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复兴沙龙:原来茶叶八卦也可以这么有趣
2022-04-02 04:17:55   作者:茶业复兴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茶业复兴出品人周重林先生线上连麦曾园先生,围绕着曾园的《茶叶侦探》《有茶气》进行了一次有趣有料的对谈。

茶业复兴沙龙

3月24日晚,茶业复兴第300期沙龙·茗师联萌第12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的茶故事”线上直播间举办。茶业复兴出品人周重林先生线上连麦曾园先生,围绕着曾园的《茶叶侦探》《有茶气》进行了一次有趣有料的对谈。

“曾老师的这两本书都很好,是我读过最有趣的茶书。曾老师是媒体人出身,在《新周刊》《南都周刊》都担任过主笔。做记者的时候,我们一起去过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没想到中年又在茶里相遇。曾老师的稿子有趣味,有知识,信息量也很大,我们忽略的很多茶的细节都被他抽丝剥茧呈现出来,你以为他做的是洋芋丝,而他抬出来的是一盘牛排。他的书是你可以揣在口袋里很温暖的读物。”读书会开始,主持人周重林介绍说。

从茶圣陆羽到清代的世界首富,曾园在直播间聊了诸多有趣的茶人茶事。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曾园的讲述,来看一看茶叶世界里的大小八卦。

茶叶八卦

曾园

曾园

今天的主题是茶叶八卦,我想聊点大家知道得少的,有意义的八卦。我今天从茶叶历史谈,可以从唐代讲到清代。我的引子先从清代开始,清代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19世纪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和18世纪的世界首富潘振承,这两个世界首富的祖上都是福建茶农,他们的贸易都有涉及茶叶。说他们是世界首富可不是我杜撰的,关于伍秉鉴,在《华尔街日报》上有一个很简短的介绍,他的贸易和财富,我在《有茶气》中讲的很详细。关于潘振承的财富排名,也来自一本国外的杂志。

曾园

乾隆时期,我们的GDP是世界第一,收入主要来自广州十三行的出口贸易,而十三行的大宗(百分之九十)商品都是茶叶。我们经常谈历史,就是想为今天茶行业的问题找一个参照系。

《茶经》,为了茶行业诞生而写

我先从唐代的《茶经》讲起,对《茶经》的写作和意义做一个考量。英国学者有一个观点:陆羽写《茶经》不仅仅是为了推广美学,而是为了行业诞生写,陆羽的书写成以后,茶行业有了很大的进展。

唐代和今天一样,茶一发芽,茶商就会到园户那里去收茶。文献中有记载,唐代茶农的妇女身着华服,所谓的“华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名牌。唐代茶行业的发展,代表了商品经济的大爆发,茶产自南方,而消费者在北方,这个贸易要达成,需要各个方面的条件。

白居易的《琵琶行》写:“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就是今天的景德镇,是唐代的茶叶集散地。《唐国史补》提到了唐代有很多名茶,而浮梁卖的是非名茶。这说明在唐代,各个层次的茶都找到了消费者,这对今天的行业上市有启发性。

举个列子,今天大家都知道龙井好,所以打龙井名号的茶很多。这是一个还不错的创意,但问题在于,如果打着龙井旗号的茶很一般,长此以往就会有损核心区的价值。去年杭州通过包装来带销售,这样就可以控制住源头,掌握核心区茶的产量和走向,核心产区的价值一定要保护好。

曾园

宋徽宗的香甘重滑

宋徽宗为茶行业奠定了很多标准,其中之一就是美学标准,其二是好茶的标准。我们经常讨论茶叶好不好,我认为茶的核心功能,可以通过价格体现出来的就是茶的味道。什么叫好,宋徽宗的标准是“香甘重滑”,用今天的标准来看,我们很多地方的茶都不太符合这个标准。

宋代的茶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一个娱乐。但具体的样貌是怎样的,实际上很难讲清楚。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宋代的点茶和分茶解释的比较模糊,后来有茶叶专家提了意见,他又改了改。因此哪怕渊博如钱钟书,对古代茶文化的了解也是有限的。我们今天的茶人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因为茶涉及的面太多了,每个人只能弄懂一点,我写书的目的也在于此。

