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习茶:细微调整,随时调整「味觉的审美」
2021-09-29 02:37:45   作者:一石头   来源:味觉的审美    浏览:

今天习茶颇有些酣畅淋漓的感觉。英子有事儿回老家一趟,终于回来了,如茶工作室又恢复了三个人常驻的和谐局面,这样真好。

味觉的审美

日常习茶

细微调整、随时调整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习茶颇有些酣畅淋漓的感觉。英子有事儿回老家一趟,终于回来了,如茶工作室又恢复了三个人常驻的和谐局面,这样真好。终于可以有人能腾出稍微长一点的时间来好好盯着我的动作细节提出非常细微的调整指导意见,哎呀~~那种滋味,真是“原来如此!&竟然会……&怎么还能……”这样比较强烈的情绪词汇在你的脑海中此起彼伏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今天开车的路上,我一只手很悠闲地轻扶方向盘,只在需要的时候轻轻地用一点力,我教育芊芊:“你看,双手紧紧地扶把完全没有必要,需要改变方向的时候你再轻轻地用力;需要加油的时候再加油……需要干什么的时候再干,才是高效又省力的。”然而芊芊究竟能听进去几分,也只有她才知道。于是我又回想起我自己习茶的经历,其实有一些今天听来恍然大悟的话,叶老师他们一直在说,我可能当时也觉得自己听的很懂的,但是那只是听到了那些实在的文字,真正的体悟可能会很久以后才能一点一点地深入下去。所以无论怎样高明的老师、怎样的苦口婆心的父母,如果你的学生和孩子,并没有相应的储备(阅历、知识、境界)以及每个人性(根)格(器)的特点(谦虚、浮躁等等)来匹配,其实你传递出来的内容,对方能听得进去、并接收的到的,真的会大大大大地打个折扣,所以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谁也无法来取代。深有感触,记录之。

味觉的审美

茶叶的“软硬”

习茶进入高一个阶段之后,每每听闻老师们讲到哪点的时候,总有想一拍大腿的冲动,因为实在是太让人称赞了,这事儿居然是这样的!以前只是盲目地看着、听着、用着、做着,但是一旦经人点醒,那多了一丝的清明、多了一点的通透,真是叫人格外的欢喜。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活的就更加的从容了。

今天泡“漳平水仙”的时候,如茶三人组一一指点了(她们三人先后关注了我一下我泡茶时的状态和动作,就各自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所以,线下学习很有必要啊~)

“漳平水仙”一开始几泡,茶叶析出的慢,所以要等候一会儿,茶汤滋味才更好;等到了中间的那几泡,茶叶都泡开了,这时细水流轻注,不然茶汤会很浓。

茶叶膨胀以后,这时再定点注水也没有缝隙,应该是在茶叶上线圈浇注下去(而不是在盖碗边边沿儿细水切下去)。

茶叶膨胀以后挤满盖碗,这时出汤,碗盖要用大一点力把茶叶往下、往后拨一拨(方便出汤)、然而碗盖又开与平常差不多大的缝儿(而不是用大一点力压下去露出一条较大的缝,这样的话,一会儿热气会XU手。)

漳平水仙的叶子是硬硬的。

味觉的审美

公道杯的晃动

是的,你没有看错,“公道杯的晃动”这个动作也是满满的细节。公道杯需要晃动的场景是:洗茶水要沾满公道杯内壁以便闻香,或者温公道杯。

当水少(不超过一半满)的时候,可以拿着公道杯杯柄晃动杯子,也是有序的、缓和的,这时水会在公道杯里晃动起来;当水多的时候,像之前那样晃是晃不起来的(重量摆在那里),这时你将公道杯顺着一个方向、带着公道杯里的水缓慢的一起流经公道杯的每一个角落。

公道杯分杯时、最是中指那轻轻的一勾一松

文字真的只是为了传递信息的一种便巧方法,我希望的却是,如果你此时看到这里,最好拿起公道杯来用手比划一下,可能领会的会更深刻一些。一定要自己体验、体会,才能真的得到。

当食指勾上杯柄、中指松松地卡好位,轻轻一用力,中指微微一勾,公道杯就很容易倾倒下来;等汤分完起杯(公道杯)时,中指又微微一松(回复到刚才那个状态),公道杯又很容易地直起。一松一弯,一松一弯,一个分汤的动作既柔和又有效;其他的方式也可以分很好的汤,但略显生硬,最是这一松一弯之间,和风细雨就无声润物了。

味觉的审美

提壶(紫砂壶)的进阶

最近这几天,我一直自己努力去找“提壶的感觉”,叶老师、小年老师偶尔的一句话,让我感觉抓住了窍门,提壶时五个手指,食指一勾、中指卡好位,大姆指负责最后轻轻抵住壶盖;无名指和小姆指则是松松地跟着中指就行。

