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风味:战胜挑战,成就风格印记
2020-12-28 22:53:14   来源:茶叶进化论    浏览:

老茶都是大厂造的,大厂也造就了大厂的风味。勐海味、昆明味、下关味就是三个最典型的大厂风格。什么造就了这些风格?

茶叶进化论

老茶都是大厂造的,大厂也造就了大厂的风味。勐海味、昆明味、下关味就是三个最典型的大厂风格。什么造就了这些风格?

11月27日下午,茶叶进化论迎来了第六场熟茶沙龙,主题为「勐海味、昆明味、下关味」。

一起来看看本次沙龙的重点回顾吧。

1、茶友们眼中的大厂风味

李扬: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个话题:关于传统风格或者说是大厂风格。经常有人说,什么是勐海味?什么是昆明味?什么是下关味?我们今天就来喝一喝,聊一聊。

高明磊:我是这两年才开始喝熟茶的,所以不太了解大厂风味。但个人认为大厂因为有时间的积淀,有技术的沉淀,工艺的稳定性肯定是要比小厂要好的。

吕玉婷:

之前喝到的熟茶可能勐海的偏多一点,相信60%以上的茶友可能也大多喝的是勐海味。我觉得勐海味的主要的风格就是醇厚,香气和滋味比其他地方的更醇厚一点。

昆明味,因为昆明的气候湿度低一些,天气干燥,在昆明仓储的熟茶更加平和一些,可能它的滋味没有勐海味那么浓,但是滋味香气要平和一点。

下关的我喝的要少一点,印象中喝过下关销法沱,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有点焦糖香味。

这就是我对以上三个不同地方的口感风格简单的了解。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2、工艺思路的不同: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

李扬:

我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没有喝过标准的昆明味,什么是标准的昆明味呢?就是在昆明茶厂倒闭之前7581的味道,也就是96年以前7581的味道。

没喝过也不用遗憾,大家现在喝的这个茶跟96年以前的7581的味道是高度相似的。它是茶厂倒闭之后,昆明茶厂的原有技术团队做的茶,把这个味道确实延续下来了。

就这个茶来说,我想强调的一点:

不是在昆明发酵的就是昆明味,甚至也不是一定是昆明茶厂出来的才是昆明味。大厂风格的核心在于工艺方法,在于制茶思路。

今天中茶公司又把昆明茶厂重新搞起来,开始做7581,但是跟96年以前的7581的味道是一样的吗?区别非常大。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发酵度的文章,简单探讨了一下勐海味。勐海味的背后也是一种发酵思路。

以做工艺设计的思路,我认为昆明味代表一种工艺思路,勐海味代表着一种工艺思路,下关味也代表着一种工艺思路,这是我的观点。

所以今天我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三种不同的工艺思路。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李扬:

像刚才我们喝的是07年的7581,一喝就有种干枯感,这就是一个风格,它有一种濒临碳化的感觉,有种焦木的香气。这不是贬义,这很有风格。

这个东西一旦跟减肥联系起来想象,效果就不一样了,当时7581卖到日本卖的非常好。我刚吃完饭,但才喝了两杯,就觉得饿了,这茶相当刮油。这是它的优势,可能也是昆明味到今天都很站得住脚的一个特征。

各种风味的呈现跟品种也有关系,昆明茶厂以前的茶主体还是用勐库大叶种。

茶叶进化论

熟茶发酵的第二代技术

从熟茶的发展历史来看,第一代熟茶是泼水茶,以广云贡饼为代表。在此之后就到了今天主流的发酵技术,也就是第二代技术。

第二代技术是怎么来的呢?

1973年,邹炳良和吴启英等人,到广东省茶叶公司的河南茶厂(今天的海珠区),去参观学习熟茶发酵技术。因为这些人是有技术的,知道茶叶的加工,看了一遍熟茶发酵的过程,就大概知道了原理。

