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说茶:曼妙的大理州庙山
2021-02-16 16:54:09   作者:包忠华   来源:爱普茶网    浏览:

刊木古道原名“刊木通道”,最早记录于公元766年《南诏德化碑》,开通时间为公元764—765年,南诏国修建刊木古道从大理太和村为起点—永建—巍山—南涧县庙山—乐秋街—碧溪—公郎—沙乐

刊木古道大理州庙山

庙山古寨隶属于南涧县乐秋乡乐秋村委会有两个自然小组,庙山垭口的海拔2480米,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1076毫米,距离乐秋村委会15公里,距离巍山县20公里左右。

庙山是大理州巍山县和南涧县的界山,以山岭为界,位于仓山和无量山之间,最高海拔2505米。站在庙山上眺望远方,东面是朦朦胧胧、层峦叠嶂的无量山;西南面是连绵不断的仓山,巍山古城尽收眼底;北面是稍矮一些的层层群山,山谷间流淌着涛涛澜沧江。

刊木古道大理州庙山

南诏国是一个以彝族为统治阶层,由蒙舍诏统一五诏后而建立起来的王国,巍山古城是蒙舍诏的龙兴之地,庙山成为拱卫蒙舍诏的东北方向要塞,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南诏国建立后庙山成为一个哨卡,在南诏国开通刊木古道以后,庙山既是哨卡,又是驿站,也是收税的关卡。

庙山原来叫妙山,有“玄而又玄,众妙之门”,曼妙俊秀之山,后来因人们在妙山之顶建起道教寺庙,渐渐的人们就把妙山改称庙山。南宋时期,白族首领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在大理国推崇印度佛教的三百余年时间里,全民信教广建寺院。庙山作为道教之地被边缘化。南诏国亡国后,原来的统治阶层彝族人从大理逃回到了蒙舍故地,隐居深山,隐姓埋名,依托广袤的无量山、哀牢山、庙山等山区作为族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崇尚从中原传入的道教文化,庙山就成了这一带彝族人的道教圣地,在低调、神秘中隐存。

刊木古道大理州庙山

庙山不仅有道教寺庙,还有观音庙、土地庙、山神庙等。1月2日,我们在巍山古城游览了一圈,就赶往乐秋、碧溪方向,中午饭只吃了几个包子。上庙山的路很差,一个段还是土路,有个村子叫倒马坎,一看就知道这名字有来历,但没时间细究。到庙山已经是下午3点多,车停在路边的一棵巨型椎栗树下。在原准备的路线上本没有庙山,我们用百度导航而行,专找直路、小路走,能到达庙山是偶然也是必然。在这棵椎栗树对面的公路上方,有几间低矮破旧的石棉瓦房围成一个四合小院,我们在路边拍照,几个上年纪的大姐、阿姨很热情的打招呼,邀请我们到小院里座,我独自一个先进了院子,有近二十人正准备吃饭,一问才知道今天是在赶庙会,这里是个观音庙,正屋里安放着观音菩萨等塑像,满院都是香火燃烧弥漫的氛围,“老斋奶”在喃喃自语的念经,地上摆放着酒肉等,盛情难却加之有些饥饿,我们就一起参与了用餐。在得知我们此行目的后,乡亲们都说让我们多给予宣传,挖掘一下这里的文化,负责庙山旅游的李忠武更是热情的介绍情况,我们加了微信,他再三叮嘱文章写好一定要发给他,反复邀请我们留宿他家,但因时间关系我们拍完照还要赶路,说好下次一定再去。

刊木古道大理州庙山

庙山森林植被很好,树种主要是椎栗树,漫山遍野都是,但这里的椎栗树高大无比,有的要七八个人才围得过来,有上千年树龄的居多,当地人把椎栗树当作神树。传说当年南诏国皇族一支在亡国后逃往这里避难,以拾山中椎栗果为食,用椎栗果酿酒,族人们把椎栗树作为神树加以保护,满山成林的椎栗树每年为村民提供大量的野果子,世代相传,和谐相处,相互依存。

刊木古道大理州庙山

庙山的山顶上生长着漫山遍野的马缨花树,树杆虽没有椎栗树的高大挺拔,但也有几米、十几米高,在每年春天马缨花盛开时,一簇簇各种颜色的马缨花绽放着,有鲜红如血的,有洁白如雪的,也有粉色的,但红色的马缨花居多。庙山被各色马缨花所包裹着,各种鸟儿在树枝上惬意的飞舞寻欢,小蜜蜂来回不停的在采马缨花密汁,让往日沉寂的大山带来无限的生机,庙山上的马缨花总面积有千余亩,依然保留着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

在椎栗树和马缨花的生长线下,村子的周边,有一片近千亩的天然草场,虽没有内蒙草原的平坦与辽阔,但在这山峦之中还保留着这样一片高山牧场,这是上天的恩赐,也是历史的偶然。因是冬天,牧场的草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草根,也许是时间的关系,牧场里没看见骡马牛羊。蓝天白云下我站在山坡的牧场上,瞭望远方,思绪有些惆怅,畅想着千年的沧桑。这里是“刊木古道上的第一关”,有千年古战场,将士们曾在这里飞马厮杀,血红的马缨花像在见证着曾经的血染沙场;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在此解鞍歇马,马放南山,马锅头在椎栗树下生火做饭,年轻的赶马阿哥躺着斜坡的草地上,吹着口哨,回望百里青山,崎岖山路留下无数的足迹,短暂的歇息,思念着远方的爹娘和那刚过门的新娘。

刊木古道大理州庙山

相传在元末明初,因战乱在庙山垭口的老哨防设卡驻军,来自南京柳树湾大石板村的李明将军和普拉宝将军一同在此屯兵守卫。后来李普二位将军就长期驻守此地,去世后埋葬于庙山上,其后人就定居庙山一组、二组两个古寨,所以现在这里居住的村民以李姓、普姓居多。庙山旅游资源丰富,有“刊木古道上的第一关”,有千年古战场遗址,有千亩马缨花和千亩放马场等,是个潜力无限的地方。

刊木古道原名“刊木通道”,最早记录于公元766年《南诏德化碑》,开通时间为公元764—765年,南诏国修建刊木古道从大理太和村为起点—永建—巍山—南涧县庙山—乐秋街—碧溪—公郎—沙乐—景东县安召—安乐—保甸—景东、景谷、宁洱……的这条南诏国的国道,全长三百余公里,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和骡子,主要以运输粮食、食盐、茶叶、木材及军事运兵等。刊木古道在南诏国、大理国时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大意义。节选《普洱茶苦旅—刊木古道》

刊木古道大理州庙山

图文作者:包忠华,经作者提供并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老包说茶 刊木古道 大理茶

上一篇:老包说茶:揭开古普府附近极少有大茶树的历史谜团
下一篇:老包说茶:澜沧江上最美的古渡——昔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