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薄荷塘寻茶记
2020-04-30 02:33:04   作者:行知茶文化讲习所-马哲峰   来源:守兴昌茶业    浏览:

寻茶的过程,有过阳光明媚的喜悦,有过阴雨连绵的忧伤。就像是寻茶薄荷塘,有过长久等待后的夙愿得偿,有过好茶难觅的失落与惆怅。收获也好,错失也罢,在这脚步匆匆的寻茶之路上,矢

薄荷塘

常常会想:以茶为业,依茶为生的人,大扺要为了自己的一生所爱,投入的爱一次,忘了自己。就像是钟爱普洱茶的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深入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的最深处,去探访国有林的古茶园,最好不过的自然是易武茶山的薄荷塘古茶园。

事茶经年的人们常会有深深的感叹:这时间似乎是一年比一年更加不禁用了一点!还记得四年前的秋天,去探访易武山刮风寨国有林茶王树回来的路上,那个在我看来骑摩托车技术十分彪悍的瑶族小伙子言辞恳切的嘱托:如果想要去探访易武山国有林薄荷塘古茶园,一定要找个骑摩托车技术更好一点的人,那道路比去茶王树的路更小、更难走一点。暗地里的思忖,长久以来的思恋,直到事隔数年的时间,才终于有望实现。

相约守兴昌号掌门人陈晓雷先生,相期在这个时季,再度深入探访易武山国有林中的古茶园。扺达易武镇上的时候,已经时近傍晚。这个季节,倘若换作农历来算,已经进了冬天。而在这一年当中只有旱季、雨季之分的彩云之南,仍然是太阳酷烈艳阳天。只是早晚之间,温差很大,正午犹若盛夏,晚间宛如秋天。

晚上华灯初上时分,守兴昌号易武接待站的门前,越野车发动机的嘶吼声中,两辆车稳稳的停在路边。车上下来了两个年轻人,走近同陈晓雷打招呼寒喧。言辞之间,商讨的都是明天去探访易武国有林古茶园的事项与时间。边喝茶,边聊天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来易武的路上,一切的担忧都在这云淡风清的聊天中随风而散。

晨起的时候,窗外阳光灿烂,又是一个适合出行的艳阳天。在易武街上吃早餐,清淡的白粥,白面馒头,还有热腾腾的茶叶蛋,妥贴的安顿好了远道来的人们的肠胃,让人倍感温暖。

将近上午十点钟,摩托车声轰鸣作响,门前来了三辆山地越野摩托车,我们一行今天将要骑乘摩托车前往探访薄荷塘古茶园。90后的小伙子卢禄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头前带路,另一个小伙子刘承骑着摩托车带着马博峰紧随其后,陈晓雷骑着摩托车带着董董姑娘殿后,一行六人上路直奔目的地薄荷塘古茶园。

车出易武镇,右转下山沿着214省道奔向江城方向。位于高山之颠的易武镇位于白云之上,头顶阳光明媚,眼前青山滴翠。摩托车一路飞驰下行,车过高山寨,仿佛转瞬之间就驶入了云雾之间。随着海拨不断下降,头顶上笼罩的尽是云雾弥漫,不见了半尺晴天。冷风森森深入骨髓,果然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转眼间就从夏季进入了秋天。

摩托车驶入谷底,公路旁芭蕉林茂盛,磨者河里流水潺潺。车过岔路口,向左通过往象明乡,直行奔江城方向。公道边的一块牌子一闪而过,一眼瞥见“漫撒”两个字。卢?告诉我说:“这个是漫撒村民小组”。道路的对过则是“帕扎河村民小组”。近年来古树茶市况热络,昔日苦了很多年的茶农过上了好日子,入眼都是新盖建的小洋楼,显示出生活的富足和美满。再往前走不多远,又到了一个岔路口,道路边上的广告牌上都写有“滥田”的字样,同漫撒、帕扎河一样,这也是属于曼腊村委会下辖的一个村民小组。

右转上到土路上,正在修造道路的大型机械让开一条道路放我们过去。历年来行走云南茶山,与人方便是印象最深刻的一点。骑着摩托车往上行是奔向丁家寨的方向,已经过了上午十点半,冬日的阳光终于驱散了头顶的云雾,照耀在骑着摩托车衣带寒霜的一行六人身上,让人从外到内倍感身心温暖。

