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陶窑”掌门人董宁:手心里的陶瓷世界
2019-10-08 01:20:50   作者:吕国旺,穆阳芬   来源:茶周刊    浏览:

说到做陶,董宁露出了笑容,“我就是个挖泥巴的粗人,我的目标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烧几件好陶瓷”。

董陶窑创始人董宁。

图为董陶窑创始人董宁。

原标题:【推荐】董宁:手心里的陶瓷世界

“玩泥巴,一不留神就玩了20年。”

面对茶周刊全媒体记者的采访,北京董陶窑创始人董宁这样总结自己和陶瓷艺术的情缘。入行20年来,他经历过作品被高层领导当做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的高光时刻,也曾堕入连日常开销都成问题的人生低谷。但是一路走来,董宁始终醉心于陶瓷艺术,淡看这门艺术之外的种种。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正如自己制作的陶瓷艺术品一样,饱经岁月的煅烧和打磨,淬炼得成熟而纯粹。

董陶窑陶瓷博物馆局部。

图为董陶窑陶瓷博物馆局部。

结缘

董宁是福建人,早年在家乡从事茶叶生意。茶行业里有“好茶配美器”的说法,长期受茶文化熏陶的董宁,也自然而然地对喝茶所用的陶瓷器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多年前,为了延展自己对于陶瓷的钟爱,董宁来到北京发展,并于2008年租下了位于大兴区黄村镇的一片12亩的园区,创立了北京董陶窑陶瓷制作技术研究所。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的董陶窑已经成长为一家集陶瓷研发、生产、教学、展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园区,其产品囊括陶器、青花、粉彩、紫砂等七个大类的千余个品种。在商贾云集、寸土寸金的北京,董陶窑可谓是一座清新典雅的艺术殿堂。

董宁向茶周刊记者讲述对陶瓷的理解。

图为董宁向茶周刊记者讲述对陶瓷的理解。

志趣

董陶窑的整片园区白墙灰瓦,彰显出浓郁的中式风格,几大展厅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大量的的陶瓷和字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董宁身着灰色唐装,讲话温声细语,话语间儒释道三大家的典故信手拈来,俨然一位从古代穿越而来的翩翩君子。他带领记者详细参观了董陶窑的每一个展厅,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代表作品的制作过程及文化内涵。

展厅内的展品既有董宁及其弟子的作品,又有外部名家之作。为了丰富董陶窑的艺术风格,提高艺术水准,董宁先后聘请了数十位国内知名的陶瓷专家、书画家、篆刻雕刻家等担纲董陶窑的艺术顾问,名家的作品就摆放在展厅里最显眼的位置上,每一件都是董宁的心头肉。

董宁创作的各类器物。

图为董宁创作的各类器物。

作为董陶窑的掌门人,董宁除了在自身艺术造诣上乐于吸收百家之长,更是不吝于提携身边的晚辈。参观间隙茶歇的时候,董宁就把自己的一位助理推到我们面前:“刘老师很有才华,他喜欢作诗。来,刘老师,给大家朗诵一段你创作的诗歌。”

尽管早已满身光环,但如今的董宁依然几乎天天走进车间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制作陶瓷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一辈子的事情。当被记者问及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哪一件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董宁说:“不同的心境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哪一件都是我用心制作而来,也都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说话间,他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件小陶瓷制品,结合传统文化中的老庄思想,兴致盎然地给记者讲起了其中的门道。

记者在体验陶瓷制作。

图为记者在体验陶瓷制作。

眼界

几年前,董宁随团出访日本,在当地的一家日本料理餐厅,考究的日本陶瓷餐具让董宁爱不释手;可是当隔天又去了一家当地的中餐厅,他却发现这里用的大多是以塑料制品为主的一次性餐具,这种强烈的反差引发了董宁的深思。“老话说‘家中无瓷不贵’。什么叫文明,什么叫富贵,在一餐饭食中都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在自己的艺术求索之路上,董宁很注重吸收借鉴国外的陶瓷艺术精华,也对中国的陶瓷发展现状感到担忧。“我们号称有五千年的文化,我们还是陶瓷发源国,可是我们自己却越来越少地使用陶瓷。过度的商业化大行其道,悠久的陶瓷文化越来越多地被一次性餐具所替代——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我们更应该多加反思。”

