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第二讲:主观之美和客观之美「一如茶香专栏」
2019-11-09 18:13:26   作者:叶羽晴川,一石头   来源:一如茶香    浏览:

“美”,就是事、物、景、境让人的情感、情绪或者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愉悦。

叶羽晴川谈美

“美”是什么呢?我们如何面对“美呢?我们怎么感受“美”呢?叶老师说,“美”是一个太大太泛的话题,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有对“美”的描述,但是“美”到底是什么?却从来没有人有过清晰的定义过;“美”唯一确定的就是它的“不清晰”。

如果说第一期的“谈美之美为何物”(详细内容详见爱普茶网转发的“谈美”第一讲:美为何物「一如茶香专栏」一文),在叶老师的“紧张”中呈现地大大超出众人的期待,那么这一期的“谈美”,居然直接就进入了高潮!(接下来还有两期让茶友们如何想象?!)连叶老师自己也用了“完美”一词来形容,特别地不谦虚……

叶羽晴川谈美

这是我写了这么多次回顾以来,叶老师头一次特别殷切地在茶会结束的当时就问我:“石头,回顾今天能写出来吗?”——因为实在是特别值得回味,但有些细节他又想不起来,所以非常需要我的笔记,哈哈哈哈。这不第二天一大早,叶老师按捺不住,先写了一段话:

“昨天的《谈美:主观之美和客观之美》的茶课以出乎意料的完美形式结束。作为主讲者来说,真的特别感恩每一位参与者。最有意思的是,每一个人的分享、呈现都成为课程非常重要的环节,天然成就,不可思议。以至于我们几位茶友都不由给本次茶课贴上了“完美”的标签。甚至说,后面的课程都不用来听了。果真是这样吗?果真不用听了吗?

本周末的的主题定下来了——《谈美3:创造与完美》。完美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常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也就是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还是相当的遥远的。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实现理想?有没有必要去实现理想?对于我来说,当下的完美就是大家就“完美”进行讨论,乃至于争论。——叶羽晴川

叶羽晴川谈美

我只能说我的境界还不够,还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跟叶老师形成共鸣,虽然茶会上我边听写边记录,最后能了解叶老师的课堂流程,从认知的层面接受的也还说的过去,但是如果没有超哥、PY姐以及其他人的分享补充,再加上叶老师之后的点评,我只能说还在“似懂非懂”之间。然后就像中了大奖一般,晚上意料之外的“露台茶会”三种上个世纪的老茶,黑茶、熟普、生普,尤其是一款现在只能存在念想中的83竹筒茶喝下去之后,我整个人瞬间觉得里外都通透了。“一期一会”、可遇而不可求,不是说一人一事一物有多难得,难得的是众多的因缘合和,通过某个媒介(在这里是“茶”和如茶三人组),最终成就了一个积极的“场”,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交流和愉悦,以及境界的提升。

彼时彼地之场景不能再现,我只能说以我个人的理解来尽可能地还原本次的茶会,希望没来和来了的茶友都能在这文字描写的场景中体会到哪怕一点点这种“不可名”的“美”中来。

今天茶课的小标题“主观之美和客观之美”

在大伙儿最终要看到这期茶会之前,我还是先把今天的四款茶品列举一下,同样穿插在叶老师的“谈美”中,茶的口味逐渐的加重,年代有的很是久远,有的很新,有的是绿的,有的几成黑色……然而都是很美、很好喝的茶。

叶羽晴川谈美

恩施玉露(绿茶),2010年寿眉(白茶),手工雀舌(乌龙茶),1992年铁罐普洱(熟普)

美,有时不期而遇,却是那么的“好”。

叶羽晴川谈美

美是如何产生的

这是上一期的主题,叶老师在开始第二期的“谈美”之前,特意带着大家又重温了一遍。重点就是,美的产生一定是有前提和背景的。叶老师举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例子。大家往往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带着理解和原谅的微笑,而自己身边越是亲近的人就越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从远到近、由生疏到亲密;最终,和你最亲近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你需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你“知觉”、“不知觉”的对比中发现它们,最终通过不断的修正来构建和重塑一个你自己“美的世界”。

