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桂萼:双江的茶业「1939年重要文献」
2021-12-05 21:37:31   作者:茶业复兴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彭桂萼(1908-1952年),云南缅宁县(今临沧市临翔区)人,集教育工作者、诗人、学者三重身份于一身。本文原载《西南边疆》第5期,于1939年出版。作为民国时期记录云南地方茶业的重要文献

临沧双江茶业历史文献资料

彭桂萼(1908-1952年),云南缅宁县(今临沧市临翔区)人,集教育工作者、诗人、学者三重身份于一身。本文原载《西南边疆》第5期,于1939年出版。作为民国时期记录云南地方茶业的重要文献,本文亦入选了周重林、邓国主编的《普洱茶的七堂课》一书。

(一)

双江是中国云南西南角上的一个边县,在缅宁之南,澜沧、沧源之北,耿马之东,纵约二百里不足,横约二百里有余,面积大概有三万多方里左右,是比较整齐的一块方形地。

全境由两山两坝合成,一山在东,叫上改心,从前是澜沧的分县;一山在西,叫四排山,从前是缅宁的分县;一坝靠北,叫勐库,一坝居中,叫勐勐,从前是罕氏土司地,由民国十七年起,挂上了双江县的招牌,于是,两分县与一土司地遂合并而为一。

东西两山都由北部双缅界岭天生桥发脉,先绵延横走又折角而纵行。西山以西北角的大雪山为最高峰,联脉岭脊冲霄,绵亘直行,成双耿天然界线。邦睦、歪怕、邦歪、那赛等四排山,即以单厦形式,从山脊横伸入库、勐两坝。东山峰峦叠翠,迤逦直走,联附诸山以两厦分披形式,斜面翼出,构成上改心地;南端的仙人山雄伟奇峻,鹰然巍立。县境中央,纵贯有蜿蜒如带的勐库大河;更有浩荡奔腾的小黑江横锁南端,波涛汹涌的澜沧江伏流东部,在东南角上行见面礼,挣得了“双江”的大名。

在库勐两平坝中生息着的,尽是清一色的摆夷;而住在两山的,则有汉人、倮黑、卡瓦、濮蛮、蒙化子等,共计有户数一万一千余,有人口四万五千左右。政教机关,有勐勐城里的宏大县府,有库、勐坝中的摆夷缅寺,有民十四年侵盖的美国教堂,有民二十五年建立的省立双师。

这儿气候很炎热,尤其是坝子,在夏秋两季,如闷蒸在热锅中;而且烟瘴弥漫,汉人简直连一夜都不敢住宿。好在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单就植物而论,有紫梗,有棉花,有甘蔗,有稻米,尤其是茶叶,成为县境最大的农产物,使双江因而被称为云南的产茶名区。这里,我们就把它的茶业来加以介绍吧。

(二)

双江的农业生产,摆夷坝居,以种稻为主;山居汉人、卡倮等,则多种杂粮;倡种茶业,是光绪二十五六年以来才开始的事。它的祖宗是大山茶,就是说,最初的籽种系由佛海一带运来的,彭跃南、杨芳洲等就是许多倡导人员中比较值得纪念的了。

然而,种植至今虽已三十多年,一切都只知墨守成法,异常粗陋,故年来大有江河日下之势。我们先来看他们的种植情况。

1、采种:每年冬至前一月左右,茶果成实,由人工摘下(近年顺宁大量前来运购,每驮茶籽约合国币三四元),剥去外层厚皮,用水淘漂,浮于水面者去之,专取沉落于水底的保存备有。

2、播种:在立春以后清明以前,正是日暖风和、草木萌放的时期,播植茶种者选家旁多水朝阳的地方,挖抛拌碎,或整块荡平,或理出沟峰,将拣定的茶籽放入土穴,每粒间隔数分,上面覆以细土,厚约寸余。这样,它受了日光与水分、肥料的温孕培育,不久就抽出芽条来了,此时要注意的是泼水宜勤,每隔一日即应灌溉一次,但泼后又须让水分由土隙中渗滤而出,不可听其长久淹泡。

3、移植:头年春季播种,到第二年的夏季,它已经在娘家的摇篮里,成长为高七八寸至一尺的嫩苗了。这时,土质疏松、雨量丰润,于是在端阳前后,即设法出嫁,把它移植,选定山腰朝阳的山地,先犁后挖,将土弄松,用尖锄掘成土洞,即于洞中每隔二尺余植一株,根部的泥须用力按板,并在每一茶株旁栽木桩一棵,以资识别,并借以护卫。

