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祥:专注茶行业高等人才培养
2019-11-27 23:43:43   作者:李大祥   来源:茶周刊    浏览: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也是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叶科技和茶文化诞生于古代中国,弘扬于当代世界。

https://www.ipucha.com/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⑥专注茶行业高等人才培养

李大祥,博士,副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也是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叶科技和茶文化诞生于古代中国,弘扬于当代世界。

公元八世纪六七十年代,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学的诞生。我国近代茶业教育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清末年,满清政府根据茶叶外销需要在南方各茶区开设了学制1—2年的茶业讲习所。

1899年,湖北省正式开办农务学堂,并设置“茶务”一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设置茶业课程的最早记载。

1910年,四川灌县开办省茶务讲习所,后迁成都,改为省立高等茶叶学校,学制3年,1935年停办。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茶叶学校。

1936年广东中山大学农学院成立茶蔗部。茶学高等教育的创立则以1939年冬至1940年初,吴觉农、吴南轩、孙寒冰等在复旦大学创办茶叶组(本科)和两年制茶叶专修科为标志,这是我国在高等学校中独立设置的第一个茶叶专业系科。

而新中国成立70年来,茶学教育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奠基时期(1949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茶学专业的本专科教育复苏。1949年,上海复旦大学茶业专修科扩大招生,招收新生33人;1950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创办两年制的茶叶专修科,招收学生54人;1951年,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招生。

1952年,全国实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把各综合院校中的农业学科加以合并调整,成立专业性质的农学院。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系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改为独立的安徽农学院,1956年改为四年制本科,面向全国招生;1952年,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并入西南农学院成立茶叶专业;1952年,浙江农学院创办茶业专修科,武汉大学茶叶修科调入华中农学院,1954年武汉大学茶叶修科并入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修科;1956年,湖南农学院将农学专业的茶作组发展为茶学专业,1958年成立茶叶系。

20世纪70年代,皖南农学院、华南农学院、四川农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福建农学院和广西农垦职工大学相继招收茶学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1971年安徽省劳动大学(1982年改为皖南农学院)筹建茶叶系,1975年正式招生专科生,1977年招收本科生,1989年皖南农学院茶叶系并入安徽农学院茶业系。1972年,华南农学院筹建茶叶专业(前身为1931年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茶蔗部),1977年招生;1972年,云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筹建,1973年招生3年制专科生(1984年改为4年制本科招生);1975年,福建农学院建立两年制茶叶专修科,1978年起改为四年制本科;1976年,四川农学院招收两年制茶叶专科班,1977年改为四年制本科;1977年,广西农学院热带作物分院设有四年制茶叶专业,1982年改为广西农垦职工大学茶叶系,学制三年。

本时期中高等茶学教育的成绩显著,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专业、不惧艰苦,理论联系实际的茶叶专业人才,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振兴时期(1978年—1998年)

1977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高考制度恢复。随着198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全国正式实施“学位”授予制度。1981年,安徽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学院3所高校的茶学系首次被批准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自此,我国开始了正规的茶学研究生教育。1986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茶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至1998年,全国茶学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有3个,分别为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8个,分别为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福建农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此外,1982年,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创办茶叶(茶学)专业。至此,标志着我国已建成培养学士、硕士与博士等高级茶学人才的完整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设有茶叶专业的中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也得到快速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达到12所,分别为杭州农校、婺源茶校、屯溪茶校、宜宾农校、宁德农校、句容农校、安顺农校、安康茶校、豫南农校、常德农校、恩施农校和襄阳农校。此外,浙江供销学校1974年设置茶叶专业,宜昌市农校1974年设有果茶专业,咸宁农校1975设茶叶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的茶学中等教育学校至少在30所以上,遍布主要产茶区。它们是中国茶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受商业部委托,安徽农学院增设机械制茶专业;1985年安徽农学院增设二年制茶业经贸专科。

1987年,全国农业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学科组成立,为茶学高等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交流协作平台。这一时期,茶学专业因是以单独作物而成立的专业,分别在1985年和1997年经历了两次要被撤销的危机,经过茶学界的共同努力,最终得以保留并蓬勃发展至今。

大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随着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先后实施,全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力度空前,开始从精英化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从大众化教育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茶学高等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期。同以前侧重以茶科技为主的自然科学教育相比,21世纪的茶学高等教育,茶文化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茶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齐头并进。在本科层次的茶学专业中,普遍开设茶艺课程,部分高校还设有茶艺或茶文化专业方向。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设有茶艺专业。茶艺与茶文化教育方兴未艾,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

这一时期,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一大批设有茶叶专业的中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本科高校。同时,新涉茶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快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时,我国设有茶业系或茶业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含高职)有25所,分别是: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原广西农垦职工大学)、信阳农业科技学院(筹)(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江西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原泉州师范专科学校)、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武夷学院(原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林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原句容农业学校)、江苏省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和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原杭州农校)。

2019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招收本专科茶学专业学生的院校共计71所,其中本科31所,专科(高职)40所。2019年以茶学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90107T)招收的学校共计有31所,分别为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武夷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江西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宜宾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梧州学院、贺州学院、贵州大学、黔南民族师范、贵阳学院、普洱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安康学院、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等。此外,南京林业大学茶学专业2019年停止招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目前在园艺学专业设茶茶学方向,从2020年开始以茶学专业单列招生。

2019年以茶学专科(高职)(专业代码为510109,“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和630704,“茶艺与茶叶营销”)招收的学校共计有40所,分别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天门职业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安顺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学院(本科院校,招茶学专科)等。

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201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在某种意义可以称之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元年”,开创了一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国之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已构建起不同层次,以本科和专科(高职)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系统茶学教育体系,建立起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茶叶教育和科技人才库,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学教育局面已经形成,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茶产业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绿色生态惠民产业,在当前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产业精准扶贫、健康中国2030、生态中国、文化强国等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茶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也对茶学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学高等教育正承担着培养“新农科”背景下茶业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承担着传承与弘扬五千年中华茶文化的重任,以实现我国从“茶叶大国”向“茶叶强国”的迈进。(张正竹,宛晓春,夏涛亦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李大祥,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图文来源:茶周刊,经授权爱普茶网https://www.ipucha.com/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学专业 茶学院 茶艺 茶叶科技 茶文化

上一篇:普洱十年发展逻辑(三)「茶届白马非马专栏」
下一篇:什么是普洱茶仓储?如何区分新茶、中期茶和老茶?「老包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