曾经,一位外国宾客来到董陶窑鉴赏中国的陶瓷艺术。见董宁一直在担当向导,这位老外在身边人的告知下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董陶窑的负责人。后来,老外提出让董宁现场制作一件陶瓷,董宁欣然应允,上手制作。见到成品后,老外大加赞赏,对董宁佩服得五体投地,这让他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中国文化传承者的自豪。

“中国”的英文表达为“China”,而这个英文单词的原意正是“瓷器”,由此足见陶瓷艺术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董宁有一个斋号,叫做“伴陶居士”,取与陶瓷为伴之意。这个地道的南方人普通话说得并不标准,但是却深谙中国陶瓷文化之道,他手心里方寸大的陶瓷世界,也正在随着他的不懈努力和思考,变得越发宏大和深远。

这是董宁在人生低谷期创作的“无相茶杯”

这是董宁在人生低谷期创作的“无相茶杯”。

感悟

在北京方言中,形容人们之间关系好叫“铁瓷”,怎么来的呢?在董陶窑我们听到了董宁的解释。“陶瓷很脆弱,手指尖划下去就可能使它粉身碎骨,你要保护它、珍惜它,它才会永恒。”董宁讲道,“陶瓷也有陶瓷的语言,如果你喜欢一个小杯子或小碗,一定有喜欢的道理,或是造型、或是图案,或是釉面。当把这种喜欢传承下去,这种陶瓷的语言便会永恒。”一件瓷器被破坏主要一点就是人们没有保护好它,生活何尝不是这样的。

董宁从家乡福建一路北上做陶,期间经历了许多困难,谈到经历他向大家介绍了他的作品“无名无象杯”。在外行人看来“无名无象杯”看起来疙疙瘩瘩的,并不“好看”,这是董宁在在他低谷期制作的。当时他在资金方面遇到困难,几乎连房租都付不上,再加上工人的工资、孩子的学费,当时他一筹莫展。描述那段时期时他说:“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杯子,代表了那个时期的人生。“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但我又是一个自信的人,我相信所有的困难都会过去,正如佛家说的一切相都是假相。”董宁说。

热爱陶瓷的董宁,也热衷于研究传统文化,他用《道德经》《金刚经》中对“有”、“无”、“相”的论述仔细向大家解释“无名无相杯”所代表的他对人生的思考。

记者在董陶窑门前合影留念。

图为记者在董陶窑门前合影留念。

未来

如今,董宁依然每天做创作。他把做陶瓷当成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寄托。

陶瓷的艺术价值是董宁更重视的,他告诉记者,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一定是对生活的一种认知和觉悟。陶瓷没有贵贱,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不同的年龄阶段,对陶瓷有不同的见解。大道至简,董宁的作品大多花色较少,他认为,陶瓷的美主要是通过釉色、造型、纹理来展现。

说到做陶,董宁露出了笑容,“我就是个挖泥巴的粗人,我的目标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烧几件好陶瓷”。做出能进入博物馆馆藏的陶瓷是我们陶瓷人的梦想,即使我不在了,但你们还能看到我的作品,在我的作品前停留几秒,这就是我的追求。

谈及未来,董宁说:“我对我的作品依然是有信心的,希望做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陶瓷。”

作者:吕国旺,穆阳芬,来源:茶周刊,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本图文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授权转载。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董陶窑 陶瓷 青花 陶器 紫砂 瓷器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如果连茶滤都拿不好,如何优雅的泡茶?「一如茶香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