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复兴第320期沙龙:杨凯谈《茶庄茶人茶事》背后的故事
2022-07-08 18:55:30   作者:复兴沙龙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6月30日晚,茶业复兴第320期沙龙·茗师联萌第24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线上直播间举办。晨光出版社编审,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杨凯茶庄茶人茶事

6月30日晚,茶业复兴第320期沙龙·茗师联萌第24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线上直播间举办。晨光出版社编审,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凯先生做客直播间。杨凯先生围绕着《茶庄茶人茶事》一书进行了分享,分享内容包括杨凯先生所创作的茶书,以及他的研究方法。以下为读书会分享实录,篇幅有限,文字略有删减。

周重林:杨凯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学者,他的茶文化研究起步很早,他的著作拥有很多读者。1990年代初,杨老师开始做研究的时候,普洱茶文化还很冷门,我想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些书会不会有读者。从他开始研究茶文化至今,见证了普洱茶的发展。近些年,他笔下的普洱茶老字号研究备受关注,在普洱茶界,不认识杨老师,不读他的书是说不过去的。杨老师的书很精彩,值得细读,很少有人可以像杨老师一样把普洱茶的历史讲得透彻、讲得符合逻辑。

杨凯:谢谢重林的介绍,我首先更正一下他的说法,不是普洱茶界的人不能不读我的书,而是研究普洱茶文化的人,不读我的书是有点缺憾的。这话听上去虽然有点自负,但是真心话。你在网上搜“杨凯+茶”,可以搜到很多内容。2004年以来,很多研究都是在我的研究框架中深入下去的。今天的分享主要是两个主题:一个是我的书,另一个是我的研究方法。

茶和我

我不是文科生,我是学理工科的。我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光学物理系红外技术专业,研究夜视仪器,主要是军事用途。毕业后国家分配,在兵工厂待了4年,然后调到了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桥牌和省茶叶公司朋友们结缘,于是我们就合计出版一套烟酒糖茶的书,我负责写茶的部分。

杨凯茶庄茶人茶事

我1990年去文山,1992年去勐海、临沧、德宏,去做田野调查,调查茶、民族和云南茶文化。我当时想的书名是《云南茶俗》,这本书涉及与茶有关的婚丧嫁娶、节日祭祀等,我做了大量调查,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我所在出版社有很大的资料室,资料很丰富,从民国到现代,各方面的都有。我花了两三年的时间,书写完了,但遇到出版社体制改革的问题,过去定的图书选题被撤销了,这本写好的茶书也就不了了之。

2003年,我和云南科技出版社的一位朋友聊天,觉得普洱茶应该是未来的热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90年代港台的茶文化开始进入大陆,大陆的茶文化也慢慢热了起来。当时图书市场上有很多泛茶文化的书,但没有专门讲云南普洱茶的。于是我就开始做《云南普洱茶》这本书的策划、编辑、组稿等工作。当时我们找了艾田、周红杰一起做这本书。后来艾田由于身体原因退出,周红杰也没按时交稿,他说历史部分写不了,于是我就接下了历史文化部分的写作。2004年,这本书出来了,成为了一本超级畅销书,重印了几十次,版权还卖到了台湾、韩国。

2005年,我又做了《实战普洱茶》,最初是一个光盘。这个VCD当时可以卖38元,当时盗版猖獗,我们就决定再做一本书,把书和光盘结合到一起,这样就不容易被盗版。书和光盘是互补的,二者是不一样的内容。《实战普洱茶》书+光盘是2006年出来的,后来还被财大选为了教材。

杨凯茶庄茶人茶事

我2006年开始写《从大清到中茶》,2008年底出版。2008年普洱茶经历了滑铁卢,整个市场进入了低谷期,这本书当时只印了2000本。几年后这本书绝版了,网上有人卖到四五百。我在这本书中梳理了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我通过研究,拟出了各种表,我把普洱茶的历史织成了一张网。过去普洱茶的资料比较碎片化,我可以通过这张网上的各个节点,把普洱茶历史看得更清晰。

