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文化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及对策
2020-05-16 14:24:52   作者:张伟   来源:信阳市茶文化协会    浏览:

茶旅一体化是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茶文化和茶产业融合的支点。这就要求把茶本身的环境因素、文化因素联系起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们在追求健康、追求品位、追求

信阳市茶文化协会

「信阳市茶文化协会」编者按:信阳市茶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得到上级领导大力指导与精心培育,也得到各界同仁的无私厚爱,尤其是茶界专家、学者悉心指教,为协会的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5.21国际茶日来临之际,为宣传信阳毛尖,扩大信阳毛尖品牌影响力,普及信阳茶文化知识,市茶文化协会特分期向社会隆重推出信阳师范学院茶学特色重点学科茶文化方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国家二级评茶师,考评员张伟先生的最新信阳茶叶研究成果——《信阳茶文化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及对策》。文章结构严谨,深入浅出,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是不可多得的信阳茶叶发展与突破指导性大作。随后,张伟先生还要赐稿数篇力作,我们满怀期待。愿信阳茶明天更美好!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发展于当代,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享有崇高的荣誉。茶圣陆羽“淮南茶以光州上”、大文豪苏东坡“淮南茶信阳第一”,是对信阳茶的千古定论;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及“中国十大名茶”、国家质量金奖、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等诸多荣誉称号,是对信阳茶的最好褒奖。在唐代,信阳是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被列为贡品。宋代时,信阳茶产量占全国的1/5,是当时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到清代,信阳已有6个县区产茶,逐步形成了信阳茶独特的炒制工艺。1913年,信阳茶正式定名为“信阳毛尖”。

一、发展现状

1、信阳茶叶发展史

信阳种植茶叶源于战国中后期。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唐朝天授年间(公元690年),信阳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上建千佛塔,相传是女皇武则天在车云山遂愿后敕建。女皇武则天因喝车云山茶治好了多年不愈的肠胃病,因而赐建千佛塔。宋太宗时期,全国茶叶发生重大变革,在淮南茶区首先出现了散茶。《宋史·食货志》记载:“茶有两种,曰片茶(饼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绿茶之十一等。”信阳散茶也在这次“散茶出淮南”的变革中出现。信阳散茶开始是模仿六安小把茶制法,后来又融入龙井茶制法,形成了毛尖茶。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信阳毛尖制法。这时期的信阳茶又称为“片茶”、“散茶”。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贡茶正式废团茶而改散茶,散茶代替了饼茶,信阳的散茶被叫做“芽茶”和“叶茶”。

清代后期,“毛尖”一词开始出现,人们把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等。当时,车云茶社派人到名茶产区浙江西湖龙井和安徽六安,购买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曾把制成的茶称“车云龙井”。本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茶产量也不断扩大。

1915年信阳县所做的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从此信阳毛尖成了河南省的绿茶代表。

新中国建立后,信阳茶归于“毛峰”一类,河南将产于信阳及罗山南部的信阳毛尖命名为“豫毛峰”,光山、潢川、商城、新县、固始产的茶,称为“豫毛青”。

2、信阳茶事典故

(1)村姑·画眉·茶树

在信阳市浉河边的茶之韵广场上,有一尊名叫“茶姐画眉”的雕塑十分引人注目。游人来到这里,总爱站在茶姐的雕像前仔细端祥,回味着那时间虽然遥远、但仍被历史保鲜的故事。

传说很久之前,信阳大山里住有一位善良的村姑,她看到父老乡亲都爱患一种叫“疲劳痧”的疾病,十分焦急。她听说古代有一位叫神农氏的人,在西南方向找到了一种能治百病的树叶,便决心前去寻访这种宝树。

不畏艰险的村姑,向西南方向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又越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结果饥饿和劳累使她也患上了“疲劳痧”,病倒在一片树林边。这时已在天上做了神仙的神农氏降临在村姑的身边,他从一棵树上摘下几片树叶,让村姑咀嚼吃下,村姑很快就苏醒痊愈了。神农氏指着那棵树告诉村姑,这种树叫茶树,可以治愈疲劳痧病,但种子必须尽快种到土里才能成活。他提出先把村姑变成一只画眉鸟,这样可以尽快把种子衔回去,等茶树长成之后,她就会变回原来的模样。但在茶树长成之前,她不能唱歌,也不能大笑,否则她就无法再变回去。村姑愉快地答应了神农氏的要求。