“美”,就是事、物、景、境让人的情感、情绪或者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愉悦。

叶羽晴川谈美

今天的十位茶友里,只有一位新茶友日朗(第一次来参加茶会的),一名初中老师,来参加茶会,是想寻求茶中“道”层面的内容。大家都非常热情地向她做了自我介绍。有些介绍非常的有趣,大大地活跃了气氛。

叶羽晴川谈美

老茶友们的自我介绍

“从学茶小白一路走过,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全国泡茶最好喝的大咖之一……‘我的现在就是你的未来’~~”

“一开始很喜欢茶仙女们的那种仙仙的范儿,后来认识叶老师他们,觉得更实用的泡茶技术也是我想要的,我也想要帮助更多的人能泡更好喝的茶。”

叶羽晴川谈美

“我来参加了三次茶会,已经从‘簇簇新’变成了‘一般新’,也很有一些老茶友的良好感觉了。”

“学茶之路越来越有兴趣,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开心地学茶。”

“一开始对茶感兴趣,后来对叶老师感兴趣,然后对茶友感兴趣,现在又开始对茶感兴趣了。一路学、一路丢、一路捡。希望新来的茶友就一路‘学下去’,可以省略后面的两个步骤。”

叶羽晴川谈美

“来工作室两个月了,是叶老师的铁粉。欣赏叶老师对茶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深度,也期待通过学茶遇见更好的自己。”

“接触茶很多年了,然而最近这一年多来真正跟叶老师学茶后才是我个人茶路上里程碑性质的茶事。”

“从2013年10月认识叶老师,已经是工作室的资深茶友了,没事儿就来,有事儿创造创造条件也来。”

叶羽晴川谈美

叶老师也向新茶友说明了“如茶工作室”的宗旨。茶是入口的,所以讲“味”;在这里学茶,是“味觉的审美”;泡茶是以茶汤为作品的艺术创作,而茶叶是你创作的原材料。现在茶界的审美有一种误区,明明是茶会,却更注重茶席美不美、茶器是哪位名家出品……美应该在你要的“点”上——在茶是味觉上——所有其他的内容,包括茶壶、盖碗、杯子等,都是为了把一泡茶最好的香气、滋味呈现出来而服务的,不能成为主角。

叶羽晴川谈美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喝了有“玻力海苔”味儿的恩施玉露;以及2010年的寿眉,我直到今天才终于清晰地明白了,为啥工作室对于白茶只喜欢散茶不喜欢饼茶。因为白茶的特性就是不炒不揉,而一旦加工成饼,就会有高温参与,白茶的性质其实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一点叶老师接受不了,他喜欢白茶,就是喜欢它“一切都是初生的样子。”

叶羽晴川谈美

审美的认知有一个过程

接下来大家一起看了一个视频,叶羽晴川剪辑出品。

第一个镜头是很多玫红色的四棱锥不停地翻转;

第二个镜头是配有诡异的音乐的视频,有很多很多绿、白线条的不停地扩展;

第三镜头是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

第四个镜头是《饥饿的苏丹》(饥饿的苏丹(The Starving Sudan)又名“欺凌的苏丹”,是摄影师凯文·卡特的作品,刊登在《纽约时报》上,凭借该作品作者赢得九四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该张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最后一个是英子老师泡绿茶的慢镜头。

