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背后的故事
2022-06-19 14:47:41   作者:马哲峰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浏览:

过往十余年的时间,年年到访易武山。吸引我们一次又一次到访的缘由,不独是村村寨寨的古树茶,还有底蕴深厚的茶文化。那些被淹没在故纸堆里,铭刻在石碑上,口口相传的故事,诉说的都

易武茶

深邃的普洱茶,谜一样的易武山,回味无穷的古树茶,说不完的老故事。

过往十余年的时间,年年到访易武山。吸引我们一次又一次到访的缘由,不独是村村寨寨的古树茶,还有底蕴深厚的茶文化。那些被淹没在故纸堆里,铭刻在石碑上,口口相传的故事,诉说的都是既往的历史。

每每到访易武,都会习惯性的到老街转转。从主街通往大天井的易平街,几经改造,曾经的石板道拓宽成了水泥路。易平街的半道上,有一座经过重新修缮的老宅院,门口挂了个牌子,标明它曾经是易武海关的旧址。再往上走,左侧的一排二层临街瓦房,边上竖了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昌号的石碑。紧挨着旁边,有一个很不起眼的牌子,镇越县行政部办公旧址,如果不留心查看,几乎不会注意它的存在。老街大天井边上,曾经的石屏会馆,几经翻修,如今改作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对面有一条狭窄的巷道,入口处立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分别是同兴号、守兴昌号与元泰丰号。巷道两侧的宅院,曾经是这几家老茶号的所在。沿着石板道一直往里走,沿路左转往下,途经福元昌号老宅院的旧址。一直下到坡底,左转后会看到君利祥号的老宅院,这是整个老街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风貌建筑。顺着石板道铺就的武庆街往回走,经过车顺号的老宅院。隔着一条路,就是王少和的故居。相邻的一所宅院,墙上镶着一块石碑,镇越县旧政府遗址。近年来,这些劫后遗存的老宅、故居,陆续都被列入了勐腊县乃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过老街这些为数无多的景观点,复从武庆街回转大天井,刚好是绕着易武老街转了一圈儿。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老照片里易武老街的风貌,已经被近些年拔地而起的新建筑切割的支离破碎。许多到访此地访古探幽的人们常常会叹息传统风貌不再,几乎很少有人会留意居住在老宅院里的人们真实的生活情景。历经风雨洗礼的老建筑是凝固的史诗,走过了岁月沧桑的老人家是历史的亲历者,当我们走进这些老宅院,当面聆听老人家们的讲述,那些凝固在碑刻上的往事,那些泛黄纸张上书写的文字,重新又浮现在眼前,描摹出一幕幕生动的历史画卷。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壬寅年孟夏,相约易武茶叶协会会长郑明敏先生一同到访老街,眼前的易武茶文化博物馆,曾经是易武小学的所在,前身则是石屏会馆。郑明敏先生笑说:“当年上小学的时候,就随同做教师的父母住在这栋老建筑的厢房里。”眼下易武茶文化博物馆正在扩建,为了能够一窥馆藏文物,郑明敏先生事先约好了易武文化站站长刀易学先生。家住附近的刀易学先生,如今肩负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建设与管理的重任。如约而来的刀易学先生,用自己手中掌管的钥匙打开了木门上的锁,推门而进的同时,有些抱歉的解释说:“改造扩建工程还没有完全结束,馆里的陈设有点乱。”我们对此并不十分在意,眼见博物馆改造后的面貌初现,更何况注意力都在馆藏的碑刻文物上。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查看“兴修石乌龟县道功德碑”,看到博物馆中的灯光比较暗,郑明敏先生随即安排人送来了拍摄专用的打光灯。为了能够看得更加清楚,刀易学先生提来一桶清水,用茶巾湿水后轻轻擦拭碑身,蒙尘的碑文立马变得清晰可辨。一同前来的茶农兄弟陈云杰担负起了拍照的工作,对于曾经从事过摄影师工作的他来讲,这是驾轻就熟的活计。趁着这个时机,我搬了个小板凳坐在石碑前,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将碑文誊抄下来,并与刀易学先生一同逐字逐句勘验,直到确认无误为止。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眼前的这方石碑,碑额上镌刻着四个大字“永垂不朽”。碑文的开头是一行竖排的小字“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而后是碑记的正文,现抄录如下:由易武南行之县道有二:一经石乌龟至猛醒,一经石乌龟至那毒。惜沿途荒僻,居民稀少,岩石嶙峋,荆棘纵横,步履维艰,商旅浩叹。余奉命来守是邦,倡修此段县道,关于土工,已饬猛户、乃颡、猛醒、那毒等处征调民工修挖。关于石工,幸得黄君捷武同侄元裳等热心劝募、慷慨输将,共得银六百余元。于是招雇石工,大肆修凿,约三月而告竣。昔之崎岖险阻,不能道行者,今则康庄平坦,安若堂奥矣。倘非各界人士之鼎力,曷克臻此?绅士等恐捐款芳名之湮没,特嘱余为文,勒石以志之。

