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林:云茶秘境钉耙山考察记
2022-07-21 01:57:14   作者:周重林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钉耙山,是一个没有农业,没有工业,没有信号,只有好茶的地方。这里还是一个连鸡瘟都传不过的地方。这是一个早上被麂子叫声唤醒的地方。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老茶客,来到钉耙山也忍不住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钉耙山寨门

钉耙山,是一个没有农业,没有工业,没有信号,只有好茶的地方。

这里还是一个连鸡瘟都传不过的地方。

这是一个早上被麂子叫声唤醒的地方。

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老茶客,来到钉耙山也忍不住赞叹。

赞叹什么呢?

远观山形的时候要赞,连绵起伏的大山,像猪八戒的武器钉耙一样,望之巍峨。

走进寨子后要赞,树木挺秀森列,植被茂盛,近有蜂嗡鸟鸣,远有瀑布穿石。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山里的瀑布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山神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晨云

吃三哥家的虫草鸡要赞,肉香汤甜,筋骨间的那一丝丝铆足劲也嚼不断牵绊,是鸡儿在天地间自由觅食的不屈。颜色鲜艳,香气四溢的腊肉,则是常年木柴烟火供奉的精华。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茶山伙食

真正令人销魂的,自然就是饭后的那一泡茶。三五人徐徐入座,夕阳从身后缓缓落下,月亮星星在眼前升起,用山涧打来的泉水,泡开沉寂多年的古树茶。细品之下,有荒野带来的野气,有高山特有的劲道,有云雾赋予的甜润,还有扎根于紫红土的醇柔。

还有什么?

还有着那种隐世已久的风范,低调中透露着不屈。

还有什么?

还有一种风轻云淡的从容。

钉耙山老毛扒开杂草找被砍伐过的痕迹

钉耙山老毛扒开杂草找被砍伐过的痕迹

从地理位置上看,钉耙山东连镇沅县田坝乡,西连宁洱县梅子乡。钉耙山的山脉则连接着宁洱县与景谷县的两大知名茶山困鹿山与黄草坝,这就孕育出钉耙山既具有困鹿山细小叶茶的特征,又具备黄草坝红化茶的妙处。

钉耙山细叶种茶王树

钉耙山细叶种茶王树

总结来说,钉耙山茶有三个鲜明特征:

一是以细叶茶小叶茶为主,也有少量的大叶茶,呈现出物种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云南,但凡以细小叶种知名的小茶区,都会伴随着贡茶的传说,比如倚邦、曼松、那卡、困鹿山。这是受福建以及江南茶文化的影响,讲芽头等级,云南粗枝大叶的大叶种按照主流的标准,自然无法成为臻品,这种情况直到最近20年才出现了变化。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红(紫)化与团化是钉耙山的一大特点

二是钉耙山的茶出现了大面积红(紫)化与团化现象。茶叶红(紫)化是由紫外线强引起的变异,经常出现在比较古老的群体种的茶园里。云南茶科所的紫鹃茶就是来自群体种茶园的自然变异茶,之后才是人工规模栽培。在茶圣陆羽的《茶经》里,茶以紫色为上。而茶叶团化,则是因为某些时期雨水不足,树叶没有雨滴引导变尖,进而固化为圆形。这几年,倚邦的猫耳朵引发茶界浓烈的兴趣,所谓猫耳朵,就是茶叶像小猫耳朵一样,圆乎乎,看起来很可爱很讨巧。在倚邦外,钉耙山也有大量猫耳朵,不能不说令人惊喜。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三是钉耙山古茶园经历过多种茶园养护模式。

第一种:藤条茶养护。易武的张家湾、勐海的曼糯,邦东的昔归都是知名的藤条茶产地,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无量山深处,镇沅的老乌山与景谷的小景谷等地也有藤条茶,钉耙山发现藤条茶养护,实则是为藤条茶在云南的园艺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我一直向云南省非遗中心建议把藤条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世界上仅存古老的茶叶采摘技术。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第二种:矮化。矮化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为了方便采摘,今天的茶园茶每年都要矮化茶园。第二种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连片的茶园都被砍伐,用来种植粮食。我们在钉耙山看到的属于后者,部分古茶树都是砍伐后再发起来,那些刀斧的留下的痕迹与树瘤,班班可考。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第三种:放荒。这片古茶园被放荒了很长时间,第一个阶段是地主被打倒,没有人经营茶园。二是搬迁。1969年钉耙山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全村易地搬迁到了凤山镇上,古树茶多年无人管理、采摘。

