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帅:读《茶科技·唐煮宋点》,走进真实有趣的茶世界
2022-09-15 20:52:07   作者:复兴沙龙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9月1日晚,茶业复兴第330期沙龙·茗师联萌第34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直播间线上举办。国家一级茶艺技师、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北京天福茗茶茶文化总监冷帅先生做客直播间。

茶科技唐煮宋点

9月1日晚,茶业复兴第330期沙龙·茗师联萌第34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直播间线上举办。国家一级茶艺技师、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北京天福茗茶茶文化总监冷帅先生做客直播间。他围绕着专著《茶科技:唐煮宋点》一书进行了分享,以下为直播间分享实录,因篇幅有限,内容略有删减。

周重林:今天晚上,我们邀请到了冷帅先生来讲《茶科技:唐煮宋点》,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茶,书籍装帧很漂亮,里面有很多精美的图片,还有很多图表,对入门级的读者很友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冷帅先生。

茶科技唐煮宋点

冷帅:这本书是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创新丛书(共10册)里的一本,这套丛书还有《指南针史》《钢铁冶炼术》《火药与火器》《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创新·农事三车》《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创新:制盐术》等。这本书的封面是宋代的小龙团,不是靠想象复原的,是宋代人画的。这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古代茶科技发展历程做回顾,从史前到明清,包括了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品饮方法等。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这是一本科普小书,体量不大,放不了中国茶的全部内容,重点谈了唐和宋,唐和宋是中国茶叶发展的重要时代,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这本书的篇章内容。

第一章:茶的起源

中国人饮用茶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早在原始社会就开始发现茶和使用茶。我们的农业、种植业起源都喜欢追溯到神农氏,但其实是远古人民集体发现和使用了茶。茶最早不是饮品,而是作为食品,原始社会的食物主要来自采集和狩猎,茶的发现是在采集植物性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先民在烹煮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去除茶苦涩的方法,慢慢地就把茶发展成了饮品。

东晋时期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如果按照这样的记载,茶作为皇家贡品,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商周交替的时候。

茶科技唐煮宋点

《尔雅》中记载“:槚,苦荼。”在甲骨文、金文中看不到“茶”字,唐以前没有“茶”字。这是汉印章中的一串“荼”,其中就可以看到由“荼”向“茶”演变的迹象。最初我们是用“荼”来代“茶”,荼是中原的一种苦菜,最早我们把“荼”字借过来指“茶”,到了唐朝,茶的使用越来越多,就用单独的“茶”字来指茶。

茶科技唐煮宋点

第一章我还写了风流名士茶。魏晋名士和茶有亲密关系,我把魏晋名士和茶的故事做了一个介绍。里面讲到了左思,左思颜值不高,但他有两个小女儿很漂亮,他写了《娇女诗》,这首诗除了描写他一双女儿的白皙美丽,还写了两个小姑娘跑到煮水的炉子前要茶喝的场景,原诗句为“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釒历)”。

除了左思,这一章节还讲了刘琨、桓温、鲍令晖、陆纳、杜育等等。陆纳在陆羽心中地位很高,陆羽是孤儿,不一定姓陆,他后来自己起名字为陆羽,认陆纳为先祖。杜育写了最早的茶的赋体文——《荈赋》。

第二章:中国古代茶叶栽培技术

最早我们是采野生茶,随着需求越来越多,野生的就不能满足需求,就需要栽培。《华阳国志》中记载了“园有芳蒻”、“香茗”,这说明其实四川很早就了茶叶的种植,四川有吴理真种茶的相关传说。陆羽在《茶经》中讲解了种茶的土壤,上者生烂石,烂石地矿物质丰富,腐殖质、有机物也丰富。

我们在唐代就掌握了一整套茶叶种植的方法,《四时纂要》中也有种茶要领的详细介绍。古代主要采用种子直播,所以《茶经》中说茶“植而罕茂”,意思说茶叶种下去,就不能挪了,所以中国古代结婚有下茶礼的风俗。《红楼梦》中有一个章节记载了王熙凤利用茶的特性和林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家茶,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这个玩笑背后追本溯源是茶植而罕茂的特性。

茶科技唐煮宋点

但茶也并不是完全不能移,苏东坡就移植成功过,他很得意,还写了一首名为《种茶》的诗:“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

苏东坡是我的偶像,我都怀疑他是穿越回去的,不然怎么什么都会。关于茶叶的品种在宋朝就有了认识,宋代的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一口气罗列了7个茶叶品种,具体每一种茶的特点,大家可以去书中看。

茶科技唐煮宋点

古人还发现了茶园的问题,茶树既需要阳光,但又不能太晒。所以陆羽在《茶经》说阳崖阴林,茶树不喜欢直射,喜欢漫射光。《四时纂要》中也说“此物畏日”,所以种茶要找树下或北阴之地,又或者“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北苑别录》:“唯桐木则留焉,桐木之性与茶相宜,而又茶至冬则畏寒,桐木望秋而先落,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渐茂。”