明代推崇喝散茶,去繁从简,很多宋代茶文化的追随者对明代的茶叶美学有点失望。虽然明代的茶在美学上没宋代那么高不可攀,但是茶在明末成为了世界性物品。清代广州十三行的茶叶之所以能够掏空了俄罗斯和大英帝国的白银,基础就在明代打下的。

龙井茶的甘而不冽

我再谈一谈龙井,其实早在明代的时候,就有假龙井了。龙井是有标准的,明代和清代都有龙井专家。正宗龙井的滋味,当时有四个字:甘而不冽。离核心产区越远,这个特点就越不明显。

怎么理解呢?甘是回甘,不冽就是茶汤要厚。绿茶的口感如果说要达到厚,你要多放茶,但是这样,茶就很容易会苦。我们今天龙井的喝法多半是用高玻璃杯放2、3克茶,边喝茶边欣赏茶叶翻腾,用这样的泡法是理解不了甘而不冽的。根据资料,清代龙井专家建议的克数是8克茶,120毫升盖碗,100℃的水,8秒出汤,龙井核心区甘而不冽的口感就会出来。

打折的现代化

清乾隆时期,中国的GDP世界第一,收入主要来自广州十三行的出口贸易,大宗(百分之九十)是茶叶,但后来我们都知道,中国茶由盛转衰。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新来理解立顿和英国茶叶对我们的碾压,我认为原因之一是传统的做法没有守下来,新的没有学会。

立顿的优势是产茶季聚集大量设备、人工等,这些优势都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我们做不到,只能有打折的现代化。中国很多茶区的人工采茶成本都很高,高级茶可以覆盖成本,但普通的茶把采茶的费用覆盖了,中间的利润就很少。当然采茶这是一部分问题,还有产能、产品、渠道等问题,现在新茶饮的崛起,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以前说年轻人不会喝茶,现在年轻人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在喝茶。

茶业复兴沙龙

一百万个小白就能成为专家

2018年,中国本土红酒产量出现腰斩,36氪给出了一个猜测,与葡萄的树龄有关,葡萄藤结出优质果实的年龄是30-50年,而国产葡萄酒大多采自3-5年葡萄藤,以前中国红酒消费者喝不出这其中的好坏,但慢慢地可以喝出区别了。有的数据分析师就说了,不管是那个行业,小白多了,市场就会变,一百万个小白就能成为专家。所以我们还是要回过来谈质量和口感(味道),不能背离。

茶不好喝你说它可以治病,短期可以销售,但长期不行。虽然现在好茶企越来越多,但是种植面积扩大的速度大于喝茶人的增长。茶叶产量大,口感不那么突出,就会出现背离口感的营销。

当然,喝茶不仅仅满足口感的愉悦,也要追求精神的愉悦。我们还要意识到,买一杯茶实际是给企业投票。要学会喝一杯好茶,为好的茶企投票,给蓬勃发展的茶行业带来正能量。去读历史、八卦,也要想到不仅仅是一段往事,一个故事,要知道它的方向。

茶业复兴沙龙

互动

周重林:茶气这个词很有意思,很好用,没有这个词,很多问题是说不清楚的。《火药花园》的作者杰森·古德温在香港喝茶,别人请他喝一款老茶,他描述说喝这款茶像喝成年威士忌,像踩到狗屎(很惊讶),又像拳头打到天鹅绒。如果在今天,雄达茶城的茶艺师会告诉他这就是茶气。

现在普洱熟茶和老茶都可以用宋徽宗的香甘重滑来形容,古人喝茶的审美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审美。比如陆羽《茶经》里提到的隽永,就是一个很美的词。我们今天喝茶的审美是倒退的,现在是被理科生主导,审美和口感让步于实验室,这导致我们喝茶的时候不敢表达,很多人都说自己不懂茶,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曾园:有个朋友和我分享,他说好的威士忌、好的红酒都讲究复杂度和层次感,这样的标准对饮品是通用的。有人问我中国有没有茶道,我以前说没有,中国没有日本那样的茶道。但我最近几年才意识到,我之前的说法是错的,中国有自己的茶道,中国的茶道就是泡茶、喝茶的方法,这方面蔡荣章、许玉莲都是很厉害的人。中国的茶是世界上最好的茶,泡好一杯茶就是我们今天的茶道。北京、云南、上海、福建,许多不同的地方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水温、投茶量、盖碗或其他茶具泡茶,不能辜负每一泡茶汤带给我们的愉悦。