杨凯茶庄茶人茶事

从晚清、民国到公私合营前的这段时间,云南有许多老茶庄。公私合营前,有的茶庄还在,有的已经不在了。近些年,这些老茶庄的茶在港台卖到了天价。每年的嘉德、嘉士伯、仕宏拍卖最贵的茶几乎都出自易武的老茶庄,比如同兴号、宋聘号等。这些茶在拍卖行能卖到两三百万一饼,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我用当年等重的黄金来做个对比,宋聘号的红票当时拍卖的价格是300万一片,一片的重量是330克左右,当时等重的黄金是10万左右,所以这饼茶比等重黄金贵了30倍,这也是为什么说老茶是可以喝的古董。

PPT上的这座吊桥是云南茶商修的,在茶马古道上,铁索桥是很重要的。在《茶庄茶人茶事》这本书中有一小节《茶马古道造桥记》是专门讲茶马古道的桥,我在文章中提到的这些桥(或桥的遗址)我几乎都去实地考察过。

杨凯茶庄茶人茶事

我研究老字号、老茶人是以历史文献、现代图书为参考,同时还会进行田野调查、家族史的研究。一些人有家谱,一些人没有,没有家谱也有墓碑,会在家族里流传着一些故事。总之,只要用心寻找,就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其次,我的朋友很多,三教九流的朋友给我的帮助很多。我也会结合互联网、录音笔、照相机等工具。

我创作和参与过的茶书

2004《云南普洱茶》

2005《实战普洱茶》专题片光盘

2006《实战普洱茶》+同名光盘

2008《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

2012《号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

2017《茶庄茶人茶事》

2020《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增订版

2008年开始写《佛海风云》,但现在还没写完

这些年还参与了以下的项目:

《大益普洱茶大事典——1994-2007》《云茶大典新编版》《易武与古六大茶山》《普洱茶年鉴》《普洱茶名山名品》《太玄茶谱》《勐库普洱茶》专题片光盘《再创辉煌》专题片光盘等《号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一书中,我影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档,比如马帮运茶的合同、老茶庄打官司的文件等等,这本书主要讲历史,单个茶庄讲的很少。

杨凯茶庄茶人茶事

2017年我出版了《茶庄茶人茶事》,这本书和《号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一书的版权有关。2009年,《实战普洱茶》的版权卖给了韩国的一家出版社,《号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出版后,韩国的这家出版社想要这本书的版权,但台湾的出版社不愿意卖。后来我觉得对不起韩国朋友,就决定重新写一本带故事性的,更通俗好读的书给他出版。后来各种原因,韩国这家出版公司也没要版权了。

《茶庄茶人茶事》不仅有学术,还有很多故事、八卦

《茶庄茶人茶事》这本书是我的得意之作,我不谦虚地说这本书未来会成为经典。虽然学术界更看好的是《从大清到中茶》,云南大学历史专业、民族学专业都有学生以这本书为线索,进一步查文献写了论文。但我更喜欢《茶庄茶人茶事》,不仅有学术,还有很多故事、八卦,很有意思。

这本书有茶庄24+、茶人11位、茶事6篇。过去的茶庄概念和现在的不一样,这本书中茶庄的定义是清代中晚期兴起的,以经营茶叶生产和销售为主业的一些私营企业。主要包括:茶叶生产、茶叶运输、茶叶批发和茶叶销售四个行业。分别隶属于茶帮、茶行、茶铺三个行业。茶庄不包括茶馆,茶馆属于茶社业。宣统年间出现茶园,茶园可以喝茶,也可以唱戏。民国初出现了茶叶公司,茶叶公司打破了行帮狭窄的行业分工。