这些都是古人实践出来的知识和方法。

第三章:大唐茶道

这部分我首先介绍了茶圣陆羽和《茶经》。陆羽是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他一个孤儿,被寺庙收养,但他不喜欢读佛经,反而喜欢读儒家经典。后来他逃离了寺院,进入了演艺圈,他的演技很好,好到可以做伶人的老师,陆羽还原创了很多喜剧作品,但都已经遗失了。陆羽人品很好,讲诚信,重然诺,他身边有很多很要好的朋友。竟陵的市长(刺史)崔国辅,湖州的市长(刺史)颜真卿他们的关系都很好。

茶科技唐煮宋点

颜真卿在湖州主编《韵海境源》,陆羽是主笔。陆羽很有学问,但他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当时很多文人都去走后门,李商隐、杜牧、王维都去。李白不去参加科举,但是会给别人写推荐信。陆羽不参加科考,也不写推荐信。朝廷知道他很有学问,想请他做官,先后两次授予陆羽官职,但他两次都没去,一直都做隐士。唐代把有资格去做官,但选择做隐士的人称呼为处士。

茶科技唐煮宋点

接着我介绍了《茶经》的十章的内容,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七之事”当中陆羽把自己练成了搜索引擎,他搜索整理出了历代茶叶的很多资料。“八之出”中陆羽是行万里路,唐朝的交通很不方便,唐朝主要的八大产茶区(八道四十三州)陆羽全靠脚去走,很不容易。十之图是要把上述内容分别写出来,挂起来,随时可以看到,茶圣陆羽是混过演艺圈的,深知推广的作用。

唐朝采茶用竹篮子,主要采春茶。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大家很熟悉被单摘出来了七碗茶歌,在七碗茶之前卢仝写到:“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刚过惊蛰就去采摘。古代采茶对天气要求很严格,晴天采,雨天不采。还要早采。

茶科技唐煮宋点

唐朝和宋朝主要是蒸青茶,大家看这张图,唐朝的茶灶是没有烟囱的,大家来看一组唐代的制茶工具、甑、杵臼、规、承、襜(chān)、棨、芘莉、扑。小竹篮子是放茶青的,蒸青了以后摊晾,下一步是把茶捣烂,接着做成饼。工作台叫做承,捣烂的茶放到模具里,做成茶饼,再把茶饼放到芘莉上晒干。晒干后,用棨(锥刀)在茶饼中间穿一个眼,用软竹条(扑)串在一起,拎起来去焙坑焙火。蒸青的茶含水量很高,焙火主要是为了焙干,不会改变茶的风味。这个小柜子叫育,是用来收藏茶饼的,下层有火盆,没有明火,主要是为了干燥茶。

唐代饮茶的步骤,第一步是炙茶。把茶烤干,要用夹子夹着烤,夹子最好是新鲜的小嫩竹,可以增加香味。

第二步碾茶。把茶碾碎,茶碾的形状,陆羽记录得很详细,碾茶的碎末,可以用羽毛清扫。

第三步是罗茶,用茶筛把茶叶末筛细。这个过程中会用到罗盒、筛子的筛面用的是衣卷。旁边的是则,为什么叫则呢,因为勺面是一平方寸大小,方便煮茶的人以此为参照,掌握煮茶的量,所以叫则。

第四步是备水。

第五步是煮茶。唐代煮水特别讲究,煮水时水分为三沸:出现鱼目状气泡,微微有声音时为一沸,这时往水里加盐;等到水涌泉连珠时为第二沸,这个时候用勺子舀出一勺水放在另一个容器里备用,同时向锅里放入适量的茶末;等水已经烧至腾波鼓浪彻底沸腾时,把舀出备用的第二沸的水倒入锅中“止沸”,茶就算基本泡好了,就可以给大家分茶了。

大唐贡茶最出名的是阳羡紫笋和湖州紫笋。这是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也是规模最大的贡茶院。

茶科技唐煮宋点

下面这张《萧翼赚兰亭图》,画面左边的老者和年轻的侍者,生动展现了唐朝人喝茶的场景。

茶科技唐煮宋点

第四章:茶盛于宋

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暑热贴》很著名,《暑热帖》上有“精茶数片”四个字。

茶科技唐煮宋点

蔡襄也是宋代重要的制茶专家,宋代皇帝喝福建北部建瓯的茶,当时叫北苑,北苑茶是在丁谓和蔡襄的手上推上顶峰,一个大龙团茶,一个小龙团茶。

茶科技唐煮宋点

宋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宫人往往镂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可见这个茶非常难得。

宋代制茶的详细方法:

第一步,开焙

第二步,采茶

第三步,拣茶

第四步,蒸茶

第五步,榨茶

第六步,研茶

第七步,造茶

第八步,过黄

宋朝的贡茶采制很讲究,只能用指甲快速掐下来,不能让手指碰到茶。其中最高级的叫银线水芽,采这个茶要把芽头剥开,剥开以后里面有一个针状的细细的芽,采摘之后要放入水碗之中,采这个茶非常的不容易。

