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蛮砖山洪水河寻茶记
2023-06-06 16:36:51   作者:马哲峰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浏览:

马哲峰,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主编出版有《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

蛮砖山洪水河寻茶记

“蛮砖山头采古树茶到这个月底就结束了。”卫成新先生说的这句话,让人听了心头为之一紧。心下思量,是得要加快步伐了,地域广阔的蛮砖茶山,星罗棋布的古茶村寨,每个都要实地走访一下。毕竟自己的亲身感受,终归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在过往十多年入山寻茶的经历中,今年的茶季显得异乎寻常。四月份的古茶树几乎都不怎发,进入到五月份,几场雨过后,持续的晴好天气,终于进入了旺采期。算节气的话,无疑是迟了些。然而许多古茶树都才是头拨萌发,卖相比不上四月份的茶,细品后内质的表现相当不错,价格也回落了许多,算的上是经济实惠。习惯了按照节气划分,心心念念只想要采买春茶的厂商,早已经下山去了。苦了山上的茶农,面对着姗姗来迟的采摘洪峰期,左右为难。算算采茶的工价,采乔木茶的话怕是划不着。就算是只采古树茶,也不容易找到人手,许多等不得的采茶工已经回家了。靠天吃饭的茶农,面对这种始料未及的情形,也只能是默默劳作,就算是说出来,未必有人肯听,难得有人会信。又能指望谁会伸出手来拉一把呢?

常年深耕蛮砖茶山的卫成新先生,为人处世非常沉稳,做起事来的劲头更是让人叹服。眼见比我还年长几岁的他精神抖擞,就算是咬紧牙关也要跟上他的步伐。为了能够让我对蛮砖茶山多点了解,一天的时间,卫成新先生陪同我一起接连探访两个村寨。傍晚时分,我们离开小曼乃,张志华骑着摩托车头前带路,直到把我们带上岔路口,再三交代清楚路线,才同我们挥手告别。我们走的是一条土路,导航上是不会显示这种当地人才知道的路线。连续两次左转之后,卫成新先生说:“我知道接下来怎么走了”,先前的一丝顾虑立马烟消云散。边走边聊,下午探访三岔箐洪水河古茶园的情形仿佛还历历在目。

当天下午,在彝族香堂人小曼乃村寨的两个年轻茶农张长青、王钢的陪同下,探访了他们寨子管理的一片三岔箐古茶园。回转的路上,早早就做好路线规划的卫成新先生电话联系上了洪水河瑶寨的茶农李永林。几经沟通确认之后,我们沿着山脊上的小路继续往森林更深处走去。从张长青与王钢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得知脚下的这条路被小曼乃人称为易武路,一直延伸下去,通往蛮砖茶山瓦竜寨,汇入通往易武的茶马古道。走出去一公里后,眼前出现了一块牌子,上书“抚育林区,严禁侵占”八个大字,旁边一条岔路通往茶地。身形胖乎乎的王钢有些无奈的说道:“这就是洪水河瑶族的致富路了。”

三岔箐古茶园星散分布在这广袤的森林深处,原本是数百年前先辈栽种下的茶树,在普洱茶遭逢低谷的历史时期,久已被人抛荒后渐至遗忘。生活在森林周边村寨的茶农,在当代名山古树茶再度复兴之后,或是受到祖辈口口相传的说法启示,或者是在刀耕火种时期的记忆,有意无意中再度把目光投向了养育茶山人民的森林,重新将劫后遗存的古茶树管理起来。森林中的古茶园,再度给予茶山子民以慷慨的馈赠。原本秉承谁发现谁管理谁受益的习俗,各自相安无事。伴随古树茶价值的增长,埋藏在心底的欲望逐渐膨胀,在利益的驱使下,恩怨纠葛丛生。茶农的生计,森林的保护,世俗的情理,法规的施行,亟需从中寻找出破解之道。究竟是耽迷于眼前的利益,抑或是着眼长远的持续发展,这不仅考验施政者的智慧,更是开启民智摆脱困境的命题。

