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茶坊”:老矿,老茶,老电影
2021-02-28 22:20:03   作者:小妖   来源:普洱杂志    浏览:

“九份茶坊”四个镂空字低调出现在泛着锈迹的名匾上,反倒是老旧的门帘醒目地写着茶陶画三个大字,这意外撞进的九份茶坊让我又惊又喜,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店里。

九份茶坊

下午从台北乘车一路往东走,沿着绵延的山路一直向上约莫两小时不到的车程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九份老街。

这个雾气昭昭傍山临海的古镇与我想象中的一样,落日的余晖伴着氤氲的薄雾,散发出浓浓古意,从山脚下抬头望去,一连串房子依陡峭的山势星罗棋布,随着夜幕降临,连串的红色灯笼渐渐发光,照亮悠长狭窄的街道。

眼前的景致与宫崎骏《千与千寻》里大红灯笼高挂的街道,汤婆婆的澡堂,绝壁石阶等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我有些恍惚,好似闯入了宫崎骏的梦,千寻就在我身边安静地坐着,无脸男面从远处走来,还有那辆开过大海的火车……

强烈的时空交错感不断袭来,或许是因为九份这个山间小镇在日据时代遗留了大量的旧式建筑,成为宫崎骏动画里场景原型之一。

又或许是日本战败后,恢复的黄金产量最终在1957年因矿藏衰竭而萧条,曾经的“小香港”“亚洲金都”人去楼空、人烟稀少,喧嚣后的沉寂,平静中透露着一种悲凉。

难怪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选择这里,拍摄了著名的《戏梦人生》,不过让九份重新走入大众视线的是那部《悲情城市》,此刻耳边响起千与千寻的音乐,哼着熟悉的旋律,徜徉在九份老街,随意自如的切换时空,是一种很特别的情绪体验。

狭窄的街道突然排起长队,原来是九份特别有名的一家夜食开门了,我在飘出的卤味肉香中捕捉到一丝茶的香气,目光穿过人群迅速扫荡那些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街边店铺,几盆葱郁的绿植让我停住了目光,直觉告诉我那里就是茶香溢出的地方。

“九份茶坊”四个镂空字低调出现在泛着锈迹的名匾上,反倒是老旧的门帘醒目地写着茶陶画三个大字,这意外撞进的九份茶坊让我又惊又喜,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店里。

看门头会误以为九份茶坊只是家略大一点的茶室,最多三张茶桌,走进去才知道依山而建的茶楼内核原来别有洞天,直觉告诉我这似乎是一幢老建筑,拿出手机快速上网搜索关于九份茶坊的一切资料,时间有限我只想用最短的时间浏览这里,这样才能更好的用心亲近与体会九份茶坊的一切。

九份茶坊是九份的第一家茶楼,建筑本身是台北县的“历史建筑”,已有百年历史。它的位置在九份中心点及基隆山交界处,早期这里被称作“皇帝基”,指的是城镇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每日必经之地。它的前身是“黄金时代”盛极一时的翁山英的旧宅。

茶坊现在的主人名叫洪志胜,他买下这栋古屋后,1991年开始经营九份茶坊。实际上,台湾茶艺馆出现始于1970年代后期,鼎盛于1980年代,而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没落。有这样的评论认为,九份茶坊的出现,却似乎挽留住了这股潮流。

斑驳的回廊、梁柱、木雕、博古架把开放性的茶空间隔成大大小小的茶室,楼下茶室外有游满锦鲤的小水池,这里引人之处就在于无论你走到哪里,让人都感觉不到空旷,眼睛扫过,镜头掠过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一幅定格的画。

茶坊里有茶、有器、有古董家具,这里不仅仅像茶馆,更像一家开放的博物馆,似乎洪姓主人想尽可能地保留了建筑旧时的风貌,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客人能够尽情地用眼睛去浏览,轻轻地用手指去触摸,安静地用灵魂去感知,悠闲地用味蕾去品评。

在收银台排队等位,我前面的七八波茶客用日语小声相互交流着,茶坊里所有服务员都能用流利的日语对答日本客人的问题,这应该是日据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爱茶之心,不分国界。

九份茶坊一进门右边靠墙根有一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深红色的陶质茶叶罐,每一只罐子里盛着不同的茶叶。

离架子约一米宽的距离摆放着一张长长的老台子,台子上升有五六堆烧得通红的炭火,每一堆炭火上架着一只陶壶煮水,用于烹茶,据说,在茶客不多的时候,无论你什么时候进门,立刻就有用炭火煮好的水奉上。

壶里翻滚的水腾出袅袅白烟,烧得通红的炭火,和满屋子的乌龙茶香,茶还未到嘴边,我已沉醉在这充满艺术气息和仿古情怀的茶氛围里,似乎眼前这碗茶汤能穿越古街老巷寻找到过往旧梦。

夜已深,九份茶坊周围的小店已纷纷打烊,热闹的灯光渐渐褪去,常年湿润多雨的九份飘起毛毛细雨,静谧蜿蜒的街道湿漉漉的。

我走着,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里悠悠然夹杂着些许暖意,短短的时间里我能感受到当年淘金客如鸟兽般散去后的九份的死寂,能看到不少艺术人士,画家、雕塑家、陶艺家逆着淘金客的人流聚向这里,寻找创作灵感,用文化韵律填满九份的每一个角落。

九份,值得用心体会,用镜头记录,别忘了留够时间约一盏茶。

作者:小妖,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普洱杂志 九份茶坊 老茶

上一篇:普洱杂志:扒一扒「普洱茶」家族的那些事
下一篇:普洱杂志:普洱赶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