我之前是找不准中指卡位的部位;后来发现应该在中指第一指节的内侧软肉处;后来又发现提壶的时候,壶总是有些松动,如何卡的更牢固些,这得反复地在壶上找感觉,个人的手感。

好不容易觉得壶提得稳些了,有所小成。今天英子一看,一评价,令我仿佛回到了二十天前,似乎英子根本没有回老家。

不过我敏锐地觉察到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些微的沮丧之后,立马精神抖擞——因为有所不足(又有人帮你看出来了,然后她马上要提出指导意见了),所以提升能力的机会来咧~~

这里必须要明确的前提是,我之前的提法并不是根本性的错误,所以现在并不是改正错误,而是修正;是一种非常细微的调整,辐度很小,但是一旦调整过来,整个气象为之一变。这个指导的性质要描述的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细微的不同(手与壶接触的角度,包括竖向上相对的角度,手包裹壶柄的角度(手的哪个部位贴合着壶柄),手腕和小臂所成的角度等),导致你提壶、转壶、出汤时,你手掌、手背处的那一丝放丝,又或者紧张的不同,最终影响的是你茶汤的滋味。

先反复地体会我之前的拿法和调整之后的拿法中个人的身体感觉,从精神上先肯定了调整后拿法的“好”,然后来刻意训练这个好的动作。我看着壶,想象了一下、发了一下呆,英子跟我说:“别想、快练”,还是得上手啊。

然后我幅度非常大地试了半天的角度。英子说:“你要注意动作调整的幅度,不是大动作,是微调、微调、微调!每一次手轻放在壶(或者其他茶器)上,都是细微地去找感觉,然后起~落~”。

所以提壶时,(不动声色间)手搭在壶上,食指就位,中指就位,手腕提起的角度,手与壶柄的包握角度都一一调整到位,然后提起……这些动作都是很细微的,只有自己知道、觉察着,进行着调整(到最佳的位置、状态),一泡好的茶汤自然就成了。

我拿壶还有一个困扰,就是我的无名指和小姆指总是很紧地挤在一起,我老是把壶提高高的请英子老师指导。老师说:“壶放着的时候,你去体会最后两指的松的感觉,然后稳定住,在空中保持着这种感觉,才好调整。”

味觉的审美

再提绿茶的泡法

最近我摇香的技术有所进步,初初摇一摇后,茶叶就顺的很。头一两泡的时候茶叶也顺的很,又因为关注了盖碗压盖子的门道(好好压碗盖,后期出汤才能更顺),我问英子,绿茶出汤时,茶叶应该是都横着还是都竖着,出汤更顺呢?(目前限于龙井这样的扁平光滑挺直型茶叶)按照感觉,所有的茶叶尖都冲着出水的方向应该更顺,但其实恰恰相反,所有的茶叶都平排着,与水流的方向垂直,出汤(滋味口感)才最好。原因暂时不明,记住这条经验就行。

然后再出汤的时候,发现这些细嫩的绿叶有的都贴在一起了(不够松,像烧柴火那样松着、叶片之间有间隙),注水要如何才能破题呢?当时那个场景像极了还在学校的时候解数学题,你有你的思路,我有我的思路,怎么看结果?做呗~~

注水点先靠近碗点偏里一点,然后缓缓后退到上沿,最后轻轻一用力,让茶叶整体翻转一下,记得是有序的翻转;这样再正常出汤,茶叶的状态就可以调整过来了。这种算是比较大动静的了,重新收拾顺序。另一种情况就是,茶叶的边缘有些失序,这样的话,可以不用大的动作,用水流调整一下茶叶整体的秩序即可。一个细节不容错过,当水注满一后,可以轻轻地转一下盖碗,将茶叶的方向调整到和一会儿出汤水流方向垂直(就刚才上面提到的,绿茶如何出汤更顺上)。

细节多不多,看起来是不是很费劲?实际操作一下,你会发现乐趣无穷!英子老师今天的关键词是“心手合一”,你当下的泡茶状态,你即使暂时做不到“心手合一”,但至少你要觉察到你是不是当下并没有“心手合一”?叶老师补充了一句,其实就是当下要专注在泡茶上,有时解释的太多,什么与茶对话、与茶共舞,又会让听者产生新的疑惑,这反而不利于听者的学习。因才施教、因时施教,其中大有学问。

——2021.9.11

味觉的审美

作者:一石头,图文来源:味觉的审美,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味觉的审美 茶叶泡法

上一篇:普洱杂志:抓住这四个方面,中期茶价值判断更靠谱
下一篇:叨叨茶界:最近突然发现很多茶企店招主播而不是茶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