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和:福建人玩茶千年不觉多,云南人才玩十年便觉累
2023-02-21 16:06:41   作者:茶业复兴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2023年2月16日晚上8点,徐亚和老师受邀参加看见茶文化读书会,分享他对中国茶与云南茶的理解。亚和老师说,他对茶的理解,都在他的几本书里,我们精选了他的三本代表作,以飨读者。

茶业复兴

编者按:2023年2月16日晚上8点,徐亚和老师受邀参加看见茶文化读书会,分享他对中国茶与云南茶的理解。亚和老师说,他对茶的理解,都在他的几本书里,我们精选了他的三本代表作,以飨读者。

20世纪

80年代,他当过茶叶专业教师。

90年代,他当过国家公职人员。

21世纪

21世纪初,他创办“云南茶叶信息港”,成立“茶脉网”,开启云南茶叶互联网销售先河。

也是在21世纪初,他下海创业、经商。

他是云南茶产业的践行者;经历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教学、科研、互联网+、行业管理等云茶产业链;他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集三十五年所学,只为茶叶爱好者诉说完整的中国茶故事。

徐亚和自述:我很喜欢“践行者”这个称呼,是实践中践行的人,摸索的人。我觉得我一路走来似乎受到了上天眷顾,把第一、二、三产业都经历了。

我学茶是在浙江农业大学,1984年毕业之后在临沧农校教书,先教了6年茶树栽培学。1987年省教委批准临沧农校成立茶叶专业班,由于专业老师有限,在老师配齐之前,我基本上把茶学专业的课程都教过了。老天保佑,正因为这15年的上课经历,通过不断的复习和备课,让我比其他学茶的人多了几次反复学的经历和机会。

1986年,云南省借世行贷款发展茶园。我参加工作时,全云南省茶园面积只有46万亩(现在有630万亩)。临沧地区那时只有12.8万亩(现在临沧是130多万亩)。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恰好在那个时间,学校里开始建练功田。中专教育重在动手能力,所以需要有练功田。茶学专业又不像农业,实践在山上不在田里。现在大家去到临沧茶文化风情园背景的青龙山茶园,就是我当时领着学生从挖地开始去种出来的。曾经是临沧当时最好的茶园。茶学专业的人如果遇不到大面积茶园种植,新茶园规划、建设、开垦、种植是无法规模性体验的。也是老天眷顾,我得以体验第一产业。87年的时候我才21岁,太年轻没有权威性,做基地没人听我的,为了让老百姓信我,我们就签了年产承包合同,按学校的方案,5年以后保证年产过200斤。5年之后,那片茶园的单产达到每亩275斤干茶(云南现在的单产是60公斤左右)。

茶业复兴

91年,新茶园建设基本结束后,许多茶园面临建设初制所投产的问题。茶学专业中有门课程,叫《厂房建设与规划》(云南农业大学没有这门课)。前几天省政府颁布的初制所规划,其中很多就涉及到了这门课的学问。我当时设计了一个初制所图纸,那张图纸大家觉得合理好用,一张图纸就盖了29个初制所。

到了92年,云南省第一次评比名优绿茶(92年以前,云南几乎是红茶一统天下)。因为我是浙江读书回来,做绿茶不难。但当时绝大部分云南茶叶工作者只会做红茶,很单一。那一年临沧茶科所请我去帮他们做技术指导,我们做了三个绿茶,一个叫剑毫,一个叫银毫,一个叫盘雪。三个都获得了省里面的名优绿茶奖,我就得到了第一辆摩托车的奖励。从此就开启了我的第二产业历程。

茶业复兴

南巡讲话以后,各单位员工开始下海。我们学校有青龙山茶厂基地,占地2600多亩。学校和农业局建立了校办企业,加工出来的茶得取名,得卖,得设计包装,我就这样一步一步赶鸭子上架,被推着往前走。后来我们就做了女儿绿茶,是蒸青绿茶。这个名字来源一是因为云南有个贡茶叫“女儿茶”;二是朱自清的《绿》,他感叹于梅雨潭“醉人的绿”,写了这么一句话—“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女儿绿就是这么来的。