一路攀上爬下后,每个人的体力消耗极大,停下脚步稍作休整。接过卫成新先生递过来的水杯,几乎是一饮而尽。卫成新先生笑说:“这也是减轻点负担。”看我背着沉重的单反相机,一路上都是卫成新先生帮我拿着手提袋。再次动身之前,卫成新先生又打通电话确认了一遍。在做事的细节方面,他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续前行一公里之后,迎面招手的就是在此等候我们的洪水河瑶族茶农李永林。沿着斜坡上曲曲弯弯的路往下走,路过一棵硕大无朋的野生红毛丹树,前方映入眼帘的就是洪水河瑶寨人管理的一块三岔箐古茶园了。正巧碰上了瑶族的茶农扛着铝合金的梯子在采茶,采下来的鲜叶就放在临时搭建工棚里的芭蕉叶上。鲜嫩油绿的青叶,抓一把在手中,手感混合了棉花与丝绸的特点,既绵软且丝滑。低头深深嗅一下香气,扑鼻的清香中带着森林的气息。森林中的古树茶,以其深远的山野气韵征服了无数爱茶人。

蛮砖山洪水河寻茶记

靠着工棚的柱子,一位瑶族老人家正在悠然自得的抽着水烟。暴汗之后,感觉整个人都要冒烟儿了,想要向茶地的主家讨碗热水,回答说:“不敢生火,附近大树上有个大马蜂窝,只要有烟冒出来,就会来攻击人。”前不久才被蜜蜂蛰过的我尚且心有余悸,要是被野蜂叮了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主人面前摆了半个西瓜,招呼我们切西瓜吃,自忖剧烈运动后自己的肠胃经受不住寒凉之物,只好婉言谢绝主人的好意。卫成新先生叮嘱茶农:“一定不要砍伐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否则茶就不值钱了。”

蛮砖山洪水河寻茶记

眼见天色不早,我们起身往回走。遮天蔽日的森林,一路上听闻头顶雷声滚滚,叫人胆战心惊,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匆匆赶路。天气闷热,汗如泉涌,一次次模糊了眼睛,擦都来不及,浑身上下的衣服都湿透了。卫成新先生笑说:“你这夏天把汗出透了,身上的小毛病就没有了。”我从来没有问他有没有行医资格,但他时不时会展现草药医生才有的本领,他曾经在大搪瓷缸子里用红糖水泡了一把新鲜的艾草,让我痛饮之后,居然神奇的治好了我肠胃失调的症状。既往的经历,自然会建立起来深厚的信任度。

回程逼仄崎岖的小路上,先是遇上一辆迎面驶来的摩托车,真是艺高人胆大的骑手,更叫人服气的是后座上的人肩膀上还背了一袋子鲜叶。“他明明已经很累了,还要肩背手拽着一大袋青叶。”卫成新先生总是有细致入微的洞察力。紧接着又遇上两位采茶归来的瑶族小姐姐,看到我手中的相机,立马警觉的用帽子遮住脸,微微露出的唇角掩饰不住的盈盈笑意。擦肩而过的时候,还不忘叮嘱:“记得把我们的照片删了哦!”我笑着回应她们:“脸都看不着,不怕嘛,我还要发个朋友圈。”

蛮砖山洪水河寻茶记

放下手中的相机,方才回过神来,卫成新先生已经开车穿越橡胶林,沿着磨者河谷边上的砂石路一路疾驰。路过天生桥的时候,特意停车拍了一张照片。上次还是壬寅年冬月从瓦竜寨一路翻山越岭而来。继续前行,再度驶入茂密的橡胶林间的土路上。先是路过一座通往易武的钢架桥,而后不远处就是一个岔路口,往上翻越高山回瓦竜寨的路,沿着磨者河谷边上橡胶林间的生产道路直通洪水河瑶寨。狭窄弯曲的土路,仅容一辆车通过,还好只是偶尔会碰上骑摩托车归来的胶农。沿途入目所见皆是无边无际的橡胶林,总也看不到尽头。卫成新先生说:“看到亮堂的天空的时候,就到洪水河瑶寨了。”终于在天色将晚的时候,行程近20公里过后,我们的越野车驶进了洪水河瑶寨。