三是其他经济作物兴起,没人留意古茶园。要不是当地人都有嗜茶的习惯,这些茶园说不定早就没了。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第四种:复兴。也就是今天的古茶园,所见即所得。重拾古茶园养护传统,重拾制茶经验,重新捡起茶杯。今天的古茶园,看起来是那么生机盎然,古老的饮茶方式还在火塘边如雷鸣般响起,大地的子民掐熄了烤烟房里的柴火,支起了炒茶锅灶。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钉耙山的民居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我们抵达钉耙山那天,三哥在五星红旗下面等我们,他等着我们,等一个全新的未来——这座山将再次被茶改变。为了茶园,他拒绝了在钉耙山上种桉树的建议,他说桉树尽管是经济植物,但桉树长过的地方,其他植物难存活。“桉树林里的菌子都吃不得!”为了茶园,他又带着村民果断停了烟叶。“山下的烤烟都烤到顶叶了,我们这里才开始烤下叶。”钉耙山海拔高,不适合烟叶生长。“就连这里的棠梨、桃子都不太好吃,怪啦,就茶好喝。”以前他们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茶卖出去,现在来了个许老板,慧眼识茶,一口定交。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钉耙山三哥在门口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三哥口中的许老板,他们家小孩口中的老毛叔叔,是我的朋友许云恩昔日那个在茶山游荡的小许,变成了钉耙山小孩口中的老毛。老毛青少年在昆明闯荡,后来返回普洱老家,做起茶叶生意。他选择的是在普洱茶界赫赫有名的困鹿山,当地人卖当地茶,很容易取得信任。这些年老毛的生意不错,国家提出乡村振兴计划后,他在都市里那颗波澜不惊的心再次沸腾起来,知名茶山已被瓜分完毕,只有距离老家很近的钉耙山,就像是上天留给他的一样。于是,他只身来到这里,带出来的茶,那些茶王树,只送不卖,想听听老茶客的评价,想从他们挑剔的嘴巴里,敲出一个未来。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当地饮茶方式变迁,罐罐烤茶,搪瓷跑(烤)茶,盖碗功夫茶

送出去的茶获得的评价,比他预料的还要好。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茶园在紫红色的土壤里

这些年,云南微小产区崛起,各有绝活与特色,易武有高杆,倚邦有猫耳朵,曼松有紫红土,困鹿山有细叶茶,黄草坝有紫红茶,景迈山有生态,昔归有藤条茶。钉耙山就像被上天眷顾了一样,能够同时拥有众多微小产区的特征。曼松的紫红土,它有,遍布整个茶区。困鹿山的细叶茶,它有。倚邦的猫耳朵,它有。昔归的藤条茶,它有。景迈山的生态,它有。云南茶的魅力当然在于其拥有33个山茶属的古茶品种,也在于云南独特的气候环境,以及云南各个民族独到的茶园养护方式。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问是什么人在钉耙山的种下的茶?倒不如问,钉耙山这片古茶园见证过哪些民族来来往往。钉耙山的老一辈说,他们祖上是江西人,宁洱县今天还有江西会馆,莽枝还有一个江西湾,明代有许多来云南淘金的江西人。清代思普地区改土归流的序幕,也是由一个江西茶商引发的。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从山下运来的大石头

在钉耙山二师兄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山腰间一大片玉米地里。山下的玉米已经比人高,这里的玉米还没有齐腰,“没有办法,种什么都长得特别慢”,就连人也是,这里八九十岁的老人有好几个。在玉米地里,有两排规模很大的挡墙,用青石板砌成。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在紫红色风化石为主的钉耙山,找不到这样的大青石。这些石头哪里来的?从山下。即便是现在,要从山下运输如此数量众多的大青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核心问题也许只有一个:费钱。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钉耙山地主多是当地的流行论调,过去的钉耙山人,有钱。在山上经营茶叶,在山下经营盐井。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盐巴是短途运输,茶叶是长途运输,通过贩卖茶与盐,云南与外界很早就发生了关系。过去要靠茶叶来创造财富,今天也是,这是一座可以再次通过茶来改变命运的村落。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山下早被废弃的盐井,现在被当地人开发成盐水温泉

上山前,我们在钉耙山下废弃的盐井边,美美地泡了一个盐水温泉。老毛说,泡十分钟可以消除开车六七个小时的大部分疲乏,要是能再来一泡茶,能消除十之八九。遗憾的是,这里没有泡茶台。在很久以前,钉耙山的人,山上卖茶,山下卖盐,日子过得滋润。老毛觉得,有泡澡又泡茶才是在钉耙山最完美的生活。过去的钉耙山在向我们招手,未来的钉耙山也在向我们招手。

周重林钉耙山考察记

作者在钉耙山考察

本文撰写,得到了张俊、汪云刚、王岳飞、宁井铭等老师的帮助,特别致谢。

周重林,作家、学者,著有《茶之基本》《茶叶战争》。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周重林 茶业复兴 茶业复兴周重林 钉耙山

上一篇:福海茶×周重林《茶叶战争》出版10周年铂金纪念茶限量发售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