我在女儿绿茶厂边教书边做企业,但没有想到从此就离开了讲台。1997年以后我就不再教学了。当时国家在“三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基础上。根据校办企业娃哈哈的经验,提出了第四个“育人”:即创收育人。以创收来改善教学的硬件条件,我就这么走上了第三产业道路。

我1998年1月份离开学校,去到临沧茶叶技术推广中心当主任。1998年底,杨行吉老厂长从花园茶厂退休后,我去接老爷子的班,开始专门从事普洱茶生产。那时候昆明做普洱茶的不多,实际做普洱熟茶的就三家:宜良茶厂、花园茶厂和退休了的杨厂长做的云普茶厂(行吉茶业)。后来周红杰老师了解熟悉普洱茶并写成《云南普洱茶》这本书,许多资料和实操就是在杨厂长这里。

1999年花园茶厂很偏远,当时还被偷了一次,小偷来把仓库的茶偷走了,但他们都不要,是工人看到路上丢了好像是我们的茶叶后才发现的。原来小偷偷出去之后不知道怎么卖就扔了。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卖掉熟茶。我记得有一年我给现在海鑫堂的李正海堂主1万1千多块钱的普洱茶,但他卖了3年都卖不掉。02年花园茶厂改制的时候他把茶退还给了我们,不想之后1年普洱茶就开始热起来。

我们当时就在一直在想方设法卖茶。有一年我回老家经过昌宁,遇见了一位熟人的儿子,特别爱玩游戏。这位熟人把她的儿子嘱托给我,因为他爱玩游戏,我结合当时单位配置电算化电脑,就买了电脑,让他帮我做做简单的设计,就成立了“云南茶叶信息港”。2000年多数人还在用传呼机,百度也还没冒出来,我们就用4万7千元,租赁了深圳NDN公司3年的服务器,开始做网站。把产品拍照后上传到网上。在不知不觉中,我又最早体验了互联网。

康乐茶城成立后,我又做了“茶脉网”。我做了375个抽屉租给企业,很像后来格子柜的方式,每天3元租金,一年900块费用,每天帮企业推广宣传。茶脉网当时日点击率达到12万人次,仅次于三醉斋,团结了一批茶文化爱好者做论坛,现在云南茶文化知名传播者白马非马先生就是当时茶脉网的论坛版主之一。

我之所以喜欢“践行者”这个称呼,是因为回顾自己一路走过来的过程,的确是逼着自己往前走的,并不是把自己武装好了之后再去做。茶脉网如果能坚持到现在,那应该是另一番局面。为什么最后没有做下去。是因为2005年,06年普洱茶狂热,我这边产品说明书还没写完,照片还没拍完上传到茶脉网,茶就卖出去了。

当时租赁抽屉的有一百多家茶厂,我曾经想做的是期货,我提供技术服务帮人选茶,类似现在的淘宝网店,当供求信息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能朝着期货走。这个思路到现在也不过时。

但普洱茶真正狂热的时候,卖茶的人不依赖这个网站,买的人也不再需要这个平台。那时候只要是个圆形的东西,不管是红茶压的还是绿茶压的,茶都能卖出去。2007年普洱茶行业掉入谷底,那时我给一个店做网页,相当于淘宝,我们只收5块的服务费都没人做。大家也没有网购的习惯。我是思想太超前,就从先驱变成了先烈。

这就是我的一路践行,一路是摸出来,磨出来的。

为什么要写《亚和说茶》这本书?其实当初我也没想到。

2015年国家提出食品安全追溯,我又无意的成了云南茶叶追溯第一人。我当时认识一个做IT的朋友想做网店(14年是网络销售好年份),想邀请我做技术指导。我觉得他们技术力量强大,只是做网店很浪费,我就提议让他们做茶叶追溯体系。