小画眉衔着茶籽回到了家乡,把茶籽迅速种到了土里。很快,那茶籽就生根发芽,并日益长大。这时小画眉忘记了神农氏的嘱咐,高兴地唱起歌来,这一唱就使她再也变不回去了,永远地成了一只小画眉。而那发芽的茶籽也很快长成了茶树,在信阳一带的大山里繁衍成了今天的信阳毛尖茶树。如今在信阳漫山遍野的茶树林里,常见有一种尖嘴大眼,羽毛美丽的画眉鸟,经常落在茶树上,唱着好听的歌儿,啄吃树上的害虫,人们说那就是村姑变成的画眉鸟。

(2)陆羽访茶入信阳

史载,陆羽曾下榻古光州固始紫阳洞,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恋,一住就是数年。他平日与崇佛寺、太阳庙、观音洞等寺庙里的大师为友,互相唱酬。白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书立说,学识大进。他为了考察淮南茶区,复东出舒州、南下黄州,北上寿州,再回紫阳洞,写出淮南茶初考草稿。陆羽走后,山民为了纪念他对淮南茶的贡献,在紫阳洞中,也增设了他的神位。定清明节为敬茶神节。信阳民间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雅事。

(3)苏轼游申留佳话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是个饮君子。他写了不少茶诗、茶词,他在诗中把茶叶比着佳人,赋于茶叶佳人的神韵。他喝遍了全国的名茶,当他来到信阳,品了信阳茶后,连声感叹“淮南茶,信阳第一”,“品不在浙、闽之下。”

(4)毛主席给信阳茶农寄茶钱

1956年初夏,信阳浉河区董家河车云山村夏复新、席本荣等7位村民亲自上山采摘、烘焙、杀青,使用八道工序,精制出2斤信阳毛尖,上写“北京毛主席收”几个字,寄往北京。一个月后,收到了中央办公厅的回信,信中付了茶叶款和有关种茶资料。

3、信阳茶文化节

创办于1992年,已连续成功举办28届的信阳茶文化节,始终坚持以“发展、合作、健康、和谐”的办节理念,以“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促进茶流通”为出发点,以服务茶企、茶商、茶界为切入点,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茶,传承着信阳的历史,成就了信阳的名片,承载着信阳的希望。信阳茶文化节见证和推动着信阳的观念之变、城市之变、茶乡之变、发展之变。多年来,信阳市不断创新“茶+节会”、“茶+旅游”、“茶+饮食”、“茶+生态”、“茶+脱贫”等形式,通过茶文化节开幕式、国际茶商大会、国际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环南湾湖特色茶旅体验活动、信阳茶歌茶舞汇报演出、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大赛、全民饮茶日活动等,使信阳茶文化节的专业性、开放性、国际性、市场性不断提升,逐渐成长为具有豫南风情和中原特色的茶专业节会,为茶界交流合作提供了高端平台,已成为中国茶界一个重要的节会品牌。2018年5月,信阳茶文化节荣获“中国茶事样板十佳”第二名。2020年,以“云赏毛尖之都”为主题的第28届信阳茶文化节创新性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通过“网络直播+电视直播+网络互动”的方式同步推出,包括历届茶文化节精彩回顾,开幕式直播,视频连线各县区茶事活动和相约茶都等内容,把信阳茶乡历史底蕴、红色文化经典、绿色资源优势、宜居宜业宜游环境等贯穿始终、有序衔接,充分展示信阳独具特色的茶乡风光和城市风貌。第28届信阳茶文化节(网络)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以兴茶富民强市为宗旨,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前期与后期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办节理念,“抖音有好货,县长来直播”信阳毛尖专场网络公益活动、“抗疫助农——信阳毛尖”拼多多公益直播活动、信商大会(线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展示活动、“全民饮茶日”之信阳毛尖专家大讲堂、2020信阳(网络)茶业博览会和多家媒体茶乡行等活动,邀请朋友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

