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复兴:读茶诗到底有什么用?
2022-05-30 03:13:36   作者:茶业复兴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周重林先生线上连麦著名茶人杨多杰先生,围绕杨多杰所著的《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一书进行了对谈。

杨多杰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

5月19日晚,茶业复兴第310期沙龙·茗师联萌第18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线上直播间举办。周重林先生线上连麦著名茶人杨多杰先生,围绕杨多杰所著的《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一书进行了对谈。

周重林:今天是多杰老师的第二回合读书会,今天的主题是茶诗,中国历代的茶诗很多,但茶诗评论出现的很晚,始于南宋胡仔编撰的《苕溪渔隐丛话》。今天我们去读古代茶诗,很多并不容易读懂,仅仅辑录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多杰老师这样的解读,举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他在解读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之时会想到古人没喝过咖啡、可乐,对茶中咖啡因的敏感度不同于我们,这是很有新意的解读。茶有助于我们的灵思,读茶诗有助于我们修养,说个最实际的,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发朋友圈,也可以抄抄茶诗。下面就有请杨多杰老师带来精彩分享。

杨多杰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

杨多杰:很荣幸第二次来茗师联萌,今天讲茶诗。茶诗是值得今天爱茶的人去关注的,我们今天对历代茶诗的关注是偏少的,是不足的。中国历史上对茶的记录有两条线,一条线是茶书,诸如《茶经》《大观茶论》《续茶经》等,从唐到清大约有100多部。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其实有的还不能算是书,充其量来讲就是论文,这些文献传承有序,绵延不绝,但不足以支撑茶文化系统。另一个系统就是茶诗,从唐到清,有能力写茶书的人毕竟是有限的,许多的爱茶人是用诗歌去记录茶,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记录在茶诗里。我把茶诗比作茶文化的藏经洞,丰富多彩,而且很多还不为人所知。

前人做了很多茶诗的辑录,这些辑录是我研究的基础,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想讲清楚这诗讲了什么,所以每一篇茶诗,我都会写三四千字来解读,让你看明白。隔了一千多年,我们和古人喝的茶不一样,但还是能有共情的,因为我们都是爱茶的人。中国茶要从美学、从文化附加值去提升,但不是向日本借鉴,而是要到我们的文化根基中去深挖,这一根基蕴含在茶书当中,也蕴含在茶诗之中。

《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新书分享会

杨多杰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

这本书一共收了28首诗,其中25首是从唐代500多首茶诗中精选出来的,主要按作者的生卒年排列:

王昌龄《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无住《茶偈》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刘长卿《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袁高《茶山诗》

顾况《过山农家》

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

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

裴度《凉风亭睡觉》

鲍君徽《东亭茶宴》

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从谂《十二时歌》(选其四)

李德裕《故人寄茶》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杜牧《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

徐夤《贡余秘色茶盏》

福全《汤戏》

齐己《咏茶十二韵》

杨多杰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

最后3首是域外文献,我选了3首日本茶诗:

嵯峨天皇《夏日左大将军藤原冬嗣闲居院》

惟良氏《和出云巨太守茶歌》

岛田忠臣《乞滋十三摘茶》

唐代相当于日本的平安时期,在当时的日本,喝茶是件很时髦的事,当时日本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以用汉语写茶诗为荣。当时的日本属于唐朝文化圈,同一时期,不同空间而已。我选这三首茶诗,很能说明中国文化在当时的辐射能力和影响能力。这28首茶诗里,有名篇,也有冷门诗。今天的分享我想讲讲我对茶诗的思考,研讨一下为什么要读茶诗,今天主要和大家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一、茶诗有什么用?

读书有目的性是很正常的,很多茶书的指向性很明白,目标也很好捕捉,那么读茶诗有什么用呢?