杨凯茶庄茶人茶事

我做研究的过程中,做了很多表,比如我会把茶庄名、老板、地址以及各种关联研究清楚,这样线索比较清晰。这些表都是以档案为主,而不是以口述为主。口述经常是错的,一代代口口相传会不自觉地修饰很多东西。1949以后经历了很多运动,很多老字号的后人对历史也很难有完整的表述,而亲历者的很多记忆其实也并不可靠。

我把《向逢春家族和易武同兴号的故事》放在第一篇。大家知道易武有同兴号,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同兴号,就连易武人在写的时候都出现了很多错误,比如有很多人以为向质卿和向绳武是兄弟,其实他们是父子。我多年来向很多人请教,搜集线索,我多次往返石屏、易武,总算弄清楚了向逢春家族和易武同兴号背后的历史,这段历史对普洱茶历史而言是很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建水紫陶有一位大师叫向逢春,石屏的这位向逢春比建水的这位早生半个世纪,他也很厉害。我几经周转在石屏找到了向家后人,找到了向家老宅以及向逢春的墓碑,理清了向家的故事。

2013年我去石屏亚房子乡定兴寨寻访向家的历史,进村遇到一位老人,我问这位老人村子有没有姓向的?有没有听说过向逢春?巧的是这位老人家说向逢春就是她爷爷。接着找到了向家的家谱,还在昆明找到写家谱的人,向家不仅有家谱,还有诰命碑。我去了石屏好多次,找到了向质卿的墓。通过墓碑上的文字解读出了普洱茶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段历史。向质卿的墓和碑文的发现是我在研究普洱茶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杨凯茶庄茶人茶事

我还通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上的目录,找到了一些和向逢春有关的资料。我去北京第一历史档案博物馆找到一份向逢春到北京赶考被劫持的卷宗,这些故事我在这本书中都有讲。今年故宫博物院出版了《故宫贡茶图典》,其中一块普洱茶方砖和七子饼茶都是向家的,这是我考据出来的。杭州中茶博物馆里有一块茶砖也是向质卿造,由此也可见向家在普洱茶历史上的地位。

袁嘉谷家的故事我放在第二个,他家做的乾利贞宋聘号,被认为是存世最好喝的普洱老茶。袁嘉谷家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在我这本书中读到。

“钱王”王炽的故事我排在第三篇,关于他的故事我写了很多,但其实还没有写完。同庆丰是钱王的企业,其中有普洱茶的业务,同庆丰下面的子号天顺祥,总部在重庆,在全国十余个省市都开有分号,主要是做票号,类似于今天的银行。钱王的副手李耀廷负责天顺祥,王炽坐镇云南统筹同庆丰和天顺祥的业务,李耀廷则需要向王炽汇报工作。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云贵总督急需军饷,清政府拿不出钱,钱王就垫付了60万两白银,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数目。王炽是当时的红顶商人,有排名说他是19世纪世界的第四大富豪。

杨凯茶庄茶人茶事

这本书写了很多商号,也为很多商号的后人提供了帮助,很多老字号从我书里找到养分。我经常四处走访调查,这种调查不是单向的,我的调查很多时候是互动。我也会经常给采访对象讲他们家的故事。我和袁嘉谷先生几个哥哥家的后代聊天,我和他说他爷爷是茶帮的,他说不对,爷爷是个旧矿区的护厂队的。然后我给他看我搜集的资料,他才知道,他爷爷是茶帮的理事,父亲是干事。我对茶的历史和框架比较了解,很多老人都愿意和我讲。

在陈永记那篇文章里我也提到,陈佩仁老先生对我帮助很大,我去他家拜访,他记忆力很好,给我讲了很多他爷爷和父亲那一代的故事,让我对昆明民国时期的茶业有了很多了解。昆明王府井百货地上的铜质地图上标注了有芦茶会馆,芦茶会馆是茶铺聚集的地方。陈佩仁的家族在当时开了一家陈永记烟茶铺,还管着芦茶会馆。他给我看的资料中有很多珍贵的记录。陈佩仁是亲历者、讲述者,我用档案的资料互相印证。