寨子里热闹非凡,许多人家都在忙着炒茶,这个依山傍水的瑶寨处处都是飘散的茶香。卫成新先生轻车熟路地来到了李永林家中。下午的时候才在三岔箐古茶园见过面,这个年轻的瑶族茶农已经骑摩托车先行一步回到了家中。那足足有20多公里山路,可是要比我们开车走的路难走的多。

李永林的弟弟已经给茶灶生起火来,就等哥哥动手炒茶了。等待炒茶锅起温的当口,回头瞧见李永林年幼的儿子站在楼梯上好奇的望着我们,刚洗完澡的小家伙浑身上下赤条条一丝不挂。这就像是一种隐喻,对于熟稔茶山的人来讲,每一个寨子的状况都清清楚楚,对于山外来客而言,每一个寨子都隐藏着无数的奥秘。

蛮砖山洪水河寻茶记

卫成新先生称赞李永林是个炒茶的好手,这就不仅仅是褒奖了,对于洪水河瑶家人来讲,能够吃上茶叶这碗饭,端稳手中的饭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象明彝族乡人眼中,洪水河不过是一个只有短短数十年历史搬迁来的新寨子。当地的民谚:“桃子开花,瑶族搬家。”瑶族传统都是耕息不定的生活方式。属于洪水河寨子的行政区域内并没有古茶园,就只有位于森林中的三岔箐有重新管理起来的零散茶园,为此没少与小曼乃发生争端。就像卫成新先生感叹的那样:“都是为了生存。”他在晚饭的时候苦口婆心的劝诫他们:“如果是别个寨子的人先去管理起来的茶地,不要去给人家争。”明明知道发生冲突了,任谁都得不到好处。想要彻底平息双方的冲突与矛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我们在三岔箐看到的一片古茶园,眼见是旺采的时候,只能任其长老,白白浪费掉了。

李永林家当天采回来的古树茶鲜叶只有两锅,兄弟两个一人炒了一锅,早早就结束了当天的劳作。听闻李家兄弟说,洪水河村民也想建个寨门。极少为外界所知的洪水河寨子,也在想方设法宣传扩大寨子的知名度。只是在寨门上打什么样的名字,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思量之后,我们给出了建议,寨门上打“洪水河瑶寨”的名号最具吸引力。李家兄弟低声对话,意思还要考虑苗族人的意愿。

听说卫成新先生来到了洪水河,寨子里的瑶族茶农纷纷围拢了过来。一位坦露上身,肌肉精壮的中年茶农向卫成新先生坦露心声:“您不来收茶的话,一个人都不有来。”言辞恳切,流露出期盼的神情。众人更是争相给卫成新先生装茶样,即使卫成新先生再三声称:“够了,够了。”还是有茶农试图往自封袋中多装点茶样交给他带上。

驱车离开洪水河瑶寨的时候,已经是夜色深沉了。从寨子通往象仑公路的水泥路足有11。5公里,一路弯弯曲曲。回到了象仑公路上,一路坑洼不平。车灯照耀下的乡村道路,将身后的茶山村寨与远方的繁华都市连通起来。往前进,脚下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之路。心中祈愿这一路茶香飘扬,沿途洒下欢声笑语。那才是茶马古道照进现实的最美写照。

作者简介:马哲峰,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主编出版有《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马哲峰 蛮砖山 寻茶记

上一篇:马哲峰:蛮砖山小曼乃寻茶记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