4、施肥:已经移植,即听其自生自长,既不加以灌溉,又不施用肥料,仅凭天然的土壤供给养分,故一二十年根旁的养料吸收稀微后,茶树即每每瘦瘠不振,而许多人畜肥料,则又任其秽积家旁,酝成疫疠,其不知力求改进与废物利用也如此。

5、铲草:最初栽植的二三年内,大概是可怜它年轻纪小吧,每年都于冬春之末各除草一次。至年限稍久,则仅于十冬月间铲除,也有全不打理,让野草蓬蒿与茶树争荣并茂,互争雄长的。

6、剪枝:采茶叶时,一面摘取嫩叶,一面即将老叶尽行摘弃,而留一二嫩叶以继承父业,若在一二十年后将其老枝完全砍去,则一年以后它又会返老还童,青春年少地迸出新枝叶来供人采摘;也有不知举行或爱惜不忍割弃的,则二十年以上,即老气横秋,渐渐枯窘下去了。

7、除害:因为这里的茶树很少病害,所以,大家都不注意到什么预防与治疗方法。唯茶树渐渐年高有德,在枝干的皮肤上每每寄生起斑烂的苔藓来,于是不知不觉间吸它的精血。所以,有经验的人在摘采嫩叶时也就便行一点阴功,代它撕剥一下苔藓,医治它的遍体伤痕。

对于种茶,大半是这样的随便,这样的靠天吃饭,所以年限越久,茶叶便越像老大的中华民国一样,一天天现出了萎靡不振的样子来。

(三)

上节简略谈了双江一般的种茶方法,现在要来谈双江的一般制茶方法了。

说起这里的制茶方法,更是简陋得很,看吧:

1、采摘:茶树是一种灌木,本来在出土不高就能够发蓬,但也有因土质太肥,很容易就长高了上去,使你够不着采摘的。所以,在移植了两三年后须先将其中苗截断,使它边枝繁茂,大量发蓬。但以后每次采摘时,则又须在每一小枝上留下一小芽,不能全数摘光。

由移植至采摘,时间只须经三年左右,每年共可采摘三次:第一次在春间,名为春茶,数量极多,品质也最好;第二次在夏间,名为二水茶,数量占次位,而品质最劣。因此时不便暴晒,多用火炕干,故茶味中有烟火气;第三次在秋季,为谷花茶,质量较优于二水茶,而数量最少。茶是有贱癖气的,你越摘它,它越发茂,所以,每株茶每年产量约可有三四两之多。采摘的工作多是由妇人当任的,每季采茶期至,你便可以看见她们背负篮筐,伫立在茶树丛中,一尖尖采下嫩叶,摘去老叶。好事的毛头小伙子,还可以用柔和的歌喉,来地边向她们挑引,互相波送其卿卿我我呢。

2、粗制:嫩绿的茶叶一背背运送回家以后,就把它倒入大铁锅里,反去复来的炒拌,等水汽蒸发了出来,茶叶已瘪软下去,即撮出倒在院里的篱笆上;男妇老幼,大家用手搓揉,茶叶多数团揉成卷条,又把它拌散了来暴晒。借日光将水分驱散,成了半干;又复收集起来加揉一次以后再洒开晒干,即装入大竹篮待价而沽。有些能搓揉到三五次的,则茶叶即细致悦目得多,但多数只揉两次,甚有卡瓦、摆夷妇女有时因手搓吃力,竟有掠起筒裙用脚来助一腿之力的。

3、精制:上述的制法,手续极为简单,卖样更属陋劣,但在双江,十分之九都在墨守着这样的老法子。说到精制,如紧团茶、白毛尖茶之类,不过极少数人的偶尔一试而已。

所谓紧团茶,就是将粗制出来的散茶取其较细者放人甑子中蒸软,取出微加捏合,即用布袋之类包起紧压,就其黏着性,干后即呈扁圆、碗圆等形,作为交际送仪及长途携带,都非常便利,只可惜做的人太少。

此外有所谓白毛尖茶,系近二三年来由黄绍文、黄润金等倡行起来的。这种茶每年可出百多担,价格高过普通茶一倍,满是白芽,可以说是茶中的精华。在粗劣的制法中,能创出这样精良的制法来,原是很好的事,但损伤茶树的元气太大,于商贩虽有便宜可占,于农民则为害不少。因为这种茶,系于采时就在树上专选尚未舒开来的嫩芽另摘而另制,以后最好采时不要专门选摘嫩芽,仍照普通采法采下;而在炒揉之前,将摘下的新叶先加提炼,粗叶与细芽分别搁置揉制,则茶的精华仍可以提出,于原树无甚损伤,就一举而数得了。