宗哥:中国茶的传统,需要有高水平的文化人去教导和传承,不能让消费市场去主导。

周重林:唐代,朝廷要向北方回纥人购买一批马匹以充军备,回纥人同意给天朝一批良马,但他们既不要金银,也不要绸缎布匹,单要一本名叫《茶经》的书。一千匹战马换陆羽的茶经,一本书的价值是大于千军万马。如果没有陆羽、没有蔡襄这样的人,通过茶塑造了美妙的东方,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茶文化。日本茶是武士茶,中国茶是文士茶。我们今天的云喝茶、云聊天就是当下茶文化很重要的形式。

刚刚说到宋代的点茶,点茶是宴会茶,是很重要的,在茶里体现了中国的礼仪,是长期以来无数代人的传承。我们有一段时间不能自由喝茶,我们今天有机会了,要重回茶的传统。我们像侦探一样去找,是去找传统,为中国茶发展提供一剂良方。我们笑钱钟书喝袋泡茶没品味,但对今天95后来说,袋泡茶就是高端茶,这就是一个周期。

曾园

曾园:立顿是纯粹的商业化的操作,100多块一斤(500克)的茶,其实品质也是很不错的,特定场合我们也不用谈文化,选择袋泡茶是没问题的。在对比中,反而更能发现中国茶的魅力。中国茶是世界上最好的茶,我们为了这么好的茶要磨炼自己的手艺和方法。我想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他不写书,不直播,带领街坊邻居喝茶,在每个地方脚踏实地的普及茶文化。在很多不懂茶的消费者身边都有一个懂茶的人,在茶行业中起到润滑的作用,这样的人让我觉得很感动。

周重林:这些人是真正茶文化的传承者。

茶友:能不能再讲讲陈寅恪对《琵琶行》中茶产业的解读?

曾园:这是一首反战诗,开篇就说明白了。陈寅恪考证出白居易是在朝廷发表反战言论被贬,琵琶女也是因为战争来到这里,所以白居易才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关于《琵琶行》,陈寅恪还提出了很多的观点,比如“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这句话说明琵琶女所在的是大船,白居易的是小船,唐代的茶农和茶商都很富裕。根据陈寅恪考证,可以推断出商人娶琵琶女,是因为她见过世面,镇得住场面,可以在大船上搞批发零售。茶税始于唐代,说明当时行业发展起来了,正是有了茶,唐代商品经济才发展起来。而且政府还得修通茶山到销区的路,才能收到税。

唐代茶行业的诞生与回鹘对茶的需求有直接关系,这是张经纬博士的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以往的观点是少数民族吃肉多、缺乏蔬菜,所以要喝茶,其实这个观点是站不住的,茶的味道和美感是最关键。大多数人喝茶是为了愉悦,为了让生活更好。回鹘喝茶的最初的原因是因为信仰佛教,喝茶可以提神醒脑。大唐在这之前是用丝绸换马,丝绸要种桑树,还要养蚕,是很复杂的,所以唐王朝很愉快的就同意了用茶换马。

在唐代,我们用茶叶换来了和平;明清时期,茶叶贸易也带来了财富。今天茶叶被赋予更多的意义,精准扶贫、年轻人喝新茶饮缓解焦虑等等。我们有义务让这个行业更好。

茶业复兴沙龙

我出第一本茶书的时候其实心里没底,责编的压力也很大,但书才出来一个多月,调货的时候没货了,首印一个月就卖完了。我现在也会常常想,不知道世界上哪个角落的人又下单了,又有人在读这本书了,虽然我们联系不算紧密,但感谢大家都在为一件事情努力。

“我们直播间会不断地邀请不同的作者来参与,因为不一样才有价值,很喜欢许知远说的,带着偏见看世界,因为偏见才有价值。”本期读书会,以周重林先生的这句话作为结尾。

周四晚,我们直播间不见不散。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有茶气 茶叶八卦 茶业复兴

上一篇:「名人与茶」茶人蔡襄小传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