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如何在全球重拾荣光(2019修订版)
2019-11-15 21:57:10   作者:陈富桥   来源:茶业智库    浏览:

目前我国茶叶出口至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量超过万吨的国家或地区达12个。

1952-2018中国茶叶出口数据

作为茶的祖国,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消费国。我国在全球茶叶国际贸易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茶叶出口总额、绿茶出口量均居全球第一,总出口量居全球第二。2001年到2018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从24.97万吨增长到36.47万吨,同期出口额从3.42亿美元增长到17.38亿美元。目前我国茶叶出口至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量超过万吨的国家或地区达12个。我国不仅是全球重要的茶叶出口国,而且不断对外开放国内茶叶市场,1992年以来中国茶叶进口额和进口量分别年均增长16.33%与8.43%,2018年的进口量已达3.55万吨,进口额1.78亿美元。

尽管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茶叶出口规模跻身了全球前两位,但与我国作为茶叶大国和祖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历史上丝绸之路辉煌时期的国际地位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市场支配权来看,我国在国际茶叶市场无定价权和话语权,由于国外进口商把持着主要的流通渠道,同时由于国内出口茶叶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导致我国出口企业所谓的出口议价权丧失殆尽;从品牌影响力来看,缺乏比肩立顿、TATA等品牌的国际性茶叶品牌,即使从在国外市场占有率很高的企业来看,也未形成在当地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从文化影响力来看,一直被国内寄予厚望的中国茶文化仍未被国外消费者充分认可,一些国际茶文化推广活动仅仅是临时性的表演活动,不能形成持续有效的文化宣传;从标准制定权来看,各类茶叶标准的制定权仍把控在其他国际组织内,部分标准已经超出了保护本国消费者健康的实质性意义,逐渐变成了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笔者认为,导致上述我国茶产业国际化困局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二大方面:一是国内外消费习惯与结构的差异。国内消费是以绿茶为主的多元化消费,而国际上是以红茶为绝对主导的单一性产品消费,冲泡方式上我们以热水冲泡清饮为主,国外则比较流行调饮与冷泡,产品形态上我国以原叶茶为主,比较注重茶叶外形,国外则以方便快捷的袋泡茶为主,产品档次上国内偏好附加值高的名优茶,国外则偏好性价比高的优质茶。这种差异导致我国茶产业的整体规模优势、结构优势与文化优势无法发挥,甚至成了中国茶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障碍。

二是是国际经济文化与政治因素的影响,目前国际茶叶贸易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演化的结果,标准、习惯都可以通过教育、谈判、技术改进加以解决,唯独经济文化政治是很难跨越的隐形贸易鸿沟,当前的茶叶主要出口国与进口国历史上大多都是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些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咖啡、茶、可乐是当今世界消费量最大的三种饮料,其实这三种饮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认同,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当代世界的竞争格局。

盛世兴茶,这是历史规律,也预示中国茶产业的未来。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茶必将重拾历史辉煌,继续扮演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载体角色,而不仅仅是一种出口商品。在未来的茶业国际化进程中,中国茶产业要坚持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战略,用开放、包容的心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要致力于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重点进行中国特有茶类的国际市场开发,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激发新的市场活力。长期来看,要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形成中国茶国际化的国家战略,打造一个中国茶的国家品牌,统一中国茶的国际形象。在发展战术上,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瞄准目标区域市场,掌握不同区域特有的茶饮习惯,推动出口市场结构调整优化,利用中国的茶叶生产优势和丰富的茶类结构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提升茶叶品质,规避贸易壁垒,按照新潮、时尚、安全和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的要求,搞好行业自律、预警平台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全产业链的管理;三是参与标准制定,提高贸易话语权,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认证与标准体系,加强对茶叶标准的科学性研究,争取使我国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四是融入文化交流,要重视对中国茶文化的宣传,让国际社会在感受中国茶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国茶,可以考虑投资设立中国茶艺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形式多样的展销会、博览会、研讨会、文化节,组织赴重点主销地区开展交流推销活动,从而提升我国茶文化的软实力;五是通过扶持龙头茶叶企业打造国际化品牌,要加强对中国知名茶叶品牌的培育,让有品牌的龙头企业作为国际市场开拓的主体,特别是要依托流通企业培育一些渠道品牌。六是依托中国茶文化的内核提炼利于中国茶国际化推广的品牌价值。茶之所以能在全球流行,最根本的无非是茶的健康保健功能,同时要融入一些绿色、生态、环保、安全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茶叶品牌文化基因,这些因素是无国界的,也能被国外消费者接受。(注:本文原文发表于2018年5月15日农民日报,作者略有修改。)

作者:陈富桥,经济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

图文来源:茶业智库,图文经“茶业智库”授权爱普茶网https://www.ipucha.com/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叶品牌 茶叶出口 茶文化 红茶

上一篇:云茶历史你知道吗?「老包说茶」
下一篇:金容纹:在韩国卖普洱要向咖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