正文碑记的落款是“镇越县长宣威赵思治序”,而后是捐资人的姓名、数额及工程告竣后的总结,立碑时间是“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吉日经手人黄映中立石”。

与这方功德碑攸关的事项、时间、地点、人物等罗列的清清楚楚,而后通过各方查证文献资料,并通过与涉及事件关键人物的后人访谈,方才得以知悉围绕兴修石乌龟县道所立功德碑背后的故事。

壬寅年孟夏,结束长达月余的茶山之行,从西双版纳乘坐高铁返回昆明。相约一众师友,相聚晓德书屋,每日里读书品茶,谈宴永日。晓德书屋的三位主理人都非常年轻,有热情、有想法、能力强、喜做事。书屋的主人李峻先生日常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平素里都是由茶世恩先生与姜雨希女士两人主理各项事务。这个身处居民小区中的书屋,近年来几乎成了热爱普洱茶文化的人们在昆明的聚会点。有老茶,有藏书,还有猫,日常的场景就是喝茶、读书、撸猫。书屋里最为吸引人的是种类丰富的茶书,从书架上到地板上,摆放的到处都是,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普洱茶文献,有些还是珍贵的孤本、善本,甚至于作者的手稿。其中就有有两本稀见的地方志书,一本是《镇越县志》,另一本是《镇越县新志稿》,恰好就是我想要看的资料。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民国二十七年(1938),时任镇越县长赵思治修,单镜泉纂《镇越县志》油印本出版。赵思治在其所作序文中,回顾了修志的艰难过程。单镜泉在序言中称其为“抛砖引玉”之作。单志中收录了赵思治为“兴修石乌龟县道功德碑记”所作序文,圉于油印本印刷条件所限,文句缺失较多,但足堪验证碑文的真实性。

傣学大家李拂一先生对单志颇多不满,在其与友人的通信中时有流露。乃至于身体力行亲笔撰写《镇越县新志稿》一书,书中“代序”一节夹叙夹议,完全就是对单志的批评与校勘。后出的李志远较单志精良完备,但依然难掩单志开创之功。李志中同样收录了赵思治所作序文,究其面貌,当与单志相同。用其与碑文互校,则出现了文字上的些微差异,主要有三处:其一是序文开头一句,碑文所刻为“一经石乌龟至猛醒”,志文所录为“一经南暮田至猛醒”;其二是序文行将结束一句,碑文所刻为“绅士等恐捐款芳名之湮没”,志文所录为“绅士许区长飏鹍等捐款芳名之湮没”;其三为落款时间,石碑镌刻立碑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吉日”,志文所录撰文时间为“民国二十七年五月九日”。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先是由镇越县长赵思治撰文,而后由经手人黄映中勒石铭记,显然是黄映中经手时做了些微的文字改动,就其改动之处来看,于情于理都讲得通。赵思治为《镇越县志》所作序文在民国二十七年八月一日,书中所录为其亲笔所书的原文。二者之间的些微差异,无伤大雅,体现的是微妙的人情世故。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修路架桥历来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向有勒石立碑铭记的传统,这在易武历史上亦不乏其事,遗存下来的多方石碑同样都保存于易武茶文化博物馆。从赵思治的行文来看,首倡立碑纪事的当属镇越县下辖第一区长的许飏鹍。

