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末茶,茶末末该如何冲泡「一如茶香专栏」
2020-07-17 21:18:27   作者:一石头   来源:一如茶香    浏览:

对于茶叶(碎末茶叶)的吃水性,一滴水下去,很久才沉下去,吃水性差;如果茶叶又像毯子铺了厚厚的一层的话,注水应该是点下去再拉开一条线。这样相同的水量才能润更多的茶。

一如茶香

盖碗泡,寿眉茶末

特意把白茶茶末压的很碎,一开始是有点想炫技的。

以防万一,我在冲泡之前还与英子老师仔细探讨了一下冲泡的要点:茶比较轻、吸水性差,很容易出现“鼓包”,到最后“炸”开就不可收拾(茶叶末四下散开、漂浮在水上、不可收拾)。具体的流程是可以先从中心注水,最后周边注,这样后面的有碗壁遮挡、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更好地控制。

实际的操作中,其实是盖碗都快注满了,四周茶叶的“鼓包”还在层出不穷,立刻就乱了阵脚——计划好的水流到中心将茶叶搅动一下、再把茶叶压一下,水底溢出这些都还没来得及做呢……有点不敢相信!明明是小水流啊~~明~明~是……

(今天在这里写总结的时候,我才发现)一旦出现了与预期不同的、而且是比目标要低得多的现实,我立刻就慌乱以及失于觉察了——虽然手头的动作看上去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水流依旧非常地细小,茶叶也没有受到更过的惊动,但是内心那种泡茶的喜悦少了;碗盖上、滤网中、公杯口散乱的茶叶也顾不上了。水细小地注着,不惊动茶叶,然而茶汤还是又水又涩。已经没有继续泡下去的热情了,趋于麻木。

换英子老师上来泡。一上来就把该清理的清理了,各处的茶叶碎末都收拾妥当、干净整洁,然后整个茶台都焕然一新了。创作首先是要让自己身心愉悦。现在开始倒带来总结各个节点上的一些技法及思想上的认知的提高。

一如茶香

泡末末、细节多

对于茶叶(碎末茶叶)的吃水性,一滴水下去,很久才沉下去,吃水性差;如果茶叶又像毯子铺了厚厚的一层的话,注水应该是点下去再拉开一条线。这样相同的水量才能润更多的茶。

洗茶,茶叶肯定是要动的。通常情况下(非茶叶末),润茶、大水流注中间翻动以及最后定点在一处大水流压底都可以在一满盖碗内完成。然后碎茶叶末、尤其是吸水性差的,水已经快满了,但是才刚做了第一步都是有可能的。这个时候,千万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可以第一遍不能完全完成的话,可以在第二遍的时候修正一下。

比如,这一遍还有茶叶没有湿,那就先搅动茶叶,第二遍注水的时候将少量第一遍没有打湿的茶叶润湿。

在泡茶过程总是保持着觉察,用巧劲儿,解决着各种问题,比如滤网中的茶叶太多,需要把茶叶倒回盖碗,这时就可以把滤网尽可能扣在水落点在碗沿的地方,这样落下的水还可以继续把碗沿上的茶叶收回去。

比如,因为茶叶太碎,盖碗的缝开多大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出汤时的倾斜角度,是否留根。除了茶汤出的是否顺畅以外,还有其他的考虑,如是否会把滤网、盖碗弄的很脏之类的。

完整的茶叶,注水时要考虑所有的茶叶的均匀受到水浸出,所以会在4点钟方向注水,水流顺着碗沿;碎茶末因为不能有大的扰动(一层水浸泡着),这时也可以考虑在6点钟方向注水,因为注水时间长,这样注水更省劲儿。

碎茶末润茶时,注水动作可以分几次完成,只要每一次的过程不间断,过程之间的间断没有关系,都是为了更好地泡茶。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对于“什么是大的原则一定遵循、什么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小细节”有了深一步的认识。

其实最近我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是有清晰认识和非常自信的,但是我却对“泡茶是以茶汤为作品的艺术创作”越来越迷茫。都是差不多的小水流,看到茶叶的扰动也差不多,甚至盖碗中的叶底如此的柔顺松软,有时自己一个人看着看着都会忍不住得意地笑起来。但是到了工作室之后,我就会觉得困惑,茶的滋味真的不会骗人啊~~~先打动了自己,再打动别人,我卡在了中间。

后来和叶老师探讨了下,他说不仅技术有基本功,境界也有基本功的练习,看书、做善事,提高审美能力等等。境界不会因为你的技术水平提高就会同等提高,也一样是靠像练技术的基本功一样,要刻苦、刻意练习的。

一如茶香

至于什么是创作,内心得先有一幅蓝图(框架),然后在具体的创作中,把感情表达出来,时不时的灵机一现就会有更多亮点的细节出现。

引用一下叶老师今天说的话,我觉得特别地贴切:“而音乐之中的情绪表达尤其重要。由此也想到‘艺术创作,其实就是提供了我们人对外的一个情感表达的路径。’当我们的情感总是会被恰如其分的表达的时候,我们的整个生命状态就会趋于完整和完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恰当的情感表达是缺失的,主要是缺少表达的路径。而这个路径是需要提前准备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更重要的是创作的能力的重要性的体现吧。”

作者:一石头,图文来源:一如茶香,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

热词搜索: 茶叶冲泡 一如茶香

上一篇:米砖茶?红茶砖?说东说西「一如茶香专栏」
下一篇:暖暖说茶:夜品99年的冰岛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