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茶匠:苏芳华,见证云茶发展40年(下)
2020-04-04 23:49:03   作者:忠茶君   来源:普洱杂志    浏览:

就是这样“无奈”的选择下,却让苏芳华与茶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从湖南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他作为茶叶技术人才,从故乡湖南来到他乡云南,与茶相伴,直至今时。

苏芳华

苏芳华

苏芳华,1942年12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1976年进入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昨天我们看了苏老见证云茶发展的历程的上半部分(点击《大国茶匠:苏芳华,见证云茶发展40年(上)》一文阅读),今天我们继续把匠人精神讲完。

从小喜欢机械的苏芳华,梦想成为一名拖拉机手,将来开着拖拉机在田野上奔驰。高中毕业后,恰逢国家调整方针,自己钟爱的农机专业被取消;任选的两个专业“果树”和“茶叶”,想着学“果树”专业好,以后可以吃水果,排着队去,人又报满了……只好选择了“茶叶”专业。

就是这样“无奈”的选择下,却让苏芳华与茶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从湖南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他作为茶叶技术人才,从故乡湖南来到他乡云南,与茶相伴,直至今时。

苏芳华

任务:保证边销安排内销扩大外销

苏芳华说:“当时的茶叶工作有三大任务,边销、内销和外销,要保证边销,适当安排内销,积极扩展出口。”1985年,全国茶叶流通体制改革,茶叶工作的任务有所改变,但对于中茶而言,大部分内容还是没有发现变化。

在一段时间里,云南省政府主抓茶叶工作的部门,从农业厅到了外贸厅,也就是云南省对外进出口贸易厅。“当时中茶公司是属于外贸厅的技术单位,所以公司属于双重体制。一个是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的垂直分公司,属于中央公司;一个是地方省政府领导、主要是对外贸易系统领导的地方公司。”苏芳华介绍说,当时中茶公司在云南茶叶届是一个主渠道单位,“每年的购销任务都是下达任务的,包括每年收多少,怎么收,价格如何,都是有规定的。市场跟茶厂是没有关系的,开辟市场什么的,都是我们公司来做。”

所以,即便1985年全国茶叶流通体制改变了,公司之前大部分的职能,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一些行政管理职能、购销调查等工作内容。

推广:云南茶叶、茶叶之声与云茶

《云南茶叶》和《茶叶之声》是云南较为系统和权威的茶叶行业报刊,但也面临过难以为继的困境。

苏芳华介绍说,《云南茶叶》是季刊,其编委会在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出版刊物是需要经费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费还是好解决的,“我们有一个茶叶事业解决费,每年按收购毛茶的3%来提取,差不多就是一百多万,可以解决很多事情。”但是后来,这个经费取消了,没有经费了,刊物自然就难以为继了。

刊物最后到了苏芳华手中,虽然当时他也很难,但还是硬着头把编辑部搬到了昆明,并身兼一报一刊(《茶叶之声》和《云南茶叶》)的主编,开始了“丐帮”的生活。“当时人家都说我是云南茶叶最大的丐帮帮主,”苏芳华说:“自己开车,一边做调查,一边讨钱去,每年讨个三四万块钱。”就这样,刊物至少没有在他手中断了。

1989年,一场名为“云茶苑”的民族茶艺盛宴,轰动海内外,也是云南民族茶饮首次在世人面前的亮相。(详见《忠茶》2015年第二期,P08-P09)苏芳华正是这场盛宴的组织者和见证者。

苏芳华

苏芳华介绍说,刚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热烈。“我就发愁啊,怎么样才能打开这个局面?”他让表茶艺的小姑娘、小伙子们,每天早上都穿上各自民族的服装,包括自己也穿上了傣族服装,在门口表演少数民族舞蹈,但效果还是不好。“后来没有办法了,就到农业部、商业部,包括中茶公司,去找他们寻求办法。”还真就找到了一个人,时任《经济日报》的副主编罗开富,之前是《云南日报》的,就给出了不少点子,帮了不少忙。“当时就找了媒体单位,邀请了很多记者过来,又请了一些领导过来看,看完就在那品茶,然后了又送了些茶给他们品尝。”经过媒体的推荐,后来又陆续来了一些老领导的夫人,“包括王首道、杨成武、罗瑞卿的夫人都过来看了,”这下局面一下就打开了,忙的不可开交,然后就有了后来到中山公园表演、到亚运会去表演的盛况,一个月时间里,演了35场,大概有4000多人观看,20多家媒体报道。“后来我说,行了,我们见好就收,赶快回去。”

苏芳华还分享了此次表演的一个小插曲。“当时在老舍茶馆,表演的场地也好,外宾也多。有一晚正在表演呢,怎么突然就不服从我指挥了呢?原来是寇世勋来了(寇世勋是当时台湾著名的演员——编者注),全跑去要签名了。当时的场面是搞得很大的。”

苏芳华认为,这一次表演是,云南本身比较偏僻,也比较落后,通过这一次的宣传,对云南,对云南茶业知名度的提高,对中茶公司知名度的提高,都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作者:忠茶君,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

热词搜索: 大国茶匠 苏芳华 云茶

上一篇:普洱茶专家高照教授教你辨别野生茶与古树茶
下一篇:马哲峰:冷水河寻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