在砂石路基的路面上行驶了两三公里之后,摩托车手们在一个岔路口停了下来稍作休息,接下来就是考验摩托车手们技术和经验的时候了。再次上路,路面变成了坑洼不平的土路,仅容四驱的皮卡车或可勉力前行。一公里之后,摩托车驶入了橡胶林间的土路,树荫遮蔽之下的土路,晚间的露水尚未褪去,路面湿滑不堪,右拐上陡坡的路段上,三辆摩托车接连打滑,几乎就要翻倒在路面上,亏得摩托车手们手疾眼快,才让大家避免了在烂泥地里打滚的狼狈不堪。

穿越橡胶树林,就进入了易武西双版纳州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界,保护区在路边上竖立的碑和埋在地下的地桩,都在无言的宣誓和捍卫自己的领地。一界两旁,景象大不相同。一边是葳蕤茂盛的原始森林,另一边则是农民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作物林地。

据说在很早之前,保护区尚未成立,仰赖于山川自然为生的山民,过着半是游猎、半是耕作的生活,由此在自然保护区内留存有前人栽种的茶树。狩猎是国家早就明令禁止的行径,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就连猎枪也全部都被收缴一空,山民们将这生计的期盼寄托在了先辈们留下的古茶园上,尤以留存在易武西双版纳州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古茶树最为金贵。

摩托车驶入热带雨林中的小路上,再次感受到了从温暖和煦的阳光下进入阴凉的雨林间的剧烈变化,又一次有了穿越季节的深刻感受。为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生计,前人栽树、后人釆茶的行为尚可接受,但决计不再允许后人再行进入保护区范围内新栽茶树。道路两旁树木上的告示也印证了这一点。作为北回归线附近全世界唯一的一片热带雨林,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理应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由此,保护区内留存下来的古茶园就显得尤为珍贵,它是人与自然之间最后的纽带,天赋茶以自然之味,那是茶人们梦寐以求的极品好茶。

摩托车路过的地方,远远向四周望去,总有茶树隐藏在森林间。卢?讲:“以前薄荷塘不出名的时候,都是拿出去当作弯弓、白茶园来出售,而且卖不到前者的价钱。自从近些年薄荷塘出名之后,单独拿出来卖,要贵出来许多,因为量少,还不容易买到真货。”

路过弯弓的茶地,前方再次出现了岔路口,摩托车沿着中间山脊上开僻出来的小路,发力狂奔向山顶爬去。道路陡峭,无数次都感觉到自己的双脚离开了摩托车的脚蹬,眼见就要跌倒了,又无数次的化险为夷。真真是让人佩服几位摩托车手们的高超驾乘技术。饶是如此,面对近乎于七十度的陡坡,只能仰脸看到天,完全看不到地,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摩托车几乎都要后仰翻下山去了。

为了安全起见,董董、马博峰与我一起步行爬山,三位摩托车手先行骑到山顶去等待我们。或许是海拔高的缘故,平素里体质还算不错的我们三人,不时就要停下脚步来休息。一个个累得呼呼直喘气,无数次感觉自己都要爬不上去了,又狠狠心一步步往前挪动。森林里的鸟鸣声声婉转动听,低头喘气的当口,瞧见一群蚂蚁制服了一条蚯蚓满载而归。驻足停留的时候,路旁的蝴蝶翩翩起舞,蜜蜂飞来飞去忙碌个不停,真是让人感慨这自然界的每一个生灵为了生存都活得倍极艰辛和努力。只有打起精神来继续爬上山顶去。就在几乎都要耗尽体力的当口,前方传来陈晓雷的招唤:“到了,到了!”刹那间,又有了几分脚力,快步向前爬上山去。两位年轻的摩托车手在等待我们的过程中并没有闲着,而是在周边枯死的树干上发现了野生的石斛,身手矫健的爬上树摘了下来,总算不枉此行白走一遭。这是久居山林间的先民们历代传下来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人们才获得了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想必是已经累极了的董董姑娘,坐在路边倒伏的树干上发朋友圈小视频,同时自己配音喃喃细语:“有摩托车不让坐,生生爬了一座山。”同行的陈晓雷安慰她说:“接下来的一段路都不用担心,可以坐摩托车过去。”直到此时此刻,我们才忍不住的感叹:摩托车是多么重要的一项发明,倘若安步当车,怕是从天亮到天黑也走不回去吧!只是摩托车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大概从来也没有人想过会有这样的用途。