杨凯茶庄茶人茶事

为了讲清楚鸿泰昌和其他边境茶的历史,我去了金三角。见到了传奇人物张开诚先生,他在联合国的禁毒署名单上,他告诉我他确实曾经营过鸦片,但当时是有执照的合法生意。张开诚的公司也做过茶的贸易,他和很多普洱茶老茶人、老字号都有来往。1960年代,他还和华侨一起注册过茶叶公司,经营大树茶,他的侄子做过鸿泰昌圆茶。张开诚先生因在美斯乐生产自助、替代种植方面的成就,还受到了泰国王太后的接见。我在泰北、在清迈寻访到了鸿泰昌老茶的很多故事。

为了写好范和钧,我约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台北华岗美术馆,想前去拜访。为什么要去台北华岗美术馆呢?因为范和钧去台湾后先经营茶场,茶场转型后做漆器,做成了仿古漆器的“大拿”。他离开台湾去美国前,把自己多年所制作的精品漆器都捐给了台北华岗美术馆,但可惜,几次想去都没有成行。

云南茶的历史文献记录有限,但最近几年我在外国文献中发现了很多关于普洱茶的资料,这些东西整理出来会很有价值的。比如1894年法国里昂世博会上,一筒七子饼普洱茶获得了金奖,这是一家在越南的法国公司送去参展的。为什么这家公司会送普洱茶去参展呢?我猜想当时法国吞并了十二版纳的勐乌、乌德,有一种可能就是法国人当时想做普洱茶贸易,直接从版纳进口了这个茶,送去参展。这个茶现在还在法国。在美国费城也有七子饼茶裸饼,是1890年代英属马来亚送的,那个时候马来西亚还没在本土种植茶树。还有普洱茶籽、普洱茶紧压茶在19世纪中期就送到了英国。这些资料解读起来比较有意思的,对普洱茶历史来说都是大发现。

开卷有益,这本书你看下去,就会对云南普洱茶历史有新的了解。我不仅关注历史,我也有大量的当代资料,但因为太近了,我不太愿意写,有的东西牵扯的经济利益太大了,我也不太愿意说。我的研究方法就是分析、比较、总结。只有大量占有资料才可能得到更多资料;比较研究、图表等非常总要;把研究当成兴趣、吃苦当成旅游;好的人缘建立在别人对你的信任、同时你的帮助别人认为是真诚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商业目的淡泊之上。

互动

周重林:谢谢杨老师的分享,杨老师讲的是方法论,教大家怎么做研究。只要你认真读杨老师的书,就会有收获的。杨老师的研究是很辛苦的,都是自己掏腰包去各地考察。我做这个直播也是支持写作者,倡导读正版书,走正道。杨老师的研究是滋养这个行业的土壤。

问:讲课中提到的表在哪里?

杨凯:前面提到的表会出现在下一本书里,书稿已经交出版社了。下一本书还会有很多民国时期云南各地茶行业的茶号、茶庄、茶馆的表。

问:学习老的普洱茶要看什么书?

杨凯:关于老茶,我的这几本书都可以读,香港仕宏拍卖都是用我的书做背书(我不知情)。

问:能谈谈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么?

杨凯:这个问题我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有一些粗略研究。日本茶道更偏向宗教信,英文有时翻译为tea cult,中国茶道通常翻译为tea ceremony,更偏向礼仪。日本茶道缘起于径山寺,是仪轨和宗教的结合。中国不太用茶道二字,更多用茶艺。“道”在中国的意思比较宽泛,而“艺”有表演性,不看重宗教性,但也有茶的礼仪仪轨的需求,用道教的观念来说,我们的道是大道至简的道。

文章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文中部分插图由杨凯提供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业复兴 杨凯 茶庄茶人茶事

上一篇:周重林对话徐海波:茶的核心是审美体验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