把茶叶堆在一起,洒水,等微生物长一长,差不多翻堆,再等,再翻。茶汤逐渐变得红浓了,开沟干燥,这是普洱熟茶。

之后他们就回来研究发酵熟茶的技术。但要注意,邹炳良跟吴启英虽然是一起去学习,但是回来之后是分别研究的,这意味着勐海茶厂的工艺和昆明茶厂的工艺有相当的差异。

今天我们虽然都在喝普洱熟茶,但假如茶类分的足够细致,勐海味和昆明味甚至可以说是两个茶类,它们的发酵方式是有相当区别的。

茶叶进化论

两个茶厂发酵的不同

昆明茶厂的茶是怎么发酵出来的?我们今天看昆明茶厂的发酵工艺,可能有6—7次翻堆。勐海茶厂则只翻3—4次堆。

这是因为气候不一样,昆明的气候,昼夜温差大,又特别干燥。而微生物生长需要潮湿、温度稳定的环境,也就是说昆明不适合微生物生长。在这种环境下微生物长势慢,就得被迫延长发酵时间。

昆明茶厂翻堆的次数比较多,发酵过程当中跟空气的接触更多,所以昆明茶厂的茶最终发酵出来之后,叶底偏黑,颜色偏深。因为它氧化偏重。

昆明茶厂风格的发酵中,氧化作用比较突出。我们喝起来“干枯”的感觉,就是种氧化出来的木炭味。

与之相比,勐海味的发酵就是另外一个风格特点。

勐海茶厂的氧化程度偏轻,叶底偏绿。

勐海气候跟昆明不一样,勐海昼夜温差很小,而且湿度比较大,这个环境中微生物比较稳定,所以发酵速度快。

一般来说勐海茶厂的标准操作是4次翻堆,大概每7天翻一次堆。4次翻堆基本达到成色,然后开沟干燥。由于操作时间短,氧化程度轻,等茶叶发酵完成之后,叶底还有很多是偏绿的。

我们常说勐海茶厂的叶底是“三色底”,三种颜色,偏绿、偏红、偏黑。

套用今天所谓的轻发酵或者重发酵工艺,传统勐海茶厂就是轻发酵,传统昆明茶厂就是重发酵。但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因为决定颜色的不是发酵,而是氧化。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问题讨论

「问题」杨晓龙:刚刚讲到发酵过程中的氧化,但是我还想了解仓储过程中的氧化,这两个阶段的氧化对于茶汤的口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李扬: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跟主题不相关的,但实际是相关的。

我们喝熟茶,实际是喝的微生物产物。也就是说如果仓储过程中后发酵不给力,仓储不好,氧化过度,我们就会喝到一些氧化味。类似肥皂味,纸箱味。

昆明茶厂风格的发酵中,氧化是很多的,但是我们没有喝到很难受的氧化味。为什么?

是因为它的氧化虽然很多,但是被发酵平衡了。它不是单纯的氧化,而是氧化和发酵同时进行,在被氧化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发酵产物。

「问题」中琦:那现在还有昆明味吗?

李扬:

刚才说昆明茶厂的技术是由吴启英钻研出来的,这个技术在昆明茶厂是有传承的。基本上是原模原样的能复刻出来。

有个品牌叫“佤山映像”,做出来的茶基本上是完全的复刻了曾经昆明茶厂味道。

但是,我们今天是沙龙,不一定陷在我的语境中,不是说昆明茶厂就一定得是这个味道,你也可以认为昆明做的茶就是昆明味。

今天则道做的曼松熟茶,也用昆明茶厂的老窖池去做。中茶公司今天也在出7581茶砖,也有它现在的一种特点,这些也是另外一种维度上的昆明味。

现在能做熟茶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吴启英的影响,我认为吴启英这一脉思路下的衍生出的所有发酵技术都算昆明味的延续。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中琦:

说简单点,就是昆明味发的比较重,氧化重一些,但是它氧化味却没有那么重。勐海味就是留有余地,发得比较轻。

因为发酵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微生物路径,一条路径是氧化路径。昆明味的路径是氧化重,但在氧化的基础上又在发酵,两条路径都比较重;勐海味氧化味会弱一点,微生物发酵路径会强一点。

早期刚开始学茶的时候,可能是接触环境的原因,我喝的都是勐库茶企做的熟茶,喝2006年左右的熟茶比较多。我发现那个时候的熟茶基本也是昆明味这个味。

这是不是传承,还是勐库天气它就容易出这个味道?

李扬:

因为两个方面:一是临沧的天气整体跟昆明更接近,跟勐海差异很大。二是品种也一样,再加上昆明茶厂和省中茶公司总部毕竟离得近,技术交流方面也以昆明茶厂为主。

「问题」高明磊:吴启英这一脉的工艺传播更广一些?