叶羽晴川谈美

叶羽晴川谈美

叶老师的设计是很有讲究的,每个镜头出现的顺序,体现了人的审美认知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镜头体现人类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就是通过颜色的敏感性——一些具象的色块;第二个镜头,颜色之后,开始出现抽象的线条。第一、二个镜头也在颜色的对比上形成了关联性。第三个镜头的世界名画,很美,可是和大家没半毛钱关系,看看也就算了;等到《饥饿的苏丹》出现,叶老师想让大家明白,这幅画展现了生活的另一面,秃鹫想吃将死的女童;而摄影师成名之后却被网络暴力逼到自杀,“美”(获得肯定的摄影作品)还是残酷的。等到英子泡茶的镜头出现了之后,是大部分茶友都熟悉的,也是极具美感的,不仅是茶叶一点点的舒展过程、还是水波纹的韵律。

叶羽晴川谈美

然后有趣的事情出现了,本来叶老师只想让我发言陈述一下感受的,结果我的方向不对,就让刘迪姐发言,结果她说的特别好,就陆续让所有的茶友都发言了,然后就有了前文所述的情况“最有意思的是,每一个人的分享、呈现都成为课程非常重要的环节,天然成就,不可思议”。

刘迪姐:……看到英子泡茶的时候,感觉到特别地静,又冲击了内心,身心随着茶叶的舒展而觉得自在……

张彤姐:……看到英子泡茶的时候,开始觉得熟悉→愉悦→舒服,最后甚至渴望,渴望喝到这一杯茶。这种心境平时也是有的,但是一经视频引导,这种感觉就非常强烈了。

PY姐:(请叶老师不要批评)看视频的过程,人在放空,整体是茫然的,甚至看到后面,我都有些困了。(PY姐,全名张鹏宇,PY是鹏宇的首字母,叫PY显得格外的别致)。

叶老师赶紧跟上一句说:您这样的真实,真是可贵!

叶羽晴川谈美

珊珊:……看英子老师泡茶的时候,感觉生命的绽放,以及茶叶的奉献……

超哥:叶老师放这些视频肯定有他的理由,从各个角度去让我们审美,所以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强迫自己去感受视频和图片的美。前几个还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英子泡茶的视频特别亲切,不需要强迫自己就能感受茶汤的各种美丽,我同时也感受了我自己的“专注之美”、“内心需求之美”(超哥的工作中也有一些茶的相关内容)。

叶羽晴川谈美

五叶:绿线有些恐怖,《蒙娜丽莎》的出现让我有点懵,《饥饿的苏丹》没有看懂。其实英子注水的时候,水波动跟前面的绿线有些相似,但是我不恐惧。有一种静美在其中,润茶时候那些小气泡一点一点地缓缓浮出,感觉茶叶活了在呼吸一般……

范范:叶老师每次的课我都很想笑(开心的)。今天的视频,前面的内容都不是很喜欢,《饥饿的苏丹》没有看懂,还以为是展示荒野之美。等看到英子老师泡茶的视频,一些美好的感觉都起来了,注水、水柱的粗细、缓急,细节都在慢镜头中体现了。感受到了叶老师的用心,最后水溢出来了,是自然而然的,非常舒服。

日朗:试图理解,(但是没感觉)很恐慌。听了叶老师的讲解和分享,发现原来美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一开始就着急想着怎么去评价。

叶羽晴川谈美

叶老师的点评。

前两个影片,大家没有任何的感情链接,所以有意义或者无意义,对你们自己都觉得无所谓;《蒙娜丽莎》很出名、很美;但是离我们的生活还是很远;《饥饿的苏丹》告诉我们即使和平年代,生命也有残酷的一面。获奖的作品也未必展现的是美好的东西。等英子的视频出现了之后,那些经常来工作室的茶友,看到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画面,觉得非常舒服,甚至连每一个波纹都觉得亲切,感受到了熟悉、柔软和温暖。可见,所有的判断、评价,都与我们的过往的经历和学识有关,而价值往往不能和美划上等号(《蒙娜丽莎》世界名画,然后在坐的老茶友们可能觉得英子泡的茶更美)。所以我们学茶,不是学习评判的技术参数,而是引发我们感受生活美的能力,去接纳,这个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叶羽晴川谈美