坐上摩托车继续在山巅上森林间的小路上穿行,右手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左边经历了雨季滋养的野草斜生出来,一个躲避不及,抽打在脸上,生疼。二十分钟过后,总算是扺达了摩托车所能够到达的路的尽头。同许多地方一样,这里也被唤作大平掌。举目四望,平坦的地方并不大,还停着几辆摩托车,为了防晒起见,车上盖着树枝野草。

就在我四下打量的时候,陈晓雷笑着说:“从这里开始就算作是薄荷塘了,但真正的古茶园却在山谷里,只有走下去了。”已经行至此地,断不可能中途返回,于是一行人沿着林间的小路下行。下山的时候,果然节省体力,脚步也来得轻松。只是时时要注意脚下,晚间露水打湿的落叶,湿滑无比,倘若一个不小心,跌下山崖必然粉身碎骨。

山半腰的一棵大树上悬挂着一个牌子,上书:薄荷塘古茶园,欢迎您的到来。茶园内无茶主时,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茶园。一上一下的两队人马交汇,一位脖子上挂着单反相机的大哥抬头望见了陈晓雷,于是热切的打招呼:“陈老师我见过你,我有你的微信。”可见热爱普洱的人,纵是隔着千山万水也总有相逢之时。亦步亦趋的往下走,耳畔传来欢快的溪流声响。陈晓雷回过头来招唤:“听见水声就走了一半的路了。”这愈发让人不敢掉以轻心,小心翼翼的往下走,只是道路上的石头总会吸引人的目光,在这潮湿的环境下,上面布满了青苔,在镜头下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感。董董姑娘低头凝视了半天,想想回去要走的路,才万般不舍的离开了。当手脚并用的一行人下到谷底,穿越一片野生的芭蕉林,一座简易的棚屋出现在众人面前,沐浴在阳光下。陈晓雷叫了一声:“到了,到了,这就是薄荷塘古茶园了。”听到这句话,之前所有的疲惫仿佛都一扫而空了。

已经是将近下午两点钟,趁着正午大好的阳光,一行人先行进入薄荷塘古茶园四下探看。这片茶园面积并不十分的大,但总有一些古茶树与众不同。主人十分有心,且将那些树干围径粗壮的古茶树,亦或是树干高耸的高杆茶树,全部都一一编号,命名为一类古茶树,总数共计有五十多棵,每年春茶的产量不足一百公斤,却历来都十分的抢手,是所有热爱薄荷塘普洱茶的茶友们梦寐以求的极品好茶。其余的茶树全都算作是薄荷塘的二类茶树,价值不匪,能够喝到也非常不容易。检看测量薄荷塘茶园中的一类茶树,大多数茶树的围径都在五六十公分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棵,编号为1号古茶树,树干基部的围径接近1米4,离地数十公分处分出三枝,分枝的围径也在将近70公分。目测树高在12米左右,端地称得上是薄荷塘茶树王。抽样测量1号茶树的定型叶,仍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大叶种。逡巡在薄荷塘古茶园中,心也为之沉醉。无意间回首,董董坐在大树下,阳光透过间隙,在她的脸庞上映衬出柔和的色彩。薄荷塘古茶树的花开的异常灿烂,朵大洁白,就连花蕾也显现的十分饱满。说话的功夫,天色忽然黯淡了下来,原来是这沟壑纵横,林木茂密,加之高山峡谷的地貌特征,并不容易被阳光照射到。四下寻觅,终于在一棵茶树上找到了一个柔嫩的芽叶,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先是苦感十足,而后苦感化开,一种清凉的甜感弥漫在整个口腔里,回甘隽永持久,山野气韵强烈,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令人心动不已。