李扬:

从网络数据中,我们来找描述工艺细节的内容,吴启英工艺的影响更多。

但是,吴启英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了,邹炳良还在世。所以邹炳良老厂长的后续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3、试着类比一下三个老厂风格?

李扬:

第一个茶我们喝的是7581;第二个是06年的勐海茶,标准的勐海工艺;第三个茶是90年代销法沱。

这个销法沱得来不易,是从跑马山中茶公司仓库翻出来的,邹家驹老师给的。

销法沱可以代表下关味,下关味从工艺形成上来说,也是单独研究出来的。

下关的天气很像昆明,昼夜温差大,干燥;原料也主要用勐库大叶种。这两点导致了下关味跟昆明味非常像,但是这个茶又没有昆明味独特的焦枯感。

大家今天喝这三种味道可以去抓取它各自的特点。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中琦:

比如我们去吃鸡,是土鸡还是肉鸡是品质问题,是红烧还是清蒸是风格问题。

从我们的品鉴表看,活性判断的是品质,之后判断的是风格。我们训练的时候,通常会把它分成两个维度,品质是品质,风格是风格。

但是抛去品质找风格,你觉得哪个风格最喜欢的?你会怎么描述它?

如果说打个比方,勐海味的发酵它是比较有生机的,就像一个夏日的森林那样子;昆明味有点像落日寂寥,另一种审美意象;下关味喝的不多,还抓的不是特别清楚,觉得它就结余昆明味和勐海味中间。

尹总:

第三款销法沱我第一印象觉得是樟香味,但其实是一种木香,可能樟木的味道比较明显,如果归类的话它属于一种清冽的感觉。

比如说三个茶选一款喜欢喝的就选销法沱。排序的话,销法沱第一,昆明味的第二,中间的勐海味排第三。那个勐海熟茶我觉得它偏淡一点。

谢静宜:

下关沱感觉好像更深沉一点,昆明味给人感觉就是甘味比较好,有点比较年轻的感觉。

可能我更喜欢第二个勐海味,拿掉苦味的话它温润的感觉我很喜欢。

杨琼:

刚开始喝昆明茶厂的茶闻起来就特别香,香气比较高扬,有樟木香,入口之后嗓子有点发干。汤比较甜润,但是不够饱满。

勐海味汤感比较醇滑,而且有包裹感,比较饱满。下关销法沱陈香味很足,有清凉感,也有生津,喉韵也特别好,喉咙有回水的感觉。

茶叶进化论

吕玉婷:

第一款昆明味,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像那种走进一间好久没有人住的房间,有旧箱子的感觉,但是香气觉得特别干净,我刻意的闻了一下杯底香,很持久很干净,可能跟它仓储是有关系的。但是喝完几杯喉咙特别干,而且不顺滑。

第二款勐海味,可能个人喜好还是偏向勐海味的风格,有滋有味、有骨有肉。就像小炒肉净瘦肉还不行,得加一小点肥的吃起来才更香。勐海味口感更加饱满一些,香气滋味都很丰富,我个人偏好勐海味的口感。

第三款销法沱,第一感觉就是纯净,也能喝出一点点清凉感,而且是三款当中唯一一款能感到有生津的。但就像我们谈纯料一样,它有,它的丰富度会相比第二款会稍微欠缺一点。

所以我自己的判断,可能从发酵技术上勐海味的会更胜一筹。

陶琳:

平常还是喝勐海味比较多,特别喜欢勐海味的清凉感和甜感。

下关味确实是接触的少,我不知道下关沱茶是专门有厂在生产,和现在的销法沱是不是同一个。

7581的味道确实很经典,之前喝过两次,但可能需要散一下仓味。

李扬:

某种角度来说,现在的勐海茶厂也不是勐海味,下关茶厂的也不是下关味,昆明茶厂则已经不存在了。

高明磊:

这三款茶特点都挺明显的。特别是下关销法沱喝到我上头,所以我刚才一直在吃东西,因为很少熟茶会让我喝的有这种反应的。

其实昆明茶厂的风格是因为温湿度的关系,导致它发酵时间更长,氧化路径更久,它的成熟度也更高。所以我们能喝到它的木质香,还有发的比较熟的味道。

勐海茶厂就偏生一点。

下关味还是昆明味的脉络,介于两者之间。我觉得更多让我受不了的是它可能有大理种的问题。

昆明茶厂就很明显的让我喝到熟悉的味道,就是勐库大叶种的味道,因为我一直做勐库茶。它里面的木质香,包括陈香,喉韵也有,勐库大叶种的涩是很明显的。

杨晓龙:

我感觉第一款茶就像个空杯子,有框架,但没有内容。

第二款茶,就像杯子里放满了水,很粘软的感觉,但框架不明显。

第三款茶,就像放了一半水的杯子,有框架,但是内质少一些,比较薄。

用天气来比喻的话:昆明味就像昆明的天气一样,比较干燥;勐海味就像勐海的天气,比较湿润;下关味就不算干也不算湿的感觉。

茶叶进化论

「问题」各个茶厂的风格除了工艺,和茶树品种有没有关系?

李扬:

非常有关系。实际上我们讨论的话题没有标准定义,比如什么是勐海味,没有国家标准规定过。所以只能讨论,品种是很容易发现的,勐海大叶种和勐库大叶种显然是两个不同的味道,但是工艺被很多人忽略了,我要强调的是这个。当然了品种也很重要。

「问题」杨晓龙:下关的工艺与昆明和勐海的差异,主要是发酵的过程中的差异。我感觉三个茶:第一个7581的骨架很强,很清爽;勐海味就有粘稠的感觉;而下关茶在粘稠和骨架中间,还有很润的感觉。

想知道下关和其他有什么区别,这个差异是从哪里开始的?

李扬:

实际上邹炳良和吴启英的发酵都已经从经验层面上拿捏到非常精准的程度,尤其吴启英非常不容易,那么不适合发酵熟茶的环境,她居然找到了一种方法发酵出一种风格。而勐海的环境发酵得好则是应该的效果。

下关茶厂我感觉它的风格不突出,就显得有点个性不够,比较像昆明茶厂风格,但是没有那么浓烈的个性。

中琦:

今天我们喝到的感觉如果从发酵工艺的角度上来说,勐海味是留有余地的,差不多5度的花果香发酵。昆明味已经到7成以上,一出堆陈香就已经非常足了。而下关味是居于勐海和昆明之间。

这是从发酵思路的角度,定义昆明味和勐海味。但其实市场上的定义还是有一些不一样。比如很多人对勐海味的理解是勐海发酵,或者必须是勐海大叶种在勐海发酵。

我的理解更窄一点,勐海大叶种、勐海发酵、发酵留有余地,这是勐海味。品种、工艺、地区,很多人说找不到老的勐海味,它其实限制条件比较多。

现在已经没有昆明茶厂了,如今的7581也不是昆明茶厂做的,关于昆明味定义的流变,它可能会变成一种昆明这种环境下发酵的熟茶的风味。

这样的熟茶可能微生物发酵偏轻一点,氧化重一点,但是它不会发酵特别重。比如说则道的曼松熟茶,就喝不出来是7581这种昆明味。

那现在昆明味、勐海味、下关味这些词它还有人用吗?它还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吗?

这些味道非得定义的话,只能定义为老厂风格。因为现在每个人的定义已经不一样了。但是勐海味是经常被提起的,所以勐海味也许以后还是能够存在的。

李扬:

从长期角度上来说,我是乐观的。勐海味和昆明味都是有传承的。

之间的流变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味道,这都会影响我们当下的滋味。标准的吴启英风格的味道,现在有人在做。标准的勐海茶厂传统的味道也有人在做。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4、勐海味工艺延续:发酵留有余地

现在喝到第四个茶。

李扬:

这是勐海大叶种,勐海发酵,留有余地,传统勐海味。工艺更好,是今年的茶。(04批勐宋)

中琦:

这让我想到实际上我们在做茶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轻发酵,因为现在的轻发酵已经没有堆味了,而重发酵会有明显的陈味。

一个刚开始喝熟茶的人喝到很重的陈味他会觉得很难接受。而保留花果香的轻发酵,刚开始喝茶的人不会觉得难喝。

过重的陈味需要文化的驯化才慢慢接受,就像臭豆腐一样,慢慢的要被影响才喜欢,但是轻发酵就属于不需要被影响就会喜欢。

在这个程度上讲,其实这就是现在工艺成熟以后,轻发酵的一些意义。比如说我们很多轻发酵的茶卖到长三角地区就特别好卖,消费者反馈觉得可以取代咖啡,平时喝着也能接受。

所以我觉得这是市场的另外一种思路,比如说普洱茶想破圈,或者想让更多人接受,陈味固然是一种风格,但可能给新茶客呈现发酵偏轻一点,花果香,陈味弱一点的茶,可能会接受度会强一点。