二、优势

信阳具有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历史文化传统,信阳茶叶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品质美誉度逐年提升,茶产业已经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信阳乃至河南对外友好交往和经济合作的桥梁和平台。信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茶叶品质优良,孕育出了“信阳毛尖”和“信阳红”等茶叶珍品,成为信阳的文化之脉、财富之源、腾飞之翼。

1、信阳毛尖屡获殊荣

信阳毛尖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信阳毛尖评估结果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信阳毛尖评估结果

数据来源: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数据

2、茶树生长环境优越

信阳地处我国茶叶生产的江北茶区,和江南、华南、西南茶区相比,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不高。但茶叶质量却全国名列前茅,信阳茶区已成为我国优质茶叶的主产区之一。究其原因,与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密不可分。生态环境包括气温、水分、光照、云雾、土壤等诸方面。

(1)温度条件

温度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必要因子。信阳年日平均气温20-30℃和年平均气温20-25℃的持续天数为130.2天和63.9天,与著名的龙井茶区基本持平。

(2)水分条件

水分在茶叶生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信阳年降雨在1200-1400mm之间。与全国其它茶区相比,信阳的降雨季节分配相对均匀,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全年茶叶质量的提高。

(3)光照条件

阳光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所必须的能量源泉。信阳茶区的太阳总辐射以12月份最小,7月份最大。太阳总辐射在3月-7月的直线增加,对茶叶生产十分有利。

(4)地貌条件

信阳地处大别山西段北坡和桐柏山区的东段北坡,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从南到北地貌类型大致为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23.5%、26.6%、21.3%和22.7%,这种地貌类型结构十分有利于茶叶生产。

(5)土壤条件

信阳茶区的茶园主要分布在黄棕壤类型上,土层厚(平均在17.5-35.5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养分含量高,为茶园建设和茶叶优质丰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茶树品种优异

(1)信阳10号

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由河南省信阳市茶叶试验站于1976-1988年从信阳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1994年全国农作物品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品种。虽然发芽不早,但品质特别是内质优异。

(2)福鼎大白茶

福鼎大白茶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个茶树良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阳各地大量引种了其有性后代茶籽建立茶园,也较大面积引种了无性系茶苗,总体效果较好,抗性强,适应信阳茶区种植,茶叶上市早,制信阳毛尖茶虽然滋味稍淡,但外形美观,色泽翠绿,白毫多,产量高,经济效益较好。

(3)薮北茶

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1993年从日本引种“薮北茶”,1995年罗山县潘新镇又从日本引种,目前有较大面积栽培。该品种抗寒性强,适宜信阳茶区种植,生长势强,产量高,芽叶肥壮,叶色绿,茸毛少。制信阳毛尖色泽深绿,白毫少,汤色绿、叶底绿,香高味浓耐泡,并有特殊风味;制蒸青绿茶品质优。

三、问题

1、信阳茶文化整体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信阳茶文化节期间,茶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平时,茶文化活动不活跃。进入信阳市界内,特别是火车站、汽车站,没有“欢迎来到中国毛尖之都-信阳”等类似的短信或者信息推送。道路、广场等很少见到茶树作为绿化植物。茶文化一条街,国际茶城等场所,几乎没有茶艺展示、长嘴壶表演、茶百戏等文化活动。大众对信阳茶典故茶传说较少谈论。展示古城义阳茶文化的电影《草木之恋》,很少进入公众视野,播放率低。信阳茶歌舞戏曲、文学创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对茶文化的生产力认识不足

茶文化与茶产业,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不过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往往将其视为两个硬币,两张皮。进行茶文化研究的人,对茶产业领域并不深入了解,茶产业领域中的人对茶文化也缺乏深刻到位的认识。其实,茶文化本身也可以构成产业,当它构成产业的时候,它本身就是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最高明的茶行业营销者,就是那些把物质的茶充实为精神物质复合的茶文化产品。这时的茶不仅满足身体的需要,更满足精神的需要。茶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并非仅仅是茶产业的包装与附属,更不是点缀。茶文化从茶叶的栽培就开始了文化,无论加工,营销,品饮,文化无一不渗透其中。所以,不要认为,茶文化是从营销做广告包装才开始的,以为找几个姑娘成立一个茶艺队,茶文化就开始了。陆羽在《茶经》中的第一句话: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茶行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复合性。如果有这样一个定位,经营我们的茶产品时,我们的思路就会开阔多了。茶文化,就从培育一粒茶的种子就开始了。从茶的名字开始,就有了文化,有了意象,有了联想,有了画面,有了韵味,可以诠释。