壬寅年孟夏,经由普洱茶大家何景成先生的引荐,我们联系上了许飏鹍的儿子许康龄(林)先生。从茶山回到景洪市后,相约许康龄先生到告庄福元昌体验店茶叙。上午九点,福元昌主理人聂素娥老师安排司机专程接来了许康龄先生。许先生年届八旬,精神矍铄,终身从事于教育事业,常年笔耕不辍,随身带来了亲著的《茶山儿女》一书,亲笔签赠给聂素娥老师。数说起父亲许飏鹍的往事感慨万千,创办的庆春号茶庄生意红火,当年父亲不领薪水出任区长职务,力倡修路办学等民生事务,不幸遇难于任上。所幸后辈儿女大都十分争气,如今成就了一个子孙兴旺的大家庭。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修建道路属于众所称颂的善举,值得被后世之人铭记。就兴修石乌龟县道事项,镇越县长赵思治可说是知人善任。在功德碑铭刻的捐资名单中,最为显赫的当属黄氏家族,时任镇越县第一区团长的黄启周捐银五十元,他的亲兄弟黄耀周时任麻黑乡长捐银十元,他们的亲侄子黄映中以母亲黄杨氏的名义捐银五十元,另一个亲侄子黄显中以母亲黄张氏的名义捐银五十元,另两个亲侄子黄际中、黄正中分别捐银十元、五元,还有侄孙黄国翰以母亲黄王氏的名义捐银五元,黄氏本家的长辈黄树清捐银五元,最后不敷支出的工程款差额四十九元由黄区团长启周捐足。算下来,黄氏一门捐资数额占到了工程款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就易武的黄氏家族来看,可谓是树大根深,开枝散叶,子孙兴旺,财势在握。人丁兴旺的黄家拥有一个老茶号泰来祥,分家时划给了黄耀周。泰来祥商号不如他们同属黄氏的远房族亲开办的同昌号有名,当时同昌号的当家人是黄文兴,他以自己的大名黄备武捐银五元,名字被镌刻在石碑上。民国三十七年(1948),外出筹集粮弹的黄备武被捕遇害。新中国建立后,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而黄家一门中的黄映中、黄位中、黄时中建国初被镇压,直到八十年代获得平反。

易平街口的同昌号的旧居,如今早已经换了主人。远离易武数百公里之外的石屏县宝秀镇许刘营,同昌号黄家的后人依然生活在祖辈留下的老宅里。辛丑年孟夏,约同勐海福元昌掌门人邹东春先生与主理人聂素娥老师辗转寻找到了同昌号黄家的后人,在他们的老宅里喝着茶,翻阅黄家的家谱,共话前尘往事。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易武黄氏族亲多人的先后被难,主要是受到王少和事件的牵扯。他的名字同样也出现在了石碑上,王委员叔春捐银十元。王少和,字叔春,他还担任过镇越县第三区区长。在解放前夕王少和领导起义的过程中,以及建国初期镇反期间,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王少和本人在接受审查期间病故,八十年代中期终获平反。曾经作为镇越县政府驻地的王少和故居,如今依旧屹立在武庆街的半坡处,无言的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围绕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当地众多的头面人物和商号主人都被卷入了这项事务。许多人既是管理地方的官员,又是经营茶号的商人。如庆春号的许飏鹍担任第一区长,车顺号的车尚义担任易武镇长,同兴号向式谷任易武镇副镇长,泰来祥的黄耀周担任漫秀乡长,兴顺祥的胡发兴大人麻黑乡长,同庆号刘葵光负责主办仓储等,全部都捐资以助。担任公职的卡长赵仁山,总办王仲卿,委员马德辉,镇长刘学曾,乡长李永福,以及会长吴兆南,校长张道权,无不奉资助工。还有源利昌、乾利贞、同顺祥、守兴昌、福元昌等,或以号名,或以人名,捐资修路。此外,还有众多的人名,都以捐资修路,功德芳名同样铭刻在石碑上。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回顾历史,穿越时空,前尘往事,一一浮现。

清朝末年,无能的清廷将勐乌、乌德割让法国。满清覆亡后,民国二年(1913),原车里宣慰司治下所余十一版纳,经由主政边地的柯树勋以“设流不改土”为施政纲领,改组为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下辖八区,易武隶属于第六行政区。民国十年(1921),易武土司无嗣袭职,民国政府趁势废除土司设立行政委员会。依据《勐腊县志》的记述:“清光绪元年(1875),易武富商同庆号老板将女儿嫁于土司,联姻缔缘,结为嫡亲,富商变为山主。民国十年(1921)土司死后,同庆号老板将土司的土地、茶山据为己有,并行使土司特权,同庆号成了易武的土司衙门。”

