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常的日子里,读茶书的一些心得「小竺茶桌」
2020-04-05 23:33:26   作者:殷小竺   来源:小竺茶桌    浏览:

“‘自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诸如雨、风、云、水等构成的那种天然而然的自然,而是包含能够发现真正的自我的人、回归那种本然状态的人在内的、意识到森罗万象一切事物的自然。”

茶书书架

病毒肆虐,固步自封,宅家为宜。近些年,读书少。都言,可以借此机会,多读书。

书架上,书们齐整、挺拨,一字排开。突然间,看上去显得有些肃穆。有些书久不翻阅,已蒙了尘。当初,郑重其事把伊们请回家,到头来锁在深闺不去识。想想,有些对不起伊们。

书要读能给自己带来快感的,打心眼儿里喜欢的。常言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这两年,“贴”上了茶。“贴”字,具“胶着”感,用来形容喜欢的状态,自觉较贴切。日常里,打算做点什么,比如想写几行文字、习几页书法,定要先提壶烧水,喝几杯茶,先暖暖那只久寒的胃。

一周里,有三个晚上失眠。是那种一整夜的失眠,连恶梦都没得做。那几个不眠夜,也用来看茶书了。

写茶的书很多。如雨后春笋,茶书一下子冒出众多,也是近几年的事。这几年,茶业有复兴之势。恰逢这个节点,喜欢上了茶。初入茶道儿,有时辨不清茶书之良莠。买书,全靠在网上搜罗。

一次,下单了一本《茶诗三百首》,久未收到。店主打来电话:是复印本,还要吗?未加思索:要。书到了,复印纸制,厚厚的沉沉的。个别诗句下有划线,书页若干空白处有手写“感悟”。原来这是一本复印的书。复印原件还是一本别人读过、且勾划涂抹过的书。书店还卖这样的书?倒也喜欢。

茶诗三百首

一本内容丰富的书,不必精装,不必多好的纸张。否则,如一个人,内心空虚,徒有其表。阅读那本《茶诗三百首》,犹如看到了作者之外,另一个人的生命留痕。屐齿苍苔,别样神秘。那个人,或远在天涯,也许近在眼前。他一定是认真地读了这本书。由此,世上又多了一个知音。

有些书是经典。经典一旦问世,就永远在那里。不可复制,不可修改。后来人读之,也须一而再、再而三,方能完全读通读懂。经典给予后人的营养是绵绵不绝的。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经典。此类书,适合上午读。喝着绿茶,提着神经读;需边读边做笔记,助分析、理解。读书笔记,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贴心的交流,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书”。曾见过有人在网上售卖书法笔记。那是某人在某个书法培训班上的详细课堂记录。略看一下,字法、章法等的讲解,挺对路。这样的“书”,也饶有趣味。

茶经

几日里,读了一本《茶经》,线装本书。书很“古”感,但竖排版,字体偏小。几天“啃”完后,视力几度衰退。这样的“旧瓶装老酒”,并不觉得有多好。反倒觉得有些老派儿,甚至做作。

同是古籍,中华书局出版的赵佶的《大观茶论》,封面古雅、版式明快,同时还收录了明人许次纾的《茶疏》、黄龙德的《茶说》。虽说都需“啃着”读,但读起来顺眼。一书内囊括了几篇古人写茶的经典文章,读完,基本满足了对古代茶的认识和理解。

对这种古籍类茶书,私下觉得,与其看今人对其辗转反刍,或者断章取义,甚或胡诌乱扯,不如直接深入其中。

大观茶论

经典不能复制,可以重温。

第一次读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时,有些震撼。一本多么好的茶书!再读,仍很激动:原来,他写茶,却意不在茶。茶只是一个“媒介”。彼时,日本面临被西方视为“只拥有刀剑的好战之国”的危险。冈仓以茶为“媒”,用诗意盎然之笔,向西方世界讲述日本国民对艺术与和平的热爱。实际上,他在抒写一种家国情怀。

茶之书

有时,读一本书,会为书中一句话,寻来另一本书看。姑且称之为“链接式”读书。

“在日本,最卑微的苦力也知道向山水致敬”,只为这句话,读《蒙福人生的欢喜》。在2020年春,这些特殊的日子里,读了下面这些句子,不禁深有感触:当今,紧张社会生活令人心骚然。我们宛如生活在一个沸腾的坩埚之中。“唯有大自然能为我们提供安息之所,哪怕只是片刻的休息。唯有置身于大自然中,才会发现一个活生生的自己。”

蒙福人生的欢喜

“‘自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诸如雨、风、云、水等构成的那种天然而然的自然,而是包含能够发现真正的自我的人、回归那种本然状态的人在内的、意识到森罗万象一切事物的自然。”

突然明白:自喜欢上茶,一次次奔往茶山,最终要寻找的是什么了。不是为一款茶而爬山涉水寻根究底,是为了寻找一种“与大自然共生的欢喜”。茶,其本质是让人“回归自然”。

这期间,也读了几本当今茶人写的茶书。书均写得倾心倾力,鲜活、接地气。读完,倒也心满意足。

作者简介:殷小竺,茶专栏作者,前资深媒体人,喜茶喜书法。墨书志,茶传香,小竺茶桌致力于健康生活方式传播。图文来源:小竺茶桌,经作者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小竺茶桌 茶桌 茶书

上一篇:茶在“俗世日常”「小竺茶桌」
下一篇:藏王寨:遇见老崖野茶「小竺茶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