茶诗没用。

杨多杰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

2000年左右,我发现在北京西单图书市场的畅销书榜单上,有很多是关于《孙子》的。有人说《孙子兵法》能指导股市博弈、也有人说《孙子兵法》能领导公司下属、还有人说《孙子兵法》能调解两性关系。

用不上,很容易失望。

用上了,更容易失败。

没用,是文史哲的学科特点,但不是文史哲的学科缺点。

有用真的很重要吗?我想说的是“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你不妨默认茶诗就是无益之事。

二、茶诗该怎么读

茶诗该怎么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细读。前人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在搭架子,但细活不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想要的资料,所以不能只给出茶诗,我要做的是细读每一首茶诗。互联网上有AI机翻的古诗,很多都是不太通顺,甚至是翻译错误的。一首茶诗,几十个字后面我要写三四千字的文章,这就是细读。

历代茶诗,便如同一座高山。从形而上的茶事美学,到形而下的泡茶技巧,

没办法一杆子戳到底,中间需要有层次转换。

茶诗的欣赏,是对我们理性知识的升华,前提是理性知识的积累。就像在博物馆里看一个明代的青花罐子,行家和外行的欣赏、体会是不一样的。欣赏的前提是积累,看艺术品、读诗、喝茶其实都如此,有积累,感受就多。

欣赏茶诗的两个前提条件:

一份吃蟹的细心

一片爱茶的真情

读茶诗,如同吃螃蟹。心急,别吃螃蟹。气躁,别读茶诗。读茶诗经过细心拆解才能真正读懂。很多古代茶诗并没有生僻字,但是要理解弦外之音要下很多功夫。

三、茶诗该怎么用

废物利用。

很多东西能否利用,不看东西,看人。

讲个故事,“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说得好,大家来了北京都想去,我陪人去都不下十次了。长城主要是明代的砖垒起来的,是烧的灰砖,在长城的砖上我们常常能隐约见到四个字——“到此一游”。这是非常不文明的旅游现象,是破坏文物,是犯罪的。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想一想这些人他为什么要刻这句话,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欲望的情绪,但不一定有这个能力。

明·李贽在《焚书》中说,“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我想说的是“借他人茶杯,浇自己块垒”。我要借谁的茶杯?是李白、是白居易,是刘禹锡手中的茶杯。我和他是有共同感受的,茶诗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自己,喝的茶不同,但情绪上是共通的。

纳博科夫说,好的作者与好的读者,就像两个登山者,从不同的山坡分别攀登,最终相聚在山顶,殊途同归,握手言欢。我们做不了好的作者,也可以做好的读者,二者都能够表达自己。

你读我的书,我是作者,你是读者,但我在写作之前也是这些茶诗的读者,所以我大概就是领读者。这些茶诗就像艺术品,我只是做了一个赏析。

千百年来,茶诗深刻参与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的生成,助力历代爱茶人精神世界的塑造。

最后,我再问一句,茶诗,到底有没有用呢?

我用陶渊明的一句诗来回答: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互动

周重林:从接受美学来讲,书的第二次生命是读者赋予的,我很赞同刚刚多杰老师分享的纳博科夫对作者和读者关系的描述。过去我也很鄙视“到此一游”,有一次我去了金殿,看到在竹子上用傣文、藏文刻的字,突然很感动,我想勒石记之就是这个意思。我最近在写宋代茶诗,我不是在研究宋代历史,而是觉得这些问题与我有关。今天下午有人问我研究茶的动力在哪里,我说是热爱和表达,我也想把“到此一游”刻到砖上,追随经典才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一部分。

李扬:能读懂读透爱上几首茶诗就很开心,收获巨大。

周重林:从农学框架、生物学框架来讨论茶,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回到诗的状态、从人文的视角出发,还有很多可讨论的空间。我们对茶诗不够尊重,对茶的书写也没达到宋人的高度,我粗略统计过,平均7个宋代的诗人,就有一位写过茶诗。现代诗人中没有这个比率,现在很多写文章的人都不喝茶。

