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茶叶专家张木兰平凡、坎坷而光辉的一生
2019-12-28 17:30:53   作者:肖时英,袁学仁   来源:木兰茶园    浏览:

张木兰,女,湖北省宜昌市人,高级农艺师,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茶叶专家。1950年她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茶专科,师从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和著名茶学家冯绍裘教授与张堂恒教授

茶叶专家肖时英

摘要:张木兰(1932-2002),女,湖北省宜昌市人,高级农艺师,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茶叶专家。1950年她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茶专科,师从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和著名茶学家冯绍裘教授与张堂恒教授。1953年,她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全国院系调整新组建的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并与同班男友肖时英满腔热情地主动要求分配到云南边疆,献身祖国茶叶事业。在整整半个世纪中,她历经坎坷,吃尽千辛万苦,惨遭多次折磨;但事茶之心,坚定不移,研茶之志,与时俱进。她克服重重困难,在良种选育、生态栽培、名茶研制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云南茶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矗立在云南普洱市龙生茶业集团广场上的张木兰汉白玉塑像,就是云南茶区人民对她光辉业绩的高度评价;也标志着她永远活在茶人们心中。

作者简介:肖时英(1932-),男,湖南新化县人,研究员,张木兰同志的爱人。1953年从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与张木兰同赴云南边疆,迄今为云南茶业的发展,艰苦奋斗了六十年,对良种选育、生态栽培、名茶研发和普洱茶加工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发表此文,既是缅怀先人,更旨在期盼年轻一代茶人从中受到启迪。

她是一朵洁白的茶树花

记茶叶专家张木兰平凡、坎坷而光辉的一生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就出产在这里。还有云南大叶种茶树,是云南独有的茶树群种。这里的茶树资源、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令人神往,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和科技人员来工作和创业。张木兰就是向往云南大叶茶而来云南工作的一位女科技工作者,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茶叶事业,为发展云南茶业作出了卓越成绩。张木兰(1932-2002年)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她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抗日战争爆发,为躲灾、逃亡而流浪,才五岁的她就跟随家人逃难到四川万县,后又到重庆市,在那里读小学。当时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在她幼小的心里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刺耳的警报声和轰轰作响的飞机声。十岁那年,在重庆邮局工作的父亲病倒了,由于缺医少药又没钱治病,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病故后,一家人搬到了乡下,可是没多久邻居家的一场大火,烧掉了她家的茅草屋和所以家当,从此她的祖母、母亲和两个妹妹一家五口,都寄养在两个叔叔家,两个叔叔都未结婚,把木兰姐妹三人当自己的女儿看待,让她们继续读书。家境贫寒使张木兰从小就懂得要努力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她都是学习尖子,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抗日战争结束后,张木兰一家回到故乡宜昌。到她高二那年,家乡解放了。在那革命激情燃烧的岁月,她高中毕业后瞒着家里考取了随军文工团,可是在祖母的阻止下没去成。不久武汉大学农学院到宜昌招生,她被武汉大学农学院茶业专科录取,从此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武大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知名学府,张木兰刻苦学习,要求进步,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还担任农学院学生会干部。在武大听教授介绍云南大叶种茶以及云南大叶种茶树被列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茶树种群之时,引起了张木兰对云南大叶茶的兴趣,萌生了去云南工作的愿望。1953年大学毕业,全班50多个学生都分配到内地省份工作,唯独她和一个要好的湖南同学肖时英写下决心书,要求去云南工作。就这样,张木兰怀着一颗对茶叶事业干出一番成就的心,来到了昆明农业厅报到,并要求到茶叶科研单位工作。