茶叶进化论

冯俊宁:

可能我关注的点不在于风格特点上,而是在品质上。像90年代的茶,可能是因为当时工艺比较落后,导致它的缺点比较的明显。

所以我个人可能不太喜欢90年代的这种茶,这种茶可能收藏价值大于饮用价值。反而之后的茶叶,经过工艺提升和存放,那种陈香是比较吸引我的。新茶现在工艺提升,喝下来还是很爽口的。

中琦:

实际上以前的熟茶工艺,比如说70年代、80年代、90年代、00年代,你觉得可能越后面工艺越强,其实不见得。

可能到现在这么多年熟茶确实进步了,但是在前几十年其实不见得哪个更强。因为那个时候做熟茶其实并没有刻意练习,工艺是做了之后产生反馈,不停改进越做越好的,但以前的发酵工人们不太追求原理,都是凭感觉的。

80年代刚开始的勐海味是发得特别轻的,只不过可能转化率没那么高,可能还有堆味。但如果喝80年代和90年代的勐海茶厂的茶,我觉得还是80年代的茶更好。

就熟茶来说,八九十年代和2000之后的茶,大多数情况还是90年代的要比后面好一点。比如就勐海茶厂来说,勐海茶厂04年改制工艺就变了,原料也慢慢在下降,以前80年代都是大树茶,因为没有多少台地茶,90年代后期小树茶开始可以量产了,所以慢慢的小树茶就越来越多。但是90年代的要比之后的好一点点。

其它产区,比如说凤庆、下关,不一定都是大树,但是越早的大树的比例会多一点。概率上,可能90年代的熟茶,普遍要比00年代的好一点点。原因就是熟茶技术进步没多少,但是原料越到后面小树茶越多。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杨俊华:

可能之前也没有好好喝过普洱茶,喝的更多的入界的一些茶,所以第2款和第4款是比较熟悉的。但是我总觉得第二款好像薄了一点,有点淡。而第4款更粘稠、更润滑一些。

因为我们的客户更多的是省外,而且对普洱茶并不是很熟的小白客户。所以从客户的反馈来看,大家对这种味道是比较接受的,因为它没有奇怪的味道,这种甜润的感觉,他们比较认可。

王萱:

第一个茶,昆明味的感觉就是干,干仓味比较明显,而且有种木炭的味道。第二个茶喝下来更润,就像你走到森林里面很舒服的感觉。

第三个茶,它的持久性是比较突出的。因为它是90年代的,所以特点是年份,但其实跟第一个茶相似性更高一点。

第四个茶,虽然它是新茶,但是喝下来的感觉很饱满,很干净,很轻盈,身体很轻松的感觉。

所以如果说工艺的话,我可能更喜欢勐海发酵的风格。

中琦:

王老师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勐海味很湿润,而昆明的很干这是一种风格。好的勐库大叶种就像在山顶上一阵轻风吹过来,很凉爽;但勐海大叶种就像景洪的天气,很湿润,好像很粘稠。

其实你喝多了就不一定喜欢某一种风格。因为我一直喝的是类似昆明味的勐库大叶种,然后我第一次喝到勐海味的时候,就觉得很黏很好喝,因为我可能喜欢吃黏黏的东西,第一次喝到勐海味觉得非常惊艳。

但是使用场景是会变的,一般的情况我会喜欢勐海大叶种,但晚上或者吃完饭喝勐海大叶种会觉得有点腻,感觉好像身体吃了东西,有时候还有点饱。但如果喝发酵重的,或者是勐库大叶种的茶就会觉得很放松。

从风格上来说,同样一种描述,当时的喜好不同就会有高下的分别了,比如勐海大叶种你可以描述成非常湿润的一个森林,也可以描述成又闷又热的天气。比如干爽的风格,可以形容成山顶的一阵清风吹过,也可以形容成进入一个干燥的地方。

所以说这是风格,可能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不同的场景也不一样。

为什么让大家喝第四款茶,其实就是让大家感受一下80年代标准勐海味,工艺提升之后的新茶是什么样子。

茶叶进化论

5、昆明味:突破调整,成就风格印记

又喝了第五款茶。

中琦:

这款茶是用勐海味发酵思路发酵的勐库大叶种。(01批文山顶熟茶)

李扬:

刚才说勐海味、昆明味、下关味。那么像这样用勐库大叶种原料,在勐海发酵,用的是传统勐海留有余地的发酵思路,这种味道又应该怎么去定义呢?

