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古茶树王国的茶学教授: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2022-05-13 17:45:59   作者:西南林业大学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中国是茶的故乡,学茶、研究茶、传播茶文化我们义不容辞,今后我们还应该在科技前沿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发展有更大的支撑,未来任重而道远。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中国是茶的故乡,学茶、研究茶、传播茶文化我们义不容辞,今后我们还应该在科技前沿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发展有更大的支撑,未来任重而道远。”刚荣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二批“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称号的蓝增全教授,面对笔者如是说。

此次约访前,几次遇见蓝教授的场景都是他在为参观者介绍“世界茶树原产地古茶树资源展”,每次他都如同一位古茶树的老朋友,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些古茶树和当初的调研经历,兴许茶文化已经深植于他内心,并外化于形。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人物档案

蓝增全,1963年生,广东梅县人。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云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秘书长、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茶产业专家组古茶树保护专家。蓝增全老师一直奋战在茶树资源保护、茶业科学研究、茶产业发展、茶产业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直致力于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态(森林茶)茶园建设、古茶生态研究、茶根文化研究以及茶产业的可持续与利用发展研究,坚持无偿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0余项,在云南省民族地区,特别是在大关县、昌宁县、南涧县等20余个县市区的茶企茶农和山区群众经济增收、意识培养、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不愿意到默默坚持

爱源自于坚守。当问到本科为什么会选择茶叶专业时,蓝教授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特别不愿意,心里面一肚子的委屈。”原来,他参加高考的那年正值高考恢复第三年,他没能被心仪的专业如愿录取,而是被调剂到茶叶专业。当时很不情愿读这个专业,在班主任的开导下,同时考虑到免费就读能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于是他就勉强去读了。

大学四年中,一开始他对这个专业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品尝到了一种令他耳目一新的茶,一片小小的茶叶竟有这么多的学问,带着好奇,他开始慢慢对茶产生了兴趣,算是与茶正式结缘了。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西双版纳州科委(现科技局)工作,工作五年后进入西南林业大学从事管理工作。即便本职工作再忙,事务再多,蓝教授仍时时刻刻挂念着他的专业。“作为一所林业大学,应该在茶产业中有一席之地。过去,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茶产业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件事。但是,学校地处产茶大省——云南,怎能对茶产业不闻不问?”

也许是他多年的默默坚持,也许是他对茶专业的宣传与传播,2017年,学校加大了茶研究的力度,积极促进古茶树相关研究的开展。他终于如愿以偿、专心致志地做茶专业。当旁人都说蓝教授“出道”晚了,他笑着摆摆手说:“任何时候都不晚,只要我爱做这个事情,什么时候来做都不晚!”

从教书到育人

做好“经师”、做成“人师”,蓝教授快乐地行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乐此不疲。他说:“教书育人和我们的校训‘树木树人、至真至善’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教书育人就是一种传承。”在这条路上,他一直坚守着“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把优秀的人类文明传承下去”的信条。

授课时,蓝教授通常会把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他的课一般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他会让学生们找一个其他大学的同专业与自己的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出两者的异同点,然后让学生结合PPT说说我们自己专业的特色。他坚信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有西南林业大学的烙印,毕业后才能在社会上有他的优势和一席之地。

蓝教授“出道”晚,所以带的研究生并不算多,但学生们一届接着一届传承,关系融洽互助。他们笑把团队称为“蓝精灵家族”,而蓝老师就是这个家族的大长辈。和蔼、认真、温和、沉稳是学生们对蓝老师评价最多的词汇。

陶燕蓝老师是蓝教授团队的骨干之一,同时也是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她与蓝教授的结缘是在2007年就读本科时的第一堂课上,蓝教授为人温和儒雅、课堂轻松的氛围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蓝老师,她讲到了一个词“平等”,并提到:“每一次和蓝老师一同乘坐电梯,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蓝老师都会热心地问每一位老师或者同学要到哪个楼层,并帮他们按楼层按钮。他真诚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没有任何架子,对每一个人都很平等……”她接着说:“蓝老师还特别善于分享他的研究思路和想法,因为现在团队人手紧,蓝老师就希望吸收学校所有的力量,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他就会利用午饭等空档,和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想通过融合社科或自科各个学科的资源和力量,来参与古茶树研究,把这个平台做好。”

关于蓝教授,陶燕蓝想说的还有很多:“每次跑野外调研,都是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很多地方需要徒步,最久的徒步要往返六个小时,短一点的一两个小时。比如采标本、爬树,老师都会亲力亲为。每天考察完回住处时都特别晚了,但采的标本都得当天压好、登记记录好,所以通常会工作到凌晨一两点。这时候蓝老师都会和我们一起压标本,他睡得比我们都晚,第二天又是起得最早的……虽然整个过程很辛苦,但是他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诠释着‘乐山乐水、无怨无悔’的西林精神。”陶老师用一句话评价了蓝教授:儒雅的学者、朴实的智者、随和的长者、执着的践行者。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李法营是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林大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也是“蓝精灵家族”中的大师兄。说到跟着蓝老师的学习经历时,他表示很幸运,说:“我们现在常说‘工匠精神’,这个词我觉得放在蓝老师身上很恰当。他这么多年一直自己默默坚持做茶研究,很不容易的......我们学茶、用茶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或理念在慢慢内化到日常言行。跟着蓝老师学习的这些年积累了丰富的经历,遇到困难心态也变得平和,每一次只要遇到困难,大家都有信心去解决和应对。”