在薄荷塘茶园里逡巡徘徊良久,直到肚子开始抗议,方才想起已经早就过了午餐时间了。回到茶园入口处的棚屋里,旁边专门搭建了一座亭子,想来是专门供人休憩的地方。同行的卢?釆下一片芭蕉叶,山上引下的溪水清洗干净,铺在桌上上面,就成了最天然绿色环保的桌布。双肩背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馒头、咸菜,早已经饿坏了的众人大快朵颐,真正的野餐美味。棚屋里住着薄荷塘茶园主人请来打草的工人,吃住都在这里。看上去住宿、就餐的条件就只能因陋就简了。就在我们犹豫着想要找人家讨口热水喝的时候,一位身穿迷彩服的大哥,一手托着一摞碗,另一只手拎着满满的一壶热水送了过来。真是让人感谢万分,在这深山老林里,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情谊胜过千言万语。山泉水煮的老叶片,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喝茶闲聊时,卢䘵提到:早些年,这个地方并不叫薄荷塘,而是唤作草果地,那是主人家赖此为生的活计。直到后来,这里的茶声名鹊起之后,薄荷塘的名字才广为流传。而主人家依然如故,仍然称这片茶园作草果地。

最为普洱茶友钟爱的这片薄荷塘古茶园,也有人称为下薄荷塘,盖因其处在谷底的缘故。属于同一村寨的四户人家所有,这四户人家共同管理,共同销售,短短几年的光景,搭上了国有林普洱茶大热的市况,都过上了好生活。

转眼之间已经将近下午四点,还要赶回易武镇上的我们一行人,不敢再作耽搁,起身往回走。正是应了老话:下山容易,上山难。近乎垂直陡峭的山坡,弯弯曲曲的小径,气喘如牛的寻茶人手脚并用往上爬。心下暗想:若是没有这午餐充饥,热茶暖心,怕是很难爬上来吧!下山的时候,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爬上山去足足用去了一个小时的时间。途中经过山坡上的上薄荷塘茶园,寻找釆摘了一个芽头,再次放入口中咀嚼品鉴,总感觉似乎少了一些幽雅的山野气韵。或许茶树真如品性高洁的幽人雅士一般,性本爱山林,只有藏诸深山更深处,才有着超凡脱俗的高洁品性吧!

回到山顶大平掌,看到摩托车的时候,感觉全身无力,坐在一旁休息。山风凛冽,冷风习习,顿时再次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回程的路上,经历了大半天的阳光日晒,来时湿滑的路面干燥了许多,却换作尘土飞扬的另外一番面貌。半途中,遇上了主家骑着摩托车送工人进山打草,在这冬日里,勤劳的人们已经为来年春天的收获早做打算。

摩托车一路狂奔下山,出热带雨林,穿橡胶林,再次回到了大路上。当摩托车终于可以在大路上平稳行驶的时候,心里真实的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回程不再走原路,而是沿着正在修造的乡村道路,过丁家寨、大漆树、麻黑、落水洞、曼秀、荒田,再次回到了易武镇街上。回首这一天的行程,仿佛就象是做了一场梦一样。

晚上坐在守兴昌易武办事处喝茶,陈晓雷说起今年秋季的薄荷塘古树茶,就连茶园主人家都寻不到一泡茶样。就在所有人都认定一切终无所获的时候,陈晓雷起身离去,不久之后回转身来,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牛皮纸袋,上书薄荷塘的字样。而当一众人团团围坐在茶桌旁边,兴奋难耐的想要品鉴薄荷塘茶绝世风韵的时候,一盏盏茶入口,一个个难掩的满脸的落寞与忧伤。晓雷安慰大家:“这个确实是薄荷塘的鲜叶,只是送茶样的人在炒制工艺的过失,白白的错失了一款好茶的风韵。”接着又说:“且待来年,我们自己去收来鲜叶,拉回易武初制所自己加工,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寻茶的过程,有过阳光明媚的喜悦,有过阴雨连绵的忧伤。就像是寻茶薄荷塘,有过长久等待后的夙愿得偿,有过好茶难觅的失落与惆怅。收获也好,错失也罢,在这脚步匆匆的寻茶之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寻,那才是爱茶人的终极梦想。

文|行知茶文化讲习所-马哲峰,图文来源:守兴昌茶业。

爱普茶网转载本文,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涉及版权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删除。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薄荷塘 寻茶记 薄荷塘普洱茶

上一篇:2019易武寻茶记:用脚步丈量茶山之薄荷塘「茶人清越寻茶记」
下一篇:权威发布:解读薄荷塘普洱茶古树茶涨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