高明磊:

我喝到老生茶的味道,入口几乎感觉不到它是一款熟茶,就像10多年的老生茶。清凉感很明显,生津、回甘都有,木质香浓郁,特别像喝的老易武生茶的味道。所以我喝第一口挺惊艳的。

但具体说它是勐海味还是昆明味,我觉得没有有意义。就像今天探讨的所谓昆明味、勐海味,都是我们对老熟茶的一段记忆。

现在工艺在融合,原料也在融合,勐海茶拼勐库茶然后在昆明发酵它又是什么味?这就是大家共同提升工艺,精选原料去发酵,这对整个熟茶来说是好事。再去探讨它到底是勐海味还是昆明味,我觉得意义已经不大了,还是回到茶叶品质本身。

杨俊华:

传统的昆明味或者勐海味,可能是那个年代,用某一种原料,在某一个环境下,用某一种工艺,发酵出来的味道。

但是原料、环境、工艺是有很多种排列组合的方式的,组合出来可能不是纯粹的昆明味或者是勐海味,但是它会给普洱茶更多元、复合的呈现。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李扬:

今天我的收获是很大的,因为提前没有任何准备,但是讲到了一些以前没想到的东西。

我觉得这样才有意思,尤其是晓龙提醒到的:很多东西它本身实际是个缺点,但是你把缺点克服,成功突破了挑战之后,它会成为一个印记,成为一个标签,反而加持这个产品。

就像苏格兰威士忌,我猜开始肯定是没有人喜欢喝煤油味的东西,但是一旦这个场景跟威士忌结合在一起,反而成了一种老牌的味道,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究竟什么是昆明味?这个概念太广了,可以说昆明发酵的,或者说是昆明人做的,也可以说是昆明茶厂做的,很容易进行概念迁移。而它最原本、最难保留的昆明味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就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了。

以后大家看到这个文章,会知道原来昆明味、勐海味、下关味还有这层维度的意思,这是我们做沙龙的意义。

至于问我,我喜欢那种风格。我的思路是非常功能主义的,我只看哪种工艺是最有效的。

我认为勐海味的发酵方式,对茶的后期潜力和当下的口感都是最优越的。所以它一定是在我这里最具有价值的一个工艺。

其它的工艺都偏劣势,随着时间会应该把它淘汰掉,这是我之前的想法。

但是当我今天真正开始喝茶的时候,我的思想动摇了,我现在认为其它大厂风味也应该存在下去。因为确实能喝出不一样的感觉,尤其当你知道历史,知道它是克服了诸多困难,创造出的这种风味之后,你会觉得这个味道有它非常独特的价值。

茶叶进化论

高明磊: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事物的缺点,但缺点一定是有特点,有风格的。而不是明明一款茶和又苦又涩还干喉,你非要强迫自己去接受它。

但是如果是像刚才说的威士忌的泥煤味,这个是酿酒过程中一个缺陷,但后来大家觉得这东西很有风格,有特点,慢慢的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接受它。

李扬:

最后做一个简短的总结,还是回到工艺的角度。

我觉得今天最值得探讨的就是昆明味。

它实际是氧化过度是一个缺点,但是在过度氧化的过程当中,由于发酵还在继续,就通过发酵把氧化过度的味道消解融合掉。在持续的氧化中,也在持续的发酵消解,最终融合出了有点焦感的风味。

这种风味非常独特,是一种成功挑战某个客观障碍而获得的成长。

这样的工艺我觉得不应该被淘汰,暂时好像也不会被淘汰,因为确实有人在传承。

勐海味在数据上是最合理的一种制茶思路。它将来会大行其道,也是我研究的一个方向,我们的工艺也在这条路上延展。

下关味实际跟昆明味接近,跟昆明茶厂的发酵同样面临一个同样的挑战——干燥,温差大。但是它有更明显的氧化痕迹。

茶叶进化论

茶叶进化论

图文来源:茶叶进化论,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叶进化论 老茶

上一篇:从时间维度展开,聊一聊勐海熟茶的转化路径
下一篇:你必须变得独特、稀有,才能对抗这个时代的规模化|从熟茶发酵风格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