随后政局变动,民国十六年(1927),普洱道尹徐为光改沿边政区为县区制,所设镇越县先治勐腊后治勐捧。民国十八年(1929),云南省府核准设县,原第六行政区裁撤,易武划属镇越县。次年,国民政府颁发县印,县治移驻易武。民国二十三年(1934),镇越县奉令分区办理自治,分化全县为四区。以易武土司地为第一区,勐腊土司地为第二区,勐捧土司地为第三区,勐仑土司地为第四区。换汤不换药,第二、三、四区依然委任大小土司头目为各级官员治理。唯独第一区易武依赖汉人,一是易武伍氏土司绝嗣后所留空当,二是易武为汉人的聚集地。由此,扎根当地的汉族富商几乎把持了地方的权柄。第一区辖易武镇、曼秀乡、麻黑乡、漫撒乡、漫腊乡及漫乃乡,各职位几乎全被汉人富商垄断。

自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三十七年,短短的二十一年期间,镇越县长走马灯般换了十数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年三十六岁的赵思治走马上任。拥有大学学历的赵思治,学养一流,年富力强,眼界胆识俱佳,颇想要在任上有所作为。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赵思治以民生福祉为由,立足镇越县第一区,号召官商人等共同出资出力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自己身体力行,以家人名义率先捐资,属下镇越县政府的官员,纷纷出资。尤其是接管了易武土司地权柄的第一区下辖的乡、镇的富商官员,纷纷将其作为展现财势与权势的舞台。

家大业大的黄氏族人承担了其中出钱、出力的大头,耗费巨资力促事成,在碑记中一览无遗。泰来祥黄家、同昌号黄家、同庆号刘家、车顺号车家、同兴号与同顺祥向家、福元昌号余家、守兴昌号刘家、兴顺祥号胡家、庆春号许家,以及源利昌号、乾利贞号等,以及为数众多的官、商、民人,全部都卷入了这项轰轰烈烈的修路事项。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石乌龟一带县道修路工程告竣后,时任第一区长许飏鹍提议由时任县长赵思治为修路所立功德碑撰写序文,赵思治乐其所请,下笔成章,书就了一篇文采飞扬的序文。经手人黄映中,虑及黄氏族亲出钱出力,在勒石立碑的时候,做了些微文字上的调整,其意不言自明。

功德碑上所涉一众普洱茶商号及其背后家族,都在普洱茶的历史上享有各自大小不等的声誉。因了修造县道汇集一起的官商民人,其后又各自书写出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在他们围绕兴修县道各展风采的时候,历史已经暗暗默示了此后各自的人生轨迹。

时任镇越县志赵思治,在短短一年多的任职期间内,留下了许多的事迹,在易武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就其所修,由其属下单镜泉所纂的《镇越县志》,记载了其在任职期间为政的方方方面面。由于自身才能及时代的限制,其中不乏舛谬讹错之处。圉于保存不善,许多地方字迹漫漶,残页漏句甚多。然而,作为首创之举,仍有其值得珍视的一面。尤其是其中涉及茶的章节,可资作为参照。

为政镇越县期间,或为公事,或为闲暇,赵思治远近游历。其在易武古镇东南侧一里的马道子山腰的白云洞、纳么田村茶胶五队背后半山上的彩云洞,都留有题壁文字及诗作。这或许是他本人文士性情的自然流露,其中有两句诗曰:“借问桃园何处是,鱼人遥指山谷中。”在那个国难当头,战乱频仍的年代,可谓是说出了时人的心声,但却是可想而不可及。

易武兴修石乌龟一带县道功德碑记

壬寅年孟夏,自昆明返程回郑州之前,特意去探望普洱藏家陈露云老师。陈老师拿出了珍藏的的同庆号老茶,供我们近距离欣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这片老茶上手的感觉轻飘飘的浑似不着一物,其过秤的重量只有330克。细细观看,有细嫩的芽叶,亦有成熟度高的叶片与茶梗,确属行家所称的全株茶。品味普洱茶,闲话老故事。茶山石碑文字上凝固的往事,闹市茶室里典藏的号级茶,见证的都是过往跌宕起伏的历史,品味出的都是喜怒哀乐的人生命运。

作者:马哲峰,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马哲峰 易武茶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上一篇:普洱杂志:太华品茶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