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习茶:要学会泡,也要学会喝「一如茶香专栏」
2021-07-09 22:42:15   作者:一石头   来源:味觉的审美    浏览:

狮峰、纯手工、群体种的荒野龙井——虽然是2020年的旧茶,然只此一袋。没有秤,我按照最近在家喝绿茶的经验,取了适量。然后……泡出了“陈味”……

一如茶香

因为家中变故,近两个月没去工作室了,感觉路途都有些陌生,然后远远地看到如茶小院那么的葱笼,喜悦就有些升起来了。人工门铃模式开启——我大喊一声,“我到了!”然后就看见叶老师走了出来,笑容依旧,时间的隔阂就此消弭。

好好地参观了一番如茶小院,惊叹这段时间它发生的变化——成片的竹子是背景墙、一池品种优异的荷花,生机盎然的芭蕉;入口处、中间段的曲折绿色小径、尽端处的茶亭空间、高低错落的各式盆栽……处处是“井”,水长流、花常在,好个妙之所在!叶老师发自内心又骄傲又得意地说:“终于有点我想要的院子的模样了”。真是好~~

接着我就坐在了刚才小院尽端的那个茶亭里喝茶。一会儿看到小年从院子外穿过芭蕉树遮掩的小径走过来了,叫一声:“石头姐”;一会儿看到英子也从院子外走进来了,喊了我一声:“石头姐”。很好,人都齐了,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大家围坐一圈继续喝茶。再过了一会儿,小年又开始自然有礼而又犀利地表达观点——我终于完全地跨越了这两个月的时间距离,感觉(以我的体验)彻底回来工作室了。

一如茶香

开始正经写今日的习茶心得吧。

狮峰、纯手工、群体种的荒野龙井——虽然是2020年的旧茶,然只此一袋。没有秤,我按照最近在家喝绿茶的经验,取了适量。然后……泡出了“陈味”……

“技术还过关吧?”英子回想了一下,点点头。(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技术真的过关,那么茶怎么会泡不“好喝”(综合的“好”)呢?所以,技术的好,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看似回到了原始,但是境界不一样了,技术还是那个技术,但是功力(功效)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你来泡一下,我喝喝。”我向老师提出请求,然后英子就开始泡茶。(要知道,她刚跟叶老师讨论了一下工作上沟通还有所欠缺的事宜,有些心绪的起伏,一坐下来泡茶,这心态立马就切换好了,境界提升的厉害啊~~)

然后我俩先后泡的两杯茶,我要是自己喝着,我基本就只能喝出她的那杯水更细柔一些;我的粗硬一些,其他就喝不出来了。

但是英子是这么给我细说的:“你的这杯,喝下去到舌面周围一圈是散的;我这杯,更聚拢、滋味更饱满一些。”

这样说完以后,我再次体验,“哈!就是这样的!”这种对茶汤滋味地判断,是非常见功力的,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是90度仰望的,景仰!

一如茶香

茶粗喝,就是在苦、涩、甜、柔这些大的方向上判断。喝得细一些,再去看水粗、水细,水硬还是柔;茶水分离还是融合;茶泡的是水还淡;滋味的饱满度、滋味聚还是散;是否锁喉(俗称卡嗓子)等的感受。再深一步,看看顺滑不顺滑、茶泡的透不透啊、舌头的各个部分的生津、回甘等效果(这还有时间上的一个先后之分别呢)……

如果是从头到尾一杯一杯地喝,有一个对比的目标,可以结合一些具体对比的点,那样还不算是太难的;但最让人叫绝的,就是叶老师他们这些“喝茶非人”,上一秒还是在谈些其他事,下一秒这一杯茶汤刚一入口,立刻就能说出诸如:“你这个茶汤后半截断了、这茶一点基本一口没(其实彼时我喝着觉得还挺香甜的……)”

我就整不明白了,那么正经出来的一泡茶,为啥您一喝您就能知道这茶的性质如何?(关键事实证明还是对的);我就整不明白了,那么多的点,为啥您就能在此刻,聚焦到这一点上呢?就是整不明白·就是整不明白·不明白……

所以,我在泡茶技术那是相当的自信;然而,喝茶上是我内心的一处自卑——不敢说……每次我说滋味的感受都是极其的谦虚,因为我基本上少于一半是说对的~~不过说对的我也真不是靠蒙,都是我当下的真实感受,然而嘴还是迟钝、喝的经验还是太少,导致感受并不能每次都得出正确的判断。

不仅要泡茶,还要喝好茶。

今天的那款外来百瑞香,一开始我觉得摇香、喝起来都还挺干净的,虽然作为百瑞香而言,香欠缺,然而也算是中规中矩的。然而小年不说话,英子有些敷衍,叶老师刚好忙完了,一口入嘴,就是一声“惊呼”:“天哪,这茶挺差的(大意如此吧)~来,拿我们工作室的百瑞香来对比一下。”对比之后,工作室的百瑞香肯定是胜出,然后如果不对比喝的话,我是怎么也喝不出这其中的差距的。然而老师们都是不需要对比直接喝出来的,“对比”是为了学员们的更好学习,感恩如茶工作室。

基本我在工作室要是喝到我没喝过的茶,就会是这样的状态,我以为相当不错的茶,老师们都会三下五除二地把这茶的各种不足通过喝、通过讲,把你给说的先是愣愣的,然后再透透的;然而,在他们没讲之前,我哪哪都觉得挺好的。其实就是“滋味的各个角度的切入点“,但我还是不得法啊!这可以称得上是“茶之反转”,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还是如此好学的原因吧,因为这个短板实在是有点短~~得补足啊!