2019级研究生陈洪宇即将毕业,回想起刚入学时跟随蓝老师到千家寨考察古茶树的画面,他说到:“2019年11月份,蓝老师带我们去普洱市镇沅千家寨考察古茶树。想进入保护区得步行,而步行的整个过程是从海拔大约1000米的地方爬到2600米左右,整个都是步行楼梯。这个路程很艰辛,当时我都有点儿坚持不了,但蓝老师一直很坚持,他的这种精神让我印象深刻。”

同为2019级的研究生侯天幸回忆起第一次见蓝老师,记忆很深刻的是当时一见面,蓝老师就亲自泡了一杯茶。在他眼中蓝老师既和蔼可亲又温文尔雅。通过两年多的接触,她也慢慢受到蓝老师影响和熏陶,她说:“我以前遇到事儿挺着急,跟着老师学习后就觉得,什么事儿都不是事儿了,只要坚持,问题总会迎刃而解。老师每个月都有好几次出差,工作强度特别大,每次出差都要爬山,而且需要起早贪黑,是什么让他乐此不疲?我觉得是他对古茶树有着一种很特别的、甚至是痴迷的热爱。”

朱昱璇是2021级研究生,她观察到:“每一次有人来展馆参观的时候,蓝老师都会用两个多小时把整个展馆完整地讲述一遍,我跟着边听边走,都觉得有点站不住了,但是老师讲得特别认真。虽然每次内容都类似,但是每一个细节他都会给来访者讲到,每一次又会有新的东西穿插。”她接着说:“蓝老师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人,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讲座上,有同学提出疑问:‘我们这里的标本为什么都不是绿的?’老师就鼓励那个同学去研究。蓝老师对学生很尊重,对细节很关注,也很愿意去创新和接受新的事物。”

从茶研究到茶文化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古茶树归属于林草部门监管,而且从全中国古茶树的分布上来看,云南省占有95%以上的古茶树,而中国的古茶树又是世界的古茶树。作为林业大学,如果要为地方经济服务,那么古茶树研究就是西南林业大学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正是因为学校领导对古茶树资源的前瞻性布局,也因为蓝教授团队几十年的实地考察和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才使学校“世界茶树原产地古茶树资源展”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系统展示中国古茶树资源的展馆,能够系统展示中国古茶树资源的分布格局、典型古茶树和古茶树生态系统,在资源保护、文化蕴涵和传播、生态文明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

“世界茶树原产地古茶树资源展”先后接待专家学者、企业家、学生、茶农等几千人次,并通过云岭大讲堂、世界茶叶图书馆茶学沙龙、“小曼约茶”等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受众人群30余万人次。现在一说到古茶树,很多人会想到西南林业大学在这方面做的工作。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古茶树研究要做的事还很多,”蓝教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虽然我面临退休,但是我会继续以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爱好的事业做下去。期望学校配备更多的专职老师,使得团队能够再强大一点,把现在打下的基础发扬光大。另外,就是和各个学院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发展,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带领别的学院研究生,从不同的学科研究古茶树。从我们现在的一点点基础工作开始积累,这样就能把古茶树事业越做越大。”

30多年来,蓝教授带领团队,持续坚持、广泛开展古茶树资源和茶生态考察,系统地掌握了中国古茶树资源分布格局和面积、株数,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古茶树资源可视化大数据平台,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免费平台,为资源收集、资源保护和民众意识的提高提供帮助。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他抛却个人得失,将多个科研成果免费运用到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力争实现科技助力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目标。因为古茶树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而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基因库,所以在基础数据积累完善、技术条件达到后,将着重去研究如何保存基因,让古茶树的生态和文化赋能产业的发展。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学校在古茶树方面的职责与使命并不停留在古茶树研究方面,如何保护古茶树资源、传承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也是重要的课题。