3、信阳茶的源头有待明确

信阳茶的来源,有从陕南传入河南和从荆楚直接传播而来等不同说法,至今还没有找到科学依据,容易在学界和大众中形成争论。目前,生物学技术迅速发展,完全可以用现代生物学手段解决信阳茶的起源问题。此外,关于信阳古茶树的保护问题,也应该提上日程。

信阳毛尖产地

四、对策

1、挖掘茶文化典故,创新茶文化全民活动

茶文化活动的繁荣,归根结底,还是要深入茶农,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国毛尖之都”、“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等短信、彩信、微信能在信阳公共场合推送。进一步挖掘信阳茶传说、茶山典故、茶人故事等。用好国家培训政策,推动茶艺师、评茶员职业培训进入茶二代的日常培训中,让他们知道有真才实学,考取茶艺师、评茶员资格证,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政府和高校联合,举办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全民茶艺大赛、评茶大赛和原创茶歌舞戏曲等大赛,让获奖者有更加丰厚的奖励(如颁发资格证书、“五一劳动奖章”、解决工作等),激励更多人参与到茶文化活动中。加大对年轻茶人的帮扶力度,要认识到年轻茶人已成为茶产业链里影响最大辐射最广的资源整合者,和整个茶产业的发展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给足政策优势,吸引他们为发展壮大信阳茶产业、弘扬中国茶文化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以茶为生,以茶为业,以茶为乐,专注于传播茶文化。

2、将茶文化和茶产业深度融合

信阳很多茶企业是具备茶文化内涵的,近年来,他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没有专业的茶文化经营思路,往往做得不到位。将茶文化当作产业经营,也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专门把茶叶与茶文化销售分开,它们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所以每个环节中都会有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是要以专业态度去面对的。茶品牌的建设,就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

用专业的文化思路,深度融合我们传统的茶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使过去扁平的经营方式立体起来,丰满起来。信阳茶走出河南,往全国乃至全世界辐射,需要培养有茶文化知识,有营销能力,懂茶的专业人才和科技团队,找寻信阳茶的落脚点,把茶落地给消费者,这样才是信阳茶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茶旅一体化是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茶文化和茶产业融合的支点。这就要求把茶本身的环境因素、文化因素联系起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们在追求健康、追求品位、追求愉悦中,快乐的消费。

3、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解决信阳茶的来源问题

信阳茶的来源问题,可以和高校合作研究。科技创新中心在高校,科学研究在高校。如信阳师范学院的“河南省茶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具备茶学和生物信息学知识背景,实验室技术设备先进,正在开展信阳茶来源问题研究。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通过基于EST-SSRs探究茶树居群间的进化关系和分布格局。开发具有多态性的功能微卫星标记(EST-SSR),分析不同居群的茶树间的系统发育,将气候因子与受选择位点进行关联分析探讨种内居群形成当前分布格局所经历的演化过程和历史原因。研究信阳茶树的遗传结构、居群间关系以及分布格局的形成等适应性进化过程,解决信阳茶树的来源问题,为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更加科学的基础信息。对于信阳古茶树资源,在物质代谢上有它的特质和特色,应在原生态条件下,进行规划,体验式的维护古茶园。

张伟

作者简介:张伟,男,中共党员,信阳师范学院茶学特色重点学科茶文化方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国家二级评茶师,考评员。在信阳师范学院从事茶学教学科研19年,承担《茶文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营养与健康》、《分子生物学专题》等本科教学工作。所教课程《茶文化学》被遴选为信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担任河南省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河南省“中原茶艺杯”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荣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二等奖、全国茶学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河南省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坚守茶农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在科技服务过程中,发表学术论文51篇,参与出版茶学著作3部,主持完成省级项目3项,科研获奖15项,授权茶学相关专利37项。

作者:张伟,图文来源:信阳市茶文化协会,经作者授权爱普茶网转载。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信阳 信阳茶 茶文化

上一篇:白茶供不应求,市场价格普遍上涨?
下一篇: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发布“2019年度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