2015年,8月份,我们带着大锅盖跑到了昔归。昔归茶园离村子很远,茶区中常常没有信号,就必须在山里面背着大锅盖跑来跑去找信号,因为要把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存到北斗卫星里面。单找到北斗卫星连接方向都用了1天。现在科技发达了,茶园生态的遥测遥感只需要用一个小小的检测器,就能监测到25公里范围内的气象变化,那时是很困难的。

茶业复兴

最终做出追溯体系后,为了推广,就建了微信公众号“普洱老爷”。很多朋友看这本书之前就是听到了这个公众号的“亚和说茶”节目。为了帮朋友推广,于是我们开了说茶栏目。这个讲座的灵感来源是罗胖罗振宇的每天1分钟。1分钟对于搞自然科学的人来说讲不了什么问题。我觉得实在没法讲,一开始一直找不到感觉,所以内容也没有体系化。搞了一段时间之后,考虑到节省流量,从一开始的1分钟延长到3分钟左右,随着大家对流量不再在意,栏目的时间也慢慢延长,内容就可以相对系统化起来。

讲到二十多期时,没想到我有个青岛的学生把我的语音整理成了文字发给我让我修改。到50多期的时候,她又把这些内容整理了出来。她就是这本书文字整理的陆淼,是很用心的一个人。我很感动,于是到了80多期的时候,我们就想把这些内容集结成册出版。

一开始我也没想到要讲这么多,后来栏目持续时间长,慢慢就成了一个系统。六大茶类的分类和基础知识讲完后,又把整个茶从种植、加工、审评和制茶技术理论整体的串通了。这在我所写的书中是体系最全的一本书。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制茶技术理论这一部分对于制茶人而言是相当关键的。技术是会变的,但原理是不会变的。例如吸附作用,吸附究竟是怎么吸附的?吸附作用的本质和原理是什么?还有热力、热传导,空气传热、水蒸气传热、金属传热,不同的导热方式会引起什么变化?包括茶艺师泡茶,开水倒在杯子里,茶如何吸热,书里面都说到了。

以前大家学审评,更多是感官审评,没有接触过物理检验。理化分析大家较多局限在看农残有没有超标,主要的问题是,许多企业家拿着检验报告不会分析。我原来在花园茶厂时茶叶出口过欧洲、美国。最辉煌的时候,一口气出口75吨小沱茶,把昆明一监、二监、安宁监狱的3000多人全部调动起来压小沱茶。欧洲人化验讲的是酚氨比,讲的是容积容重。不会喝茶的人如何辨别好不好,就靠容积等指标。把茶搓成粉,同体积中,谁重谁就好,谁重谁的内含物就多。就像买春茶,一个箱子可以装12斤,但秋茶怎么装也装不了12斤,这就说明春茶内含物高于秋茶。在书中也提到了这样物理鉴定的手法。

当初做说茶讲座,就是想告诉茶友们,中国茶是一个大家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于是六大茶类我们都涉及了。在书中我特意提到一个观点,是云南人要向福建人学习。福建人从宋朝就开始做岩茶,福建人玩茶已经玩了1000多年了,而普洱茶玩了十多年就有人觉得玩不动了。云南普洱茶现在讲的单株都是福建人教的。山头的概念也是这样,铁观音总共30多公里分布,炒出了多少肉多少坑,多少品种,云南立体农业气候,但依然讲不过福建36公里。主要是我们没有方法,而福建人总有方法。许多认识普洱茶的词汇,例如山头、单株、喉韵、蜜味、水路等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是福建人带过来的。他们对茶的认知,是云南应该学习的。

这本书到九十多讲之后就停下来了,这就是本书的特点,口语化和体系化。书中没有配图,纯文字,知识量很足。大家感兴趣可以到书中得到详细解答。

茶业复兴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徐亚和 福建茶 云南茶

上一篇:茶业复兴:23号晚8点,听郑少烘聊透易武茶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