时木茶园

云南省农业厅的领导对这一要求非常赞许,并说:茶叶科研单位只有佛海茶叶试验场(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前身,编者注),那里靠近国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差,你们到那里去可要有思想准备。张木兰说:到哪里都好,只要开展茶叶研究就行。她和肖时英一起收拾起简单的行李,带着大包的书籍和讲义,里面有《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制茶学》等,还有《普希金文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走上了去勐海的路。当时昆洛公路正在分段测量和施工,从昆明到普洱主要是乘运送公路施工器材的木炭车和马车,而从普洱到勐海则全要步行了。那时步行很危险,一怕迷路失踪,二怕猛兽袭击,三怕盗匪抢劫,四怕“瘴气上身”,必须和马帮结伴前行才比较安全,她们就是跟随马帮以每天步行40华里的里程向勐海迈进的。经过连续多天步行,张木兰的脚磨起了水泡和血泡,晚上歇宿时,只有用针刺通放血水,第二天清晨仍然往前走,就这样坚持12天步行,终于走到向往已久的佛海茶叶试验场。在未到茶叶试验场之前,她们心目中想像的茶园,是如书本上描述的那样大片大片的,茶树整齐成行的,可到这里一看,茶树混生在树林中,树形高大不加修剪,不中耕施肥,使她俩抽了一口冷气。面对现实,她俩互相鼓励,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向茶农学习传统的茶叶生产经验,经过实践才感悟到:这里的古老茶园,原始的栽培方法,丰富的品种资源,正是符合自己志向的大有作为的地方。边疆生活虽然艰苦,但很需要也值得为之作出奉献,她俩决心在这里长期干下去,在这里成家立业。1954年3月8日,这对同甘共苦、志同道合的恋人向同事们发了喜糖,举行了结婚仪式。

为着加强茶叶科研工作,一二年后,茶科所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大学和中专毕业的30多个科技人员,也算得上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了。这时,张木兰担任了茶科所试验研究室主任兼制茶试验组组长。她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就是研制销西藏的“心形”普洱茶。手工制造这种普洱茶,要求茶沱内包的粗茶(包心)不能露出表面,每个茶沱上要有一个柄,茶沱面上要产生一种白色菌类(上白霜),由于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当时已不生产这种茶了。她找来过去制过这种茶的师傅一起研制,经过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了制造“心形”普洱茶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试制方形茶,结果压制得松紧适度的方形普洱茶,在贮存中同样可产生“后发酵”和“上白霜”,为后来恢复和改进心形普洱茶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接着她又进行了茶叶采摘试验。当时流行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观点,有人甚至主张把茶树的老叶片采来制茶,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她针对性地做了不留叶采和留叶采摘试验。她亲自采摘记载产量和观察茶树生长情况,三年后,不留叶采摘茶树上出现大量枯枝,树冠缩小,产量大减,而适当留叶采摘的茶树,生长越来越好,芽叶肥壮,产量逐年提高。这一试验成果,为后来推广云南大叶种茶的合理采摘提供了依据。选育茶树新品种是张木兰梦寐以求的追求,早在1954年,她和肖时英就着手进行无性系良种选育工作。茶树的种子是自然杂交而成,用种子繁殖的茶树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别,茶叶品质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通过扦插等无性繁殖方法,才能保持茶树的优良性状,扦插技术成为选育和推广良种的关键。在当时大叶种茶树的枝条扦插很难发根成活,为了突破这一技术难关,她们开展了用不同土壤、不同枝条年龄、不同时期、插枝留叶多少等多种方法试验。失败了,再试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用红土作苗床、选择半木质化枝条作插枝、将插枝上的叶片保留1-2个半叶、在秋冬季扦插等,能促进大叶茶发根成活的扦插技术。这是云南大叶种茶树栽培史上的首次扦插成功,为云南大叶种茶的无性良种选育和新品种推广开辟了道路,张木兰也成为了这一技术创新成功的奠基人之一。

时木茶园

为了选育茶树新品种,张木兰等在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她和肖时英等几个同事背起枪支,带上行李,爬山越岭,风餐露宿,先后到了易武、车里、澜沧、临沧、双江、云县、凤庆、景谷、元江、昭通及昆明十里铺十余个产茶县区,调查总结茶农的选种和栽茶经验,收集了各种茶树的籽种和枝条,建立了选种原始材料园和品种比较园,对各品种进行测产和对它们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观察,从中选出优良茶树群体和单株,开展有性系和无性系良种选育工作。通过这些实践,她写出了:《云南大叶茶扦插技术》《云南茶树地方品种图谱》《关于茶树地方品种的整理与鉴定》《云南大叶茶的物候学》《云南特有的茶树栽培技术》等一批有价值的科研论文,引起了同行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时木茶园