小年对人的好是不动声色的,不仔细体会,是很容易错过的,说想喝一款近来茶会上黑茶,还是我没喝过的。她直接就拿出2006的“漓江乳雪”——一款黑茶,一泡喝了近两个小时的茶~~看似喝的少,其实有英子老师在边上陪着、一泡一泡非常仔细地喝,那真是极幸运的事儿!我觉得我喝茶的水平是提高了的吧,虽然隔了三天再写这回顾已经记不清细节的,可能某一天还是会记得起来的吧。

之后,在我赶时间的争分夺秒下,又喝到了一泡“2009青砖”。

英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漓江乳雪’原料和做工的原因,整体水路是细柔的;‘青砖’的水路不太一样。”所以我如果以刚才‘漓江乳雪’的细来判断我之后泡的‘青砖’觉得水比较粗、没泡好,这本身比较的方向有些错话。所以,这对同一类茶,看到原料的粗老&细嫩程度,进而再在滋味上的判定,其实已经有一个大方向的选择了,这是我听完这句话的一个启发。

一如茶香

我试着把喝“漓江乳雪”的细节还原一些。

今天有一位“不在(泡茶)状态”的师妹,不知为何,在各种暗示和明示下,依然去开泡了这款“漓江乳雪”,其实如果我去洗茶的话,应该可以在一开始呈现的更好一些吧^_^~

然后她开始泡了。“农家”·六堡的感觉倒是喝出来了——有点粗、有点沙。

这位师妹泡了三泡之后,终于意识到了什么,下来了。

我请英子老师先去泡,想先把“漓江乳雪”的正确味道先建立起来。

两泡之后,味道扭转回来。

再接下来一泡,让我非常惊艳,现在是到了第五泡的时候,居然有如此强烈的生津效果,这种有一点年份、底子又好的茶,果然会有出其不意的表现呀,让人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这几乎是一个大转弯,这茶突然就出现了这样的一次特点展示。然而有些小失望的是,接下来这茶其它的表现,但都不如这泡让我这么清晰地感受到。

其他的滋味,不分前后,依稀记得的是(其实是一种滋味上的探讨吧):中正平和的,不是让人第一口的惊艳,然而就是喝了让人舒服:一口咽下去之后,各种舒服的感觉徐徐升起,香气的幽深(幽长)生起;滋味的深长透下去;滋味的饱满让整个口腔的种个角落都充盈着各种恰到好处的融和。有可能某一杯香气更亮眼,下一杯生津回甘更出挑,然而总体总是让人如沐春风的。

一如茶香

英子泡了很多泡了之后,我也上去泡了。然后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师妹说的话:“喝茶(水)还会堵住(在喉咙下不去),这真是第一次遇到,喝茶(水)还会堵住……”喝茶真的是很趣吧?挑战你的认知,丰富你的体验(体感),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丰富你的人生。

“要学会泡。也要学会喝,系统地喝,才是真正地习茶之正确方向。”与所有同修共勉。

(一直以来学习的探究精神非常缺乏,还是得跟着老师们一点点地学习,请多多指教。)

(注:“漓江乳雪”,黑茶,六堡茶。“漓江”是其原产地,“乳”是北宋早期有名的贡茶,“乳”代表茶的精华之意,“雪”表明茶生长于高山寒水之间,饮后可体味清心之境,这是漓江乳雪茶名的由来。)

技法之点滴夯实。

我今天再写这部分的时候,忽然有一种感觉,我之所以这么喜欢这个内容,主要是因为它还是相对具体的,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所以觉得还好学习一点吧。

泡生普时,我觉得①出汤时水未出尽,使劲倾倒盖碗,后来英子四两拨千金地一点拨,又拍一次大腿啊——“水快出尽而水尽时,其实(盖碗)可以往上拉一下再向下(再起再落)”——瞬间这僵硬的动作就灵动起来了,妙啊~实用的效果和动作的美感都实现了(其实之前也有看到英子泡茶时盖碗最后出汤时会环绕一圈也是一种灵活的处理)。

这其中还要穿插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我泡了一泡茶,然后英子说你这一泡肯定会卡嗓子,然后一喝果然是!我简直要膜拜英子了,难道她的功力已经达到了看人泡茶的某一个环节的动作上的失误,就会导致茶的滋味哪个点会有问题,已经精密到此等地步?!然后英子一跟懵地说:“你刚才很紧、架肩了啊~”然后我悄然大悟,想起以前的经验:你泡茶的状态导致你茶汤的滋味,这是一种定性的判断,还没到那么精密的程度。

②公道杯“挂”在手上而不是用大拇指“把”着;后三个手指的松驰程度。后三个手指的松驰程度,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今天英子帮我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先用食指持着公道杯,再把后四个手指放上,体会那种不用力、松驰的感觉,然后记住,然后反复做就可以让其他的手指松下来了。

一如茶香

2021.6.30(周三)

作者:一石头,图文来源:味觉的审美,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味觉的审美 泡茶 喝茶 一如茶香

上一篇:云南老鹰茶:东川九龙寻老鹰茶记
下一篇:普洱杂志:从大众化到个性化,拼配再拼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