对美的感知是变化的。范范最开始学的茶艺看上去很美,但是她不会获得由衷的欢喜,而真正习茶,从味觉的审美出发,最终将通过“茶”发现那个藏的更深的、更美的自己。美的认知,是需要主观的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能够发现、认知“美”,是因为我们已经构建了相应的美的认知的建设。比如刚才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水流(英子泡茶)哪一个更能激起内心认同和愉悦?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回答,他们对美的感受也不同。

叶羽晴川谈美

审美的主体,一定会因为专业的知识,成长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感受“美”角度、方法也一定不会完全相同。我们感受世界的途径是“眼耳鼻舌身”,然后享受到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等等。最终,这种感受还要通过某种方式传递出来。以“茶”为媒介的话,就是通过“茶汤”来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情绪。

审“美”之后,需要表达

大家根据过往的生活经历、学识认知,会判断所看到事物的“好坏、高下、好恶……”这根本不是事实求是,是主观的,和外界无关。比如满大街的孩子,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突然看到一个背影和自家孩子很相似的,立刻就会有感情上的波动。“美”的主观性、封闭性是可以慢慢打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怎么样都可以;但是一旦跟外界关联起来,就需要有共识的交流基础,否则会出现很大的障碍、甚至误解。

叶羽晴川谈美

我们和外界关联起来的时候,只要忠实地描述感受,并以大家的共识来描述。曾经在昆明交流的时候,茶友们说,叶老师泡的茶“不HUA(二声),好喝”;他们主任泡的茶“HUA(二声),好喝”;而“HUA(二声)”一般都以为是“滑”,没想到在当地是“划嗓子”的“划”,所以当时很是困惑了一番。我们需要清晰的是,名相可能会有很多个,然而感受只有一个!

叶羽晴川谈美

叶羽晴川谈美

主观之美,与情感有关,对记忆更有作用。越是深度的情感投入,越会得到更大的喜悦,当然你感受痛苦的能力也同时在增加。当我们“领悟、感受”美之后,也需要有一个“呈现”。进一步和习茶联系起来,我们说审美的境界有三重,“实有之境,创作者之境,欣赏者之境”,恰好对应着茶的五重境“清纯韵和空”,我们发现,学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与东、西方哲学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你目前“不通”,恰恰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通”是认知有问题,是境界不够,而不是你学的东西不行。你从电视上看亚马逊丛林,觉得非常美;然而真的深入实地,你肯定会抱怨那里的潮湿和毒虫。所以,只要有判断,就不存在客观之美。“美”是你通过学习以后完成的正向认知。

叶羽晴川谈美

叶羽晴川谈美

叶老师的“抽丝剥茧”法让我们认知到“客观之美”是不存在的之后,戛然而止。我们一边又喝了手工雀舌和92年铁罐,茶很好喝,但是茶友们的分享更精彩,每一个人的发言都是“补缺”,让今天的茶会最终圆满!

茶友精彩发言之

日朗:今日寻“道”而来,不失所望,感觉已经提升了一点点智慧。我是一个中学老师,哪个孩子都不是自己的,无法达到“就是自己的娃棒”那种强大精神胜利。但是从今天起我可以试着理解和接纳,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以后的工作就好做了。今天的茶里,我对白茶的印象最深,因为整个房间里都弥漫着香气。

叶羽晴川谈美

珊珊:平时最喜欢“玻力海苔”,所以很喜欢有“玻力海苔”味的恩施玉露,但是后来有些醉茶。今天听课的收获是,以前我觉得美的,别人也必须(一定)觉得美,这种强人所难很不好,在自己的世界里呈现没事儿,但是带着自己主观意识去辩解,其实是不尊重对方的。以后也要好好学习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怎么准确地表达。同时,很好奇下节课的内容,因为叶老师的每节课都有乐趣点,上节课是黄连,这节课是《蒙娜丽莎》,猜不透,好期待。

