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理即道,道在心
   作者:老易   来源:易普堂茶号    浏览:

茶行业谁都想按照自己的标准定义好茶:山头派定义了“班章”,“冰岛”,市场满大街都是班章、冰岛茶了,大有除此非好茶的意味;
 
易普堂茶号
 
心即理,理即道,道在心
 
闲来没事,品品茶,刷刷抖音。
 
有意思的是抖音有一群品茶高手,为了什么才是好茶这个永恒的话题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每个人对茶认知的维度不同,对好茶的定义自然不同。
 
加上事物都是发展的,过去的定义现在已经不一定对了。
 
呵呵,传统派对现代派;纯料派对拼配派;山头派对品牌派……,斗得不亦乐乎。
 
一个永远都没有答案的话题,为什么他们要穷其理,非要一争高下呢?
 
旁观者清,其实都是“利”字作怪。
 
茶行业谁都想按照自己的标准定义好茶:
 
山头派定义了“班章”,“冰岛”,市场满大街都是班章、冰岛茶了,大有除此非好茶的意味;
 
传统派定义了“88青”,“大白菜”,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茶饼,被带上了金冠,成为了普洱茶的明星。
 
这些怪现象在茶行业很多,但,除了“利”字当头,市场就没有好茶了吗?如果有,好茶的标准又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十几年我学王阳明格竹,上山格茶。
 
为了把茶格好,我学会了客观,也就是尽量放弃自己的主观意识,希望能突破自己认知的天花板。
 
好茶是有的,茶有个性,但好茶是有共性的,只有承认了这一点,才能格到好茶。
 
今天我们不聊茶,我们聊一聊“格”,聊一聊王阳明。
 
古人叫“格”,今人讲“格”叫“认知。”
易普堂茶号
 
格物致知。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留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为什么王阳明要把认知上升到善恶这个层面呢?
 
其实一切都是“心”。
 
王阳明心学分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我们今天学一学心即理。
 
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
 
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
 
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易普堂茶号
 
心即理是指“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源泉,也是被称为心学的重要依据。
 
其实心即理主要是针对朱熹心与理二分而发的。
 
在王阳明看来,朱熹虽然主张心与理统一,但其中一个“与”字仍表现出心和理之间的区别,因为此心指主体之心,而理是事物之理,由于外心而存在于事物之中,也即客观之理。
 
心虽然能认识客观事物之理,但此理不在心中,从道德认知角度说,这容易造成一味追求外在事物而忽视主体自身的认知建构。
 
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万事万物万理,都藏在人的心里。
 
所以穷其理不如静其心。
 
所以心有多清认知就有多深。
 
一切的一切答案,都在你自己的心里。
 
回到什么是好茶这个话题,答案有了,问心,好茶就在心里。
 
心即理,理即道,道在心。
 
老易
 
2023.2.19
 
作者:老易,图文来源:易普堂茶号,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易普堂茶号 易普堂 易普堂茶

上一篇:普洱杂志:漫长的“回乡路”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