杨多杰:我认同周老师的说法,当下对茶的书写在知识群体中的普及度确实不太够。唐代100多位诗人写了500多首茶诗,可见诗人们对茶是热爱的。今天大众对茶的热情在提高,但知识群体对茶的认知是比较差强人意的,没有起到带动作用,我认为这是比较遗憾的。《茶经》其实算不朗朗上口,很难背,但茶诗是好背的,茶诗是有韵律的,不仅要阅,还要读。

周重林:对,诗词是有韵律的,适合吟诵。茶诗的应用场景是很多的,茶文化应该回归大众。

问:请老师推荐几首适合小学生的茶诗

杨多杰:都适合,诗里没有少儿不宜的,都是教人向上、劝人学好的,小孩不懂不要紧,重要是熏陶。而且小孩子记东西很牢靠,现在记住一辈子忘不了。互联网时代,是需要传统文化滋养的。

问:您除了喜欢研究茶,平时还有什么爱好吗?还喜欢读哪类的书?

杨多杰:干一行爱一行,我爱读文学文献类、茶学类的书,这也是我的工作。我后面这书柜上的书都是侦探文学,我认为做研究和侦探是同行,都是要收集资料、分类、排序、梳理线索,最起码要有一条逻辑线。

问:把茶的美描述出来就是诗意,用押韵的字读出来就是茶诗对吧?

杨多杰:对。律诗就要求有格律,有规律、有美感的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不能乱说,是戴着镣铐跳舞,所以才有一句抵一万句的效果。

问:请教唐代茶诗中禅意茶诗?

杨多杰:很多,这本书里选了很多僧人写的诗。唐代的茶和僧人群体有很大关系,怎么理解茶禅一味,我用第15页无住的《茶偈》来回答:“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樵人採其叶,美味入流杯。静灵澄虚识,明心照会台。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这是唐代茶里的味道,也是流传了前年的茶的味道,我们都希望在茶汤中体味人生,体验禅茶一味。

雨潼:之前西方对茶的需求根本在于身体,上升到精神层面是需要他们解决身体问题后,精神层次升级后才可能再說是不是能跟中国匹配。

杨多杰:近代以来西方并没有闲心了解东方,为什么冈仓天心一定要写茶书,还用英文写,在外国出版,就是为了引起西方的重视。西方是掠夺资源,他们需要的是为我所用的物品,你的经济和国力跟他不是一个档次的,他并不想把文化带入。你以前穿写着外国字的衣服,现在穿国货,上面都写着中国字,是这些年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有的现场。

我一个朋友在非洲,说非洲现在的知识分子和有钱人都开始追求喝好的绿茶,他们其实不单纯是喜欢茶叶,而是喜欢文化,喜欢文化背后的经济和国力。西方人到今天能理解中国茶的,大多是喜欢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喜欢中国文化是第一位的。

很多同志对茶诗感兴趣我很高兴,这本书的大标题是《茶的味道》,我要探讨中国的茶怎么成为今天的味道,这个味道指的不仅仅是滋味,因为你喝茶不止因为茶香、茶味,还有一部分是说不出来。茶是农产品中卖得较贵的产品,这与技术没有太多关系,有的茶比手机卖得贵是因为文化附加值、文化体验感。你消费文化,文化也滋养你,身的愉悦是物质带来的,心的愉悦是文化滋养你。

我们所有人都以会喝一杯茶、懂喝一杯茶为荣,写茶诗也是一种标榜,这就是茶的厉害之处。茶在不停的叠加文化附加值,中国茶的这一层味道,很多外国人是很难体会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只接受了作为”物”的茶。这与中国人对茶的体会、享受、依赖度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喝茶,物质和精神捆绑在一起的。

本文内容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业复兴 茶的味道 唐代茶诗新解 茶诗

上一篇:沙龙邀约:405蛮润爆火背后的产品逻辑和行业新趋势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