1958年整风反右中,县委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要与会人员提意见。张木兰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她针对茶科所多次搬迁,造成损失,不利于科研,提出了“不宜多搬”的建议。她还对茶科所开展多种经营,放养奶牛,踏死茶苗的现象,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不久,风云突变,她的合理化建议,变成了“反对多种经营”的“反党言论”;而且错误地给她们夫妻,双双戴上“右派”帽子。从此,她的一切职务被撤消,待遇降了五级。但由于她对茶树良种选育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术,并掌握着大量的品种资源,在当时无人可以取代的背景下,她被留用;而她的丈夫肖时英则被劳动教养。这一突变,对张木兰及其一家是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虽被留用,但每月少得可怜的工资,要维持五口之家的生活,是万分困难的,更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承受得了的。但倔强的张木兰,她不低头,不气馁,为了事业,咬紧牙关,默默无闻搞着科研。完成了课题,写出了论文,却只能署别人的名字,这些,她并不在乎。庆幸的是,她一手建起来的茶树品种园没有被破坏,新选育的茶树品种茁壮成长。在各种茶叶技术培训班上,她走上讲台向学员们讲授技术,学员们亲切地叫她张老师。这些,给了她无尽的安慰和温暖。

在祸国殃民的“文化大革命”中,张木兰又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成了专政对象。造反派三番五次惨无人道地将她捆绑着丢进水塘又拖出来毒打,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年迈的老母目睹无辜的女儿被如此折磨,哭喊着:“你们要她死就让她死个痛快,不要这样折磨她了!”当然,也有同情她、保护她的人,向她伸出过援助之手。

时木茶园

1971年,张木兰调到拥有万亩茶园的普文农场,和丈夫肖时英一起负责全场茶叶生产技术工作,并继续从事着茶树良种选育。这一时期,她先后任技师、副总农艺师、普文茶厂厂长等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木兰被错划为右派得到改正,她的冤案被彻底平反。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在科学大会精神鼓舞下,1982年,普洱行署茶叶办公室陈圣家,为了普洱茶叶有个大发展,重振普洱茶雄风,接受组建普洱茶树良种场的任务,他亲自到普文农场敦请张木兰和肖时英,一起来筹划建立茶树良种场。张木兰放弃了正要调省城昆明工作的机会,积极参与筹建活动。她常往返于普文和思茅之间,参加场址选择、建场方案与茶园规划等工作,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直到1987年,张木兰一家正式从普文农场调到茶树良种场,并把自己丰富的技术经验和选育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带到了良种场。这一时期,她主持或参与无性系茶树良种的选育、繁育推广,制定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栽培技术,开展良种茶叶加工研究、名优茶研制和新产品开发。由于有张木兰的积极支持和埋头苦干,把良种场办成有一定规模、起着示范作用的茶树种推广中心。1988年,张木兰被评为高级农艺师。她曾任思茅市政协委员、常委,在政协会议上积极建言献策,为发展思茅茶产业,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张木兰为发展云南茶业,默默奉献,成果累累。例如,在茶树良种选育和推广方面,在思茅茶树良种场,由她和肖时英共同主持选育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有:“云瑰”、“云梅”、“矮丰”、“雪芽100号”、“短节白毫”等,这五个良种都已通过省市级鉴定,正在繁育推广。她当年在省茶科所参与选育的“云抗10号”,早经国家审定,现已成为云南省无性系茶园的当家品种。她还在良种场建立了拥有200多个株系的茶树品种资源圃,为后来者开展良种选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

