乎一切都是顺风顺水。

然后,非典来了,老家父母也在催着他赶紧回家结婚。

干脆,刘小松回老家自己建了一个窑厂,绕了一圈,他从一个可以制作国礼的陶艺人干回了只能制作实用器的烧陶工,“这算是我从业生涯的低谷期。”

在低谷期徘徊了两年,刘小松的低谷期迎来了更大的下降空间,2005年,森林保护变得越来越严格,刘小松买不到烧制龙窑的柴火了,关闭窑厂止损成了他最终的唯一选择。

2007年,刘小松大女儿出生,查出患有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直到2009年,刘小松带着大女儿奔走在全国各地的各家医院之间,六七十万的积蓄瞬间见底。

2009年底,二儿子降生,走投无路的刘小松甚至还到煤矿上挖了三个月的煤。

土陶

还是干回老本行吧。

2010年,在曲靖一家陶厂刘小松谋得了一份拉坯的活,同时带着四个徒弟。

直到干回老本行,刘小松的经济危机才有所缓解,“我的那几个徒弟,他们的大概月薪是2万左右。”

也许是对人生的可能性抱有幻想,在陶厂干了半年以后,刘小松回到昆明干起了装修,三个月持续亏损。

看来,刘小松离不开了制陶行业了,他到马街石咀村赛马场公园开了第一个工作室,去建水买土,在公园烧制,做建水紫陶的茶具系列。

再次回到制陶行业,生活又渐渐有了转机。

在制陶行业,刘小松毕竟是有实力的人,长久浸淫于此行业,刘小松的名声不胫而走。

2013年,他搬到云南工艺美术学校(现在云南轻纺职业学院)当外聘老师,现在,他还是10所小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外聘老师。

30而立,自创陶艺独门绝技

一圈下来,刘小松现在对祖上传下来的传统制陶手艺产生了兴趣。

他自创了一种叫做“昆曲手工土陶”的陶艺,“这种手艺应该有4000多年历史,这种手艺用草抹灰来上釉,没有添加任何化工原料,最原始也最环保。”

刘小松与云归派合作

与云归派合作(左二:刘小松)

刘小松的昆曲手工土陶,原料取材于曲靖白泥、高磷土,这种土耐强高温,含微量铁矿物质元素,经过球磨机加工,可达180目。要用1460度高温方可烧制的昆曲手工土陶,可以达到臆想的色泽,比瓷器的烧制温度还要高200度,是目前陶器和瓷器里的最高温。

云南有26个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刘小松正在致力于把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嫁接到昆曲手工土陶上去,目前,他正在开发把彝族文字、东巴文和爨文化有机嵌入昆曲手工土陶。“结合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我的昆曲手工土陶,具有个人独特风格和代表性,可以说是全云南独有。”

新尝试刚刚起步,昆曲手工土陶在省内外都有了不错的销量。为扩大产品知名度,2019年,刘小松与云南原创文旅IP云归派进行强强合作,尝试进军文旅产业。刘小松的野望还不止于此,他打算把昆曲手工土陶推广到国外,“我的亚马逊网店马上就要装修好了,下一步,让更多的外国人也能了解中国的陶艺。”

图文来源:滇峰汇(百家号);经“滇峰汇”授权爱普茶网https://www.ipucha.com/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土陶 陶艺 景德镇 美女壶 窑厂 高磷土 爱普茶网

上一篇:茶具,你洗对了吗?
下一篇:问鼎格物茶具茶器:从“曜变”回到“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