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埂上的大茶树,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云南茶农的种茶密码
2022-02-10 15:20:52   作者:茶业复兴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在近20年的普洱茶书写中,詹英佩是一位绕不过的重要作者,她长期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代表作有《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普洱茶原产地——

詹英佩茶书推荐

2022年1月12日晚,茶业复兴第290期沙龙,茗师联萌第2期读书会在猫猫茶书馆举办,本期主题是听詹英佩讲无量山。在读书会现场,詹老师分享了她对无量山种茶历史、民族文化的全面观察与思考,她还带领我们复原了唐代饮茶法,一同仰望海拔1800-2200,大理茶创造的奇迹。

詹英佩茶书推荐

在近20年的普洱茶书写中,詹英佩是一位绕不过的重要作者,她长期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代表作有《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和《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等。

詹英佩茶书推荐

沙龙主持人周重林在开场时介绍说:詹英佩是普洱茶文化构建的中坚力量,是云南山头茶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在詹英佩的笔下,云南古茶山不只是孤零零的资源,不只是几片茶园,而是与当地民族形成血与肉的共生关系。茶园因民族而兴,而盛,也因为民族而衰。詹英佩发现茶山与茶农的隐秘关系,长时间引导古树茶的消费理念。

詹英佩茶书推荐

詹老师在现场分享中反复强调,无量山地埂茶是解读“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关键所在。什么是地埂茶?地埂茶到底隐藏了哪些重要信息?这一问题詹老师在《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述,下面,我们就和詹老师一起去看一看。以下文字,摘录自詹英佩《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

詹英佩茶书推荐

地埂茶透出的重要信息

笔者为了写这本书,几年来在澜沧江两岸产茶的几个县考察过的古寨不下400个,看过的古茶树、古茶林不计其数,经历长期的实地考察,窥见了一个很有规律的现象,那些600年以上、1000年以上树龄或是树超过180厘米的古茶王95%的数量都种在台地的地埂上。

詹英佩茶书推荐

南涧、景东、景谷、镇沅、云县、凤庆、永德、双江、澜沧几县及临沧市临翔区海拔1800~2000米的古村寨都能找到600~1500年的古茶王,而这些特大型茶王树都呈现出同一规律:绝大部分都种在地埂上,有少部分种在古道边。从这种有规律的现象可看出,南诏国时期、大理国时期、到明代以前,澜沧江两岸住在高山上的乌蛮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在种茶。一排排、棵棵站立在地埂上的大茶王,给我们留下了研究云南茶叶历史的重要线索,透露出一千多年前,云南少数民族如何种茶的密码。

詹英佩茶书推荐

茶树种在地埂上,用茶树围地埂,这是一千多年前乌蛮们创造的茶树种植法,公元864年樊绰在《蛮书》中记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围着银生城的蒙乐山(无量山)、哀牢山今天保存下来的600~1500年的古茶的历史信息树几乎全都在地埂上,由此可断定,南诏时期银生城界诸山的银生茶种在地埂上。不仅无量山和哀牢山在澜沧江西岸今临沧地区乌蛮及其后商住过的村寨600年至1500年的古茶树也同样在地埂上,这说明1000多年前南诏国时期茶树围地埂已不是某个小片区某个族群独有的种茶法,茶套种、茶树围地埂是南诏国产茶区通行的种茶法,是南诏国创立推广的山区农业综合种植开发技术茶树种在地埂上,这背后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用茶树围地埂,地是谁的茶树就是谁的,而家家户户在地埂上种茶树它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作保障。

詹英佩茶书推荐

南诏原为六个小诏,自第四代诏王皮罗阁统一了六诏以后,南诏有过一百多年的强盛时期,今天澜沧江中游两岸几个有古茶树的县在南诏国时期是南诏国的腹地,从地理来看是南诏版图的中心区。南诏国时期边境战事多,南诏与吐蕃和大唐常动干戈起硝烟,但战火从没烧到今天的景东、景谷、镇沅、云县、凤庆等10来个县,从南诏国至大理国中期的四百多年间这一片腹地即今天澜沧江中游两岸的古茶区一直是云南最安稳的地区,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各个民族各个支系间也没发生过大的争斗内乱,各个民族和睦相处,村寨建好后可长久安居。

南诏是一个奴隶制和封建制相杂的政权,土地实行均田制,土地所有权归诏王,也归诏王控制的国家,土地的分配权由诏王制定,二品级的清平、大军将有四十双土地(一双等于5亩)约200亩,中下级的官50~150亩土地,最下级的农户至少也要分给5亩土地,山区农户自的荒地自家可以长期使用,自用地可以传代,但不许买卖,农户只要不迁徙就不会失去土地。

