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应问出处:寻找属于你的好茶标准
2022-04-27 02:32:36   作者:刘谋   来源:普洱杂志    浏览:

在制作工艺近10余年的变迁历程之中,我们持续以传统的视角提出了勐海味、昆明味、澜沧味的风味地理;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发酵的新技术,小堆离地、竹筐、箱式发酵

普洱杂志

宋玉论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道出了人们对于美的标尺。西人则持“黄金分割法”作为衡量美的尺度。然则人们对于心目中的好茶,必定是有标尺的。适口为珍,同样也是一种标准。事实上,国人具有讲求法度的传统,事必循规矩、蹈方圆。这是对自然的极大尊重,道家崇之,则取法自然;儒家尚之,则持守中庸。

普洱杂志

一片叶子从所何来,所去何处,在生发、延展、灭度的变迁之中,自然地也展现了它有迹可循的经络。普洱茶在采摘之初,就以粗老分等级,而制作之时,更遵循一定的工艺标准。由此而成的产品,因其流转藏养,因仓储环境的干湿、温度,水土物候,又造就其良莠。自然,茶的品质也就可分优劣、判高下。

《普洱》杂志自创刊以来,实际上就在竭尽所能地探索这其中的最佳状态。我们长年关注茶山生态,山头风貌、物种共生、采摘养护,在普洱茶未离枝头,长在林间之际,即寻根式地探寻一杯好茶诞生的土壤,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自然农法,力倡“普洱茶伦理”。在普洱茶离开枝头,进入第二个生命周期,我们关注的是港仓、莞仓、原产地仓储、窖藏等的风味成因。在制作工艺近10余年的变迁历程之中,我们持续以传统的视角提出了勐海味、昆明味、澜沧味的风味地理;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发酵的新技术,小堆离地、竹筐、箱式发酵,这也是对熟茶未来标准的探讨。每一个领域几乎都以大量的篇幅作过深度报道,梳理了普洱茶发展的脉络,曾连续三期推出过《普洱茶档案故事》,对标号级和部分中期茶的探讨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这段历史时期形成的诸多经典茶品,得以重现昔日的荣光。

普洱杂志

这是我们对于普洱茶经时间验证的许多标准的一种充分尊重,而这些茶品,也经历过市场的淘洗,得到了茶友们的认可。一定程度上说,这就是我们反复探讨一杯好茶的意义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们觉得对于一杯好茶有了更新的认知。因为茶是时代的产物,评价它的标尺必然被时代所不断修正。在新的语境下,对各个时期一款好茶的评判永远有新的标准。

普洱杂志

杂志理应携茶友们共同成长,我们更多的是以审视,而非评判的态度去看待一杯好茶,而且是以更开阔的视角。本期独家关注聚焦探讨云南普洱生茶、熟茶,中期茶、老茶;云南红茶、月光白,几乎是云南茶的全品类都在我们的探讨范围。在本期,让我们和读者一起拾味山头,品鉴中老茶的陈魅,领略轻熟的风韵,共沐月光白的写意。我们分享了许多茶人对于茶品的独到见解。茶的生命,亦当如一部好书,一位忘年知交一般,岁月知味,吐故纳新。

普洱杂志

本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04月刊

作者丨刘谋

作者:刘谋,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普洱茶 普洱杂志 普洱茶标准

上一篇:段兆顺:在云南,寻觅徐霞客当年与茶的踪迹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