叶羽晴川谈美

超哥:叶老师今天讲的很高级,我很受触动。就个人而言,我理解了,“美”是一种主观需求,客观上它只是“存在”。比如《饥饿的苏丹》里,女童对于秃鹫而言就是肥美。对于我们做产品(饮品)而言,夏天很热,就要做凉的;冬天很冷,就要做热的。“美”就是把需求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了。

刘迪姐:从个人喜欢野外徙步开始讲起,她意识到同一件事儿,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知。她自己觉得野外徒步,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沟通,特别地的丰富和美;但是朋友会觉得她是在自虐、自讨“苦”吃。所以,跟着叶老师学茶——味觉的审美——如果你都感受不到“好”,意识不到“好”,肯定也是接收不到这种“好”的。“对我自己而言,‘美’是内心的渴求,是一种行云流水的状态”。

叶羽晴川谈美

PY姐:今天的四款茶,后一款茶都会比前一款茶更喜欢,仿佛我更能get到口味重一点的茶的好。叶老师今天讲的特别好,我困惑的点都在他一问一答的课程中解惑了。我今天想明白了,为什么我想来这里学茶,为什么我喜欢文化类的一些东西?因为是要去满足需求的。两种情况下人才会觉得空虚,一个是头脑空,一个是心里空。我们往往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不知道应该知道的,看不到应该看到的,感受不到应该感受到的;然后开始对一些固定属性有感(知)受力了;然后和“正确”的人(同道中人),用大家共识的语言表达(呈现)出来,引起共鸣;最后创造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内容。

(我觉得PY姐实在厉害,我上完精修班都一年多了,还没有她这么通透地理解到上精修班的原因,她这还没上呢,就如此一针见血的犀利!真是天赋异禀,手动点赞!)

叶老师此时不得不说几句:他觉得特别地感恩,有越来越多PY姐这样的人愿意去传播(“美”的东西,包括如茶),而不只是停留在嘴上。当我们想去传播的时候,前提是自己有想法、有能力传递出去,并为着这传播,去培养自己分享的能力,而不是永远只停留在口头上。

叶羽晴川谈美

范范:认识老师之后,觉得和老师是一类人,非常坚定地跟老师学习。不是被洗脑,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能替自己决定。个人的能力来源于成长经历,环境和见识。认识老师前,审美停留在表层;认识老师之后,很快就可以深层次审美了。

一石头:超哥的分享解了我的一部分困惑——“美”是一种主观需求,客观上它只是“存在”——但是还是存疑惑,刚生出来的孩子没有阅历和学识,但一美一丑的东西放在他们面前,他们本能就会趋向更美好的。叶老师今天令我印象最深的话是:美的感知力是随着个人的感情的投入的深度,而会加深审美深度的。

叶羽晴川谈美

最后,叶老师包含深情地说:今天真是特别圆满了,今天出现的每一位茶友,他(她)的发言都是对“美的理解“的一个角度的补充说明,另一种解读。这绝对是提前设计不出来,我的茶会真的不只是我一个人在战斗了。(好吧,我承认,最后半句是我加上去的)

叶羽晴川谈美

PS:范范目前在上海常住,这次是从襄阳老家出差直接赶过来参加茶会的;五叶连续两周从沧州赶过来,晚上还得给其他人上课要赶回去;珊珊住在通州……

叶老师的茶会,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只要茶友心中升起一个念头“想参加”,那么距离一定不是问题,时间挤挤都是有的;而工作室这边,好茶那是基本的配置。开心是一定从头到尾的,惊喜是必须有的,收获是比你想的要多的,“想再来”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

叶羽晴川谈美

主讲:叶羽晴川,图文整理:一石头,图文来源:一如茶香,本图文由“一如茶香”授权爱普茶网ipucha.com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绿茶 恩施玉露 寿眉 白茶 熟普 雀舌 乌龙茶

上一篇:“谈美”第一讲:美为何物「一如茶香专栏」
下一篇:“谈美”第三讲:创造与完美「一如茶香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