宋代要榨茶,唐朝没有榨茶的工艺,和湖州、常州一带的茶相比,福建的茶内含物丰富,味道重,所以要把茶汁榨出去,让茶不苦涩。

宋代《北苑贡茶录》里记载的龙团茶的图形,在那么小的茶饼上压出精细的花纹,是很难的,说明捣茶很细,制茶工艺高。

宋朝喝茶的工序:第一步是炙茶、第二部是撵茶、第三步是罗茶、第四步是候汤、第五步熁盏(把茶盏温热)、第六步是点茶。点茶的步骤为置茶、调膏、点茶,打出白色茶沫。

这是辽代墓室壁画点茶的场景,宋辽对峙,但辽的点茶也是从宋朝传过去的。茶盛于宋,宋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喜爱茶。宋徽宗是唯一个个写过茶学专著的皇帝,很多文人都留下了茶的诗文。宋代文人喜欢玩一点特殊的分茶技巧,叫茶百戏、水丹青。宋朝有一个很厉害的和尚叫做福全,他的分茶技巧很厉害,他不仅可以在茶盏里画画,还可以在茶盏里写七言诗。有人问茶百戏和咖啡拉花是不是有点像,是有点像,但不一样,咖啡拉花是两种物质,需要咖啡和牛奶,而茶百戏只有茶。

茶科技唐煮宋点

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北苑贡茶品种是很丰富的,小龙团只是其中一种。

茶科技唐煮宋点

这本书的第五章讲的是明清茶业的发展。明朝影响深远的事件是废团改散,制作团饼茶可以追溯到三国,团饼茶长期是主流。明代改用散茶,打破了蒸青一统天下,六大茶类逐渐出现。炒青绿茶也开始超过蒸青,炒青不是明朝才出现的,炒青工艺可以追溯到唐朝,但不是主流,刘禹锡在诗中就记载了炒青绿茶。炒青的茶更香,因为冲泡方式的改变,到了明朝开始被大家广泛接受。晒青绿茶工艺在唐朝也有,李白的诗中就记载了。

明朝文人喜欢岕茶,岕茶和紫笋茶的产地一样,都在长兴。到了明朝,龙井茶成为了一款名茶。乾隆喜欢龙井茶,他还写了很多诗。宜兴的紫砂器具在宋朝有记载,在明朝被广泛使用。龚春、董翰、时大彬等名家的紫砂壶开始风靡全国,逐渐形成和茶文化相配合的陶瓷艺术。明清时期,茶这一被中国人发现的饮品,也开始漂洋过海,走向全世界,成为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饮品。

互动

问:陆羽说加盐的是好茶,加更多调料就是沟渠水,可以这么理解么?

冷帅:是的,古代喝茶加佐料是主流,陆羽倡导的清饮是不加佐料,只加盐,他认为加了葱姜就闻不到茶的味道,就如同沟渠里的弃水。

问:东坡与辩才在杭州有茶事诗文,他们说到的龙茶不是龙井吧?

冷帅:他们说的应该是龙团,不是龙井。苏轼的好朋友在笔记中记载过皇上曾赏赐过苏轼两片龙团,所以苏轼在杭州应该是可以喝到龙团茶的。

问:唐代有黄茶么?

冷帅:没有确切记载,制作黄茶主要是在明清以后。

问:茶经中的“其华”就是沫饽么?

冷帅:是的,陆羽说要趁热连饮,而且分茶的时候要分均匀。

问:文献上没有直接指出分茶等于茶百戏,为什么现在直接等同了?

冷帅:陆游的诗里面写了“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关于茶百戏和分茶,我们目前能找到的也只是一些文献。

周重林:分茶是南宋流行的说法,点茶是北宋的说法。我认为是南北宋的不同叫法,本质上一回事。

问:唐代煎煮过的茶汤是红色的么?所以用青瓷杯品。

冷帅:不是红,是偏深,用青瓷是为了显绿。

问:古代储存茶的方式除了防潮,有没有防氧化的作用?

冷帅:杀青的目的就是让氧化速度变慢,储存方式的考虑主要是防潮。

问:《茶经》的成书时间

冷帅:大多数观点认为成书时间是780年左右,也有说是陆羽年轻时就写成的,不是太好确定。

周重林:刚刚冷帅老师讲到陆羽写《茶经》七之事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简直就是个“搜索引擎”,其实这和陆羽去帮颜真卿编书有关,编书的过程中陆羽才有机会接触了那么多文献。在我看来,颜真卿是一位很完美的人,颜真卿给周边的朋友很多帮助。陆羽的泡茶才华在唐代就被认可了,但颜真卿的书法在他所处的时代并不被觉得厉害,到了宋代,苏东坡觉得他的书法了不起,后世的人才认可他,这也正是苏东坡的厉害之处。

本文内容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文中插图由冷帅提供。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科技 唐煮宋点 茶的世界

上一篇:现在才是普洱茶品牌的至暗时刻?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