雪芽100号加98号

在名优茶研制方面,当云南省处于名优茶开发起步阶段,张木兰就率先在普洱茶树良种场研制成功了“雪兰”和“秀芽”等名优茶系列产品。接着在龙生茶叶集团公司,由她主持研制成功了“翠茗”、“玉芽”、“玉螺”、“飞虹”、“万寿菊”等名优茶系列产品,开良种名优茶研制开发之先河。过去,云南的制茶工艺粗放,所制绿茶条黑、汤黄、味苦涩、香气带火高味,制大叶种名优绿茶虽对工艺作了些改进,茶叶品质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汤黄味苦的问题,因而在最初开展的全国性的多次名优茶评比中,云南大叶种绿茶类名优茶被冷落而榜上无名。张木兰从工艺上大加改进,创造了一套绿茶精细加工新工艺,用此新工艺制出的翠茗等名优茶,在全省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荣获金奖或银奖。此新工艺为普洱市各县制茶厂采用,并向全省辐射推广,使大叶绿茶品质有了明显改进和提高,使滇绿在全国绿茶市场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时木茶园

在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研制方面,张木兰曾参加省科协下达的“八五”攻关课题:《思茅山区生态经济研究》总课题中的子课题《生态茶园建设及小绿叶蝉防治研究》中,负责无污染茶叶之研究,以龙生公司的茶园茶厂为实验基地,从茶园生态环境建设、农药肥料的选择与控制、茶园土壤耕作、茶叶的采摘与制造等方面,制定出措施和标准,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使所产茶叶达到A级绿色食品标准。接着,在此基础上,为使茶叶向AA级绿色食品——有机茶转换,她抓住有机茶“不能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这一关键,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害虫天敌等方面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汇编成资料,供有关人员参考。并对新的生物农药和有机肥进行试验,推荐给有机茶园试用。为开发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她与时俱进,潜心探索,奉献余热。在培养人才方面,几十年来,张木兰培养了一批批茶叶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普洱后,她以培养青年人为己任,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传授给青年人。她曾在思茅技工学校茶叶班、茶树良种场茶校和普洱学院等院校任客座教授,讲授《茶叶制造》《茶叶审评》《茶树病虫害防治》等课目。她不顾年老体病,多次到景谷、江城、思茅等茶区举办的茶叶技术培训班讲课,还经常到茶叶基地和茶厂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她注意教学效果,对青年技术人员教他们如何做田间试验、如何进行统计分析、如何写总结报告,培养他们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对工人农民,她亲自操作示范,并讲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她高超的技能、严谨的作风、无限热爱茶业的敬业精神,赢得人们的信任与敬重,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张老师。

时木茶园立体生态茶园简介

1991年11月,张木兰退休了,她说:“现在回顾我这一辈子,虽然经历重重磨难,但为发展云南大叶茶尽了心,出了力,日子没有白过。现在我退休了,但工作无法退,也不能休,我得把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做完然后开始新的课题。”她退休后,勤奋不减当年,担任着龙生茶叶集团公司、江城整董农场、普文农场茶厂等单位的高级技术顾问,还任普洱茶叶协会和云南省茶叶协会的名誉理事。她对各方面来向她请教的人的要求,有求必应。她还与时俱进学习电脑,用电脑进行写作。

矗立在云南普洱市龙生茶业集团广场上的张木兰汉白玉塑像

图示:矗立在云南普洱市龙生茶业集团广场上的张木兰(1932-2002)汉白玉塑像

无论是在职或退休,她一心扑在事业上,扎扎实实、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因此积劳成疾,潜伏在身的病魔,已经使她有些疲劳,但未引起她的注意。直到亲人和朋友听到她经常咳嗽,建议她到医院检查,结果已是“不治之症”的晚期了,医治无效,于2002年11月24日逝世,享年70岁。张木兰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钟爱的茶叶事业。她毕生为茶作出了宝贵贡献,她是“以身许茶”的典范。正如拉祜族女作家娜朵在撰写张木兰事迹的长文中所说:张木兰是茶的女儿,是一朵洁白的茶树花。今天,在普洱市龙生茶叶集团广场上矗立的张木兰汉白玉塑像,标志着她永远活在云南茶区人民心中。

2002年11月24日张木兰逝世后前往悼念的同事茶友学生和茶农

图示:2002年11月24日,张木兰逝世后,前往悼念的同事、茶友、学生和茶农

作者:肖时英,袁学仁,图文来源:木兰茶园,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张木兰 肖时英 茶叶专家 云抗10号

上一篇:重山茶坊制茶日记:一个产品经理的理想与现实
下一篇:2020何去何从?中国茶的五种猜想「徐方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