现在对古树茶的热捧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很多古茶树及其群落没有采取科学管护的方法进行妥善保护。那种掠夺式地进行古茶树茶叶的采摘和制作,实际上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操作。为保护古茶树资源,制定国家古茶树标准就成为了首要任务。大概在2017到2018年左右,蓝教授团队就开始策划制定标准这件事。当时国家林业局每年都有一个新编制和修订标准的目录,但目录里没有古茶树标准。于是蓝教授团队就开始着手申报一事,通过学校方面向国家林业局出具请示,积极报告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经过多方解释与沟通,最终第二年国家林业局把古茶树列入制定标准中。经过努力,他于2019年主导编制了《古茶树综合标准》,建立了分类分级的技术体系。对古茶树实施科学管控,是人类与古茶树和谐相处的根本保障,是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目前团队又受省人大和省林草局的委托,协助起草古茶树保护的相关立法草案。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蓝教授还组织申报并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成立“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联盟成为国内外享誉的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专门机构,在古茶树保护、茶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茶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也体现着中国文化中的“和”。在传承茶文化方面,蓝教授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觉得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茶饮,中国文化的一种和谐关系就产生了。他说到:“现在我们追溯的根文化,一方面是指追根溯源,另一方面说的是这种文化的核心精神。那么茶文化的核心精神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和’。这个‘和’字与‘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一脉相承。”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说到茶文化,不得不提茶文明。近几年,蓝教授团队在经过基础数据积累、详细分析推导,得出一个重要观点——澜沧江孕育了茶文明,并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澜沧江孕育茶文明》一书。无论是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角度,这个观点的提出对于云南省乃至全中国的茶文化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蓝教授指着墙上的整幅《古茶树资源分布地图》,说到:“从古茶树的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澜沧江就是世界的古茶树中心,古茶树沿着澜沧江周围密集分布着……”讲到茶的起源与传播,蓝教授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把骨子里对茶学专业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热爱的背后,需要做多少基础研究、查阅多少文献,才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和成果。也或许就是这份认真与执着的科研精神,吸引着学生们对茶研究产生兴趣,也让一代代学生口口传颂。

从绿叶到金叶

云南众多产茶县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茶叶既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对农民致富增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古茶树资源也是国家重要的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茶树群落是现今世界仅存于云南的以茶为特征树种的生态系统,一但毁损不可再生。因此,蓝教授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产业模式。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扶贫工作,蓝教授也特别乐于参与扶贫。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蓝教授参与了昭通市大关县的扶贫工作。在去那儿扶贫前,他早已听说过大关县产的翠华茶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赛会获二等商标,并曾作过贡茶,十分有名。“去了之后,发现翠华茶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017年,蓝教授与驻村工作队和村领导一起调研考察了安乐村900余亩的茶园和天星镇茶叶加工厂的情况,并针对二类茶园策划打造“森林茶”和低产茶园提质增效的方案。于是借着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美好追求的理念,蓝教授作为技术支持,对荒废的茶资源采取适当的农业管控措施,并进行整理和加工,打出“安乐森林茶”的品牌。这样一来,既保护了森林生态,同时又增加当地百姓的收益,让绿叶变成了金叶。在2018年云南第十届“5·8”饮茶日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之新时代“茶之梦”杯名优茶评选中,大关安乐森林茶(绿茶)获特别金奖。

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蓝教授带领师生6次到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开展现场宣教指导,对企业基地中的古茶树生长状况,生存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并为企业古树茶产品进行宣传,促进了产品销售量和影响力。在对企业以及昌宁县代表性古茶树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他编制了《昌宁县古茶树管理规范》和《昌宁县古树茶采摘标准》,为古茶树保护与利用提供技术指导,为昌宁县推动古茶树保护与利用发挥积极作用。受指导茶农的古树茶2016年年产干茶710kg,2017年产干茶830kg,2018年产干茶970kg,实现干茶产量逐年稳定增长。

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茶产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虽然不能成为‘逆行者’去拯救生命,但我可以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和茶农手挽手、肩并肩,解茶农之所忧,帮助茶农渡过难关。”蓝教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第一时间组建专家企业联合小组到西双版纳基诺山司土老寨,与茶叶种植户对接,考察古茶山,评村民做出的头春茶,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促进企业与村寨结对子,探讨建立技术市场相结合的帮扶模式,给司土老寨的开春头茶带来市场“春意”。

30年来,蓝教授持续开展地方服务,包括疫情期间仍未中断,蓝教授团队先后在昭通大关,西双版纳勐海、景洪,大理南涧,保山昌宁,曲靖富源,临沧耿马,普洱澜沧,西藏林芝、湖北英山等20余县市区开展技术服务、扶贫工作,打造“森林茶”,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他们服务过的茶企超过60余家(古茶相关茶企36家),开展技术培训32期,种茶、管茶、制茶相关培训21场受众500余人,帮助600余户建档立卡户脱贫。

蓝教授团队一直追寻的梦想是:依托云南作为世界茶树起源地的特色资源禀赋,主打古茶主题,聚焦聚力“科技帮扶、智力帮扶、产业帮扶”,“点亮”澜沧江茶文明之光,擦亮茶叶金字招牌,让一片片绿叶变成一片片‘金叶’,让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的致富梦,谱写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新篇章。

访谈后,笔者对蓝教授在访谈中讲到的“天下是你们的,世界是你们的,但是古茶树事业是世界的、是大家的。”“点亮澜沧江茶文明之光,这是代表一个国家呀!”等话语,产生发自内心的感慨。正如他的同事、学生对他的评价一样,蓝教授从自身的心底里表达着对古茶树热爱,从国家乃至世界的大局上践行着对茶文明的探索!

作者:西南林业大学,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古茶树 古树茶 蓝增全

上一篇:「茶业复兴第308期沙龙」潘城:茶席到底能有多美?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