詹英佩茶书推荐

南诏国的土地制度保证了农户有固定的、可以长期使用的土地,农有了可以长期使用、可以传代的土地也就有了安居乐业的条件,就会有土地长期规划精耕细作的信心。《蛮书》记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只有土地使用权属自己,且可以传代使用才有心思去将山田修治到精好的程度,台地的地埂上围满茶树,地不易坍垮,景观值也很高,那片台就是又精又好又美。那些地埂上有千年古茶树的地就是当年诏王分给农户的地,也是当时修整得精好的山地。

茶树种在地埂上说明住在高山上的乌蛮完全定居,不再随畜而迁,不再食尽一山迁它徙,也不再刀耕火种四处游耕。茶树种在地埂上,粮茶套种,多种经营,增加土地效益。

詹英佩茶书推荐

茶树种在地埂上可以固埂,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地肥力。地埂上有茶树,劳作累了,可以茶树下休息,太阳烈了可以茶树下遮阴,1200年前乌蛮们开发的智慧农业,创造的山地农业艺术今人难以超越,茶树种在地埂上粮茶套种是1200年前南诏国创造的领先世界水平的山地农业文明。

詹英佩茶书推荐

茶友精彩分享

璐璐子: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詹老师用她的严谨和努力让我看到了她作为云南茶人的骄傲,“我实地去看过,我才敢拍着胸脯说的,不是乱说”;“他们有《茶经》,可是我们有茶树”,这两句话詹老师在现场说了不止一次,我们也被这些话感染着,觉得无比骄傲。不管是茶的发展历史,还是云南现存的古茶树资源,都值得我们骄傲。

詹老师还提到了无量山高海拔地区(1800~2200)的茶树,基本都是地埂茶,茶树围地埂、粮茶套种是南诏国时期乌蛮创造的山地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是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艺术农业的综合体现,这个观点是我首次听到,她的这本《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肯定了氐羌民族的贡献,也为后续探索无量山茶区的种茶史提供详细介绍,打开了我们了解无量山茶区的窗户。

现场最为震撼的还是几位老师的辩论,提出疑问,然后有理有据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虽然最后也没有答案,但是,不是每个问题都一定要有明确答案的,那种学术探讨氛围,嗯,就很棒。

詹英佩茶书推荐

徐锦湉:詹老师通过《蛮书》和银生城引出了云南的茶业历史和文化,普洱茶的千年茶史是有迹可循的。其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茶树的种植模式多为围地埂而种,让我了解到前人的农业技术和思维模式的优越之处,老师也介绍了一些当地保存下来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建设是十分超前的。老师也在讲述过程中表达了对于这种生态模式的式微感到惋惜。就我自己的想法而言,在科技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人总是在经济和科技能够满足当下需求的时候,才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确实当地政府可以参考古人的生态农业的超前性,来发展当地的农业经济。

詹英佩茶书推荐

容与:以前在书上看到许多詹英佩老师的照片,印象中是瘦而白净。那时候对她的书有一个记忆,就是史料特别多,陈年旧事也多。再名不经传的村落,只要那里有茶,就能听到这个村落的一些故事。这个在云南老话叫“款古”。于我这样一个在奶奶的故事中长大的孩子,读来特别亲切。

今晚在茶业复兴读书会上见到詹英佩老师,仍是那么瘦,戴着眼镜。一眼认出!我走进去时,她在板书,没戴眼镜未能看清内容。但从她后来一遍遍的描述中,我得到了以下这样的信息:无量山,南诏的皇家茶园。无量人,围园而种,既保持水土,又美化田园。这里的茶,除了南诏国人自饮,还贩卖至西番。彼时,无量山的种茶人们何以有这种打通茶路的本领,是因为这群居住在海1800-2200的人们,他们正是氐羌后裔,寻访故土,语言和生活习惯上都有天生的熟悉,这条路,哪有走不通的道理。

詹英佩茶书推荐

余瑞:听完詹老师的分享,感触颇深的一点便是为了找到书籍中记载的地方,詹老师用了三年时间实地考察,走过上百个村村寨寨,踏访山野田间。不禁想到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学问的人很多,能说会道的也比比皆是,但是愿意这样花费时间精力去实地探访的却少之又少,这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地方,静下心来,一生只做一件事。

詹英佩茶书推荐

思涵:历史背后的故事永远最打动人心。“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千年历史,用什么证明,它真的存在过?

通过詹老师分享自己在无量山的所见所闻,作为茶人,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有《茶经》,我们有茶树。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村寨中,一颗颗千年茶树沿埂而立,它们见证了时光变迁,也为后人进行历史考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价值。

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对这片孕育神奇树叶土壤的热爱,追寻茶叶发源历史,詹老师的分享也为茶人提供了一个新方向,在年轻的爱茶人的心中,埋下一颗探寻无量山茶树密码的种子。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业复兴 云南茶 茶业复兴沙龙

上一篇:涂睿明《捡来的瓷器史》:被遗忘的元青花
下一篇:大问题:茶与奶,谁更高级?「周重林茶业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