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野蛮化”不是“商业化”「央视曝普洱茶乱象」
2019-12-03 18:41:24   作者:赵光辉   来源:茶周刊    浏览:

最近,央视新闻曝光了云南易武保护区毁林种茶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近年来普洱茶广受追捧一路价升,云南毁林种茶行为已呈泛滥之势。

普洱茶茶农搭建的普洱茶窝棚

茶农搭建的窝棚(图源于央视财经公众号)普洱茶

最近,央视新闻曝光了云南易武保护区毁林种茶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近年来普洱茶广受追捧一路价升,云南毁林种茶行为已呈泛滥之势。无独有偶,加之金主炒作的推动,不止云南,其他省份如福建武夷山等名茶产区也不断发生“毁林种茶”现象。

背后是茶叶种植“野蛮化”

不论是云南还是福建,“毁林种茶”之所以成为共性问题,最直接的是茶农热切希望致富的强大力量在推动;更深刻的原因是茶叶产业远没有实现现代化,其商业化之路才刚刚开始。因此在市场投机资本炒作的推动下,产业链畸形发展,把茶产业最具有商业价值、最需要深度耕耘的品牌建设、标准生产、渠道开发、销售规范等重要环节抛到一边,结果只能在上游催生出种植业的“野蛮化”。

这种“野蛮化”是一种原始落后的思维与模式,与茶叶和茶农的现代化背道而驰,对茶叶经营主体和茶叶实体都是一种巨大伤害。首先它造成了茶农的“野蛮化”。比如媒体报道,云南茶农李某某2010年起擅自到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垦林地种植茶树百余亩,用锄头、钐刀围剥砍伐周围林木。管护人员多次到其家中走访劝阻,均遭到其家人辱骂,犯罪气焰嚣张。最后被民警抓捕归案。其次,必然导致种植的“野蛮化”。

“野蛮化”不等于“商业化”

面对这种现象,人们往往会说:这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铤而走险,都是受利益驱使,进而归结为“过度商业化”!事实真如此吗?这种观点无意间把农业领域的落后转换成商业领域的“原罪”,既完全不符合事实,也极不利于茶产业的发展。因为茶叶种植的“野蛮化”跟“商业化”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什么是茶业的“商业化”,或者说茶业的“商业化”该怎样走?根据中外商业成功的路径和科学的理论来看,首先它应该是基于市场和消费导向的产业逻辑;其次要具备明晰的消费者定位、标准化的产品、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品牌化的营销运营。以此来判断,我们可以明白英国百年立顿屹立不倒就在于它成熟的商业逻辑和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容易明白中国的小罐茶为何能4年调研3年入市迅速实现20亿的市场零售。

当然,立顿和小罐茶不代表茶业商业化的全部模式和路径。但它们是建立在科学市场与营销理论之上的商业范例和探索。说它们科学,是因为虽然两者属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都包含了以下可持续发展的基因:比如从品牌建设出发的规范化生产、品质化要求,比如从消费者易于认知和消费的标准化产品与透明化价格,比如从规模化效益出发的消费品化、跨品类整合等等。这些经过验证的经验和做法,还可以在成熟的工业领域的快消品、农业领域的消费品中得到广泛的印证。所以我们可以确认,目前在中国茶产业种植领域出现的“野蛮化”绝不是过度“商业化”的问题,甚至都不能与“商业化”扯上边。

需要科学规范的“商业化”

那么导致目前普洱茶等名茶产区出现“野蛮化”种植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有识之士眼中,这恰是中国茶产业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没有经过充分商业化洗礼的必然表现。

因为没有工业化、商业化,所以目前的中国茶行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化支撑体系,也没有形成健康的现代商业引领。这就为各种非主流、非理性、非健康的“开发”大开方便之门。其实行业人士对此是有清醒认识的。比如在有关“毁林种茶”的报道中,就有人分析认为:“山头主义”、“山场文化”是茶种植“野蛮化”的根源。普洱茶山头主义盛行,论资排辈,按山头论价,待价而沽;其他茶产区同样流行“山场”文化,比如武夷岩茶中天价肉桂、牛肉坑等等。这种山头文化就是典型的“农业思维”,从农业一极出发,无限夸大资源的价值,缺失市场与消费的赋能,因此为实现价值只能选择“扩大产能”“夸张地域”的“商业逻辑”。这个逻辑缺失了工业化和商业化,只能在原产地品牌资源保护、地域差异化特征保存方面起到作用。但一个产业不实现市场终端的消费变现和品牌溢价,几乎是没有市场竞争力和存活生命力的。怎么办?缺失的一环遇到投机的一群,两厢一拍即合,一些投机分子、闲散资金占领这个山头、控制那个山场,必然的逻辑就是玩家式的无底线炒作,并用杀鸡取卵的短期刺激、虚假诱惑激励刺激催生上游的“野蛮种植”,而这个“劣币效应”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虽然中国茶行业的工业化、商业化历程会曲折漫长,但建立完整的工业化支撑体系,形成健康的现代商业引领是个谁也阻挡不了的大趋势。首先茶区政府和茶农在觉醒在提升。比如在经历盲目扩张野蛮生长之后,安溪县政府开始引导铁观音产业回归生态发展的正路:严控茶园面积、保护森林生态、严管农业投入品。其次,一批现代理念引领的新型茶企,比如小罐茶喜茶奈雪的茶等,在现代商业开发、工业化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化产业提升领域,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可喜的成绩。

本期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刊登了《保护区内“毁林种茶”谁给的胆?》这篇文章。就是希望引起全行业对环境保护、茶业永续发展问题的重视。谁给的胆呢?是贫困给的“勇气”愚昧给的“胆气”投机给的“财气”,但绝不是行业的“福气”!

相信在茶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现象会越来越少,直至彻底消失。青山绿水的和谐茶园必将在农业兴旺、工业先进、商业健康的环境中到来。

作者:赵光辉,来源:茶周刊,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经授权爱普茶网https://www.ipucha.com/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毁林种茶 央视曝普洱茶乱象 普洱茶乱象

上一篇:保护区内“毁林种茶”谁给的胆?「央视曝普洱茶乱象」
下一篇:我国首个《陈年普洱茶》团体标准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