(四)

双江地域分中、东、南、西、北五区,产茶最多的是北区,如公龙、班马、户赛、邦丙、勐库等地,且因此而使双江茶专有一个“勐库茶”的称呼。其次是西区,如邦改、邦睦、邦协、歪怕等地都有。东区则章外、东弄等处略产微量,中、南两区则完全没有。以西、北两区比较,西区因数量稍少、精力分配易周,故种、制均较认真些。以全县产地比较,又要数北部的蛮波与西部的小勐峨两处的为最好。

以上各产地,多半为山腰的朝阳部分,坝心里因气候过热,山顶上因气候酷冷,多不适于种植,这是双江茶的产地特情。

全县产额平均约一万担,据税局的数字报告,则民国二十二年约有一万二三千担,二十三年减至一万担,二十四年更减至八千多担。可以说二十二年是双江茶以来产额的最高峰,分水岭。在这以前是渐增的,日臻繁荣的,在这以后是锐减的,日趋没落的。近年来,因米价昂贵,匪盗猖獗,茶树渐老,生产又不谋改进,勿怪乎要陷于不进则退的死路了。

(五)

这每年一万多担的茶,于双江农民年可以得滇银二十余万的收入,于云南政府则除了缅宁设立的茶消费税局年可入滇银六七万的税款外(连缅宁所出的两三千担亦在内),分设双江的查验所,还每担收税三元,并同缅宁、双江两县,每担各收二角的特产捐,合共亦在六七千元之数。故它与云南双江的地方经济是有极大的利益的。

就双江经营茶叶生产的农民而论,每年虽有大量的进款,而他们的生活仍是很疾苦的。本来,在土地的分配上,拥有四五十块茶地租出而坐收茶租的大小地主并不多,十之七八都是家有三五块茶地的自耕农。然而,因他们多系就地拆卖,得价较低,再加以善于盘剥的商贩,用高利贷的手段,于十冬月间放贷,二十余元的本,到二三月间就要收价值四十余元的一担茶;故以种茶为副业的农民倒还吃亏不大,而专门望靠种茶生活的,则茶叶还未离树,早因吃米穿布向人拉下大漏洞了。于是,终年碌碌,结果还是两手空空的。

在各种民族中,经营茶叶生产的多半是汉民,而且不论铲、植、摘、揉、卖,都是妇女负十之六七的责任。坐在华丽的洋楼里品题香茗的高人、韵士,应该知道这茶叶是由这些劳苦妇女的手掌里用血汗生产出来的。

茶为县属民众嗜好品之一,尤其是倮黑,饮食或工作以后,多饮茶以助消化、复疲劳,客人到来,亦迅速烹茶敬之。烹调之法,用小土罐炒黄茶叶,注入滚水,倾去头一道的(以为如此,可以除去揉晒之秽物),即倒出漫饮。颜色黄绿,气味清香,可以吃七八开左右,始淡而倾弃,其浓淡因人而异。倮黑、卡瓦及一般劳力者均嗜浓烈,反之则嗜清淡。

然而,本县自己消费的,每年不过千多担,其余万把担都是销运出境的,其中十之八九出云县、下关,销四川叙府;十之一二进麻栗坝,销英缅;尚有微量,销耿马、孟定、永昌一带。

茶价以二十五年度为最高,春茶每担约滇银四十元,白毛尖约五十元,普通茶约二十五元。在民国十五六年间,春茶约二十七八元,二水谷花茶约十七八元,二水茶又稍低于谷花茶。近因战事影响,商运稀疏,茶价又惨跌了。以三种茶比较,春茶最贵,秋次之,夏最低。又同属春茶,越早越贵,愈后愈贱,通常清明后数日价格会相悬在十元以上,真是生意经中说的“早晚市价不同”了。

(六)

双江茶,又名勐库茶,味美色鲜,倡种于光绪末叶,年约产额一万担。以价格言,逐年增高(抗战以来则又低落);以数量言,逐年递减,盖因捐税束缚,运输不便,商贩压迫,种制粗劣,故日陷绝境,没落堪忧。然而,它维系着双江数万人的生活,支持着政府数万元的事业,关心国民经济者应速起谋保护、提倡、改进之方,使它日臻繁荣,竿头更进。这是作者深切地期望着的,也就是产生这篇文字的动因。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双江茶业 茶叶历史 临沧茶

上一篇:让茶这瓶高山好茶,都有哪些特点?
下一篇:茶业复兴周重林:中国的鬼神多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