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茶文化讲习所:革登茶山石良子行纪
2023-06-16 14:41:19   作者:马哲峰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浏览:

高山上的土地肥沃的坝子,那是养育人们的世外桃源。香烟缭绕的山间小庙,那是过往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看天上的云聚云散,看眼前的人来人往。人文的记忆,自然的滋味,藉由这一盏茶,

革登茶山石良子行纪

茶山月明风轻,山堂春夜茶香。

癸卯年春茶时节,受友人郑明敏先生之邀,在牛滚塘山脊上的叶渡山堂小住。晨起观日出,傍晚看日落,茶山上最美的观景民宿。连日往返穿梭于革登茶山的村村寨寨,聆听茶山老人口述往事,寻幽访古探寻茶山的历史。悠游古茶园,品味古树茶,领悟自然的奥秘。

四月中旬,茶农江梅大姐早早就开车来到叶渡山堂,接上我一道前往石良子。近年来象仑公路修修停停,从景洪市翻越攸乐山过小黑江进出勐腊县象明乡成了最为便捷的通道,基诺山寨石良子俨然成为了进出象明茶山的门户。石良子村民小组行政上隶属于安乐村委会,文化地理上则是划归革登茶山。依照它的地理位置,称为“石梁子”更为准确。

石良子距离安乐村委会驻地牛滚塘约六公里的车程,中途经过祭风台,当地人也称其为大草坡,野草逢春绽放出满山遍野的白花随风摇曳,引来无数游人踏春。细究史籍中记载的祭风台,似于此地并非一处。

雍正《云南通志》载:“祭风台在城南六茶山之中,登其上可俯视诸山,相传武侯于此祭风,又呼为孔明山。”道光、光绪《普洱府志》中因袭了这样的说法,用词略有差异,又说是孔明寄箭处或诸葛搭营处。

当地的茶农非常中意这里的山川风貌,数年之前集资在山顶竖立起一座孔明的雕像,每年春季自发组织集体拜祭,引得八方茶友纷至沓来,俨然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庆典活动。春节期间,方圆左近前来登高的游人摩肩接踵,各色小商贩生意兴隆,停放堵塞在公路上的车辆能有数公里长。

革登茶山石良子行纪

地处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与景洪市基诺乡交界地带,石良子有三十九户二百〇八人,在民族划分上属于基诺族,与其有更近的血脉关系。在行政地理上属于象明乡,也有割不断的文化渊源。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使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近年新修的从安乐至景洪市界的柏油路穿村而过,石良子村民小组会计罗杰家邻着公路边,楼顶搭了个草棚茶室,放眼四望,依山而建的石良子民居呈现出的都是基诺族的建筑风貌。本村世居的有潘、张、刘、杨四姓人家,何、郭、唐等其他姓氏都是从莽通搬迁来的人家。父系源出外来汉族,母系源出原住民基诺族,许多人家都是跨族通婚繁衍的后代。虽然石良子人在建筑风格、民族服饰等方面努力保存基诺族的风貌,自幼深受汉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已经刻进了骨子里。

出石良子沿公路往小黑江方向不远,右手边有个岔路口,沿着生产道路下行,转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位于高山上的一个小坝子。农耕文明时期,能够拥有可供插秧种稻的肥沃盆地,无疑是安身立命的生存保障。背靠巍峨的孔明山,有一座小山,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山虽不高,却以一座观音庙而闻名。倘若从空中俯瞰,山似莲花,庙处莲心。穿过坝子上的土路行至山脚下,沿着早年旅游开发时修建的台阶往上攀登。半山腰分出两条岔道,一条通往孔明山顶,另一条去往观音庙。遇有晴好天气,四时游人不断。

革登茶山石良子行纪

山顶伫立着一座近年重新修建起的仿古式两层水泥小楼,听人念叨了许久,癸卯年正月初三,相约罗杰与江梅一道,来到了心心念念的观音庙。一层大殿中的香案上供奉着一座石雕观音造像,只有数十公分高,面容端庄慈祥,造型精美。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成为外来汉人移民与客商精神寄托的所在。

两方不起眼的石碑倚靠在大殿门外的墙壁上,这是修建观音庙所立的功德碑。一同前来的江梅、罗杰做好了周全的准备,提来了清水与酒精,携带着刷子与毛巾。清水洗去灰尘,酒精去除青苔,擦拭干净后,俯身仔细辨认碑文。较早的一方功德碑是咸丰初年所立,选用的石材质地花杂,浅刻碑文,历经岁月沧桑,许多文字已经漫漶不清了。几经努力辨认,可以确认碑文抬头为“重修观音庙功德碑记”。断断续续可以看到一些句子,“自古设立神庙保境一方,感灵有£,五省沾恩”。由此可知,这是五省客商共建的庙宇。碑文中提到“不意上年有蛮匪£掳踏滥地方”。可见其是意外变故遭到破坏。起意重建,“今境中住居数年以来”。可知是久居生活之地。“凭值年首目等公平训判”,“知情状者愿罚锱铢赔补神庙护神”。“功德共助”,“勒石刊名永不朽矣”。在值年首目的带领下,通过两种渠道筹措资金,一种是违规犯错者缴纳的罚金,另一种是主动捐助资金。就连罚金的缘由都列了出来,扳扯、诬陷他人都会遭遇重罚,可见头目们在群体中享有声望并掌握有一定的权利。主动捐助则是受到赞赏,被称为“恩主”。收支的账目公开,各项罗列清楚。咸丰五年(1855)重修观音庙过程中遭逢了承办人患病亡故,延迟到了咸丰六年(1856)二月是庙告竣,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革登茶山石良子行纪

另一方石碑材质较好,碑文清晰可辨。碑额题写了“永垂不朽”四个大字,抬头题写的同样是“重修观音庙功德碑记”。碑文中罗列了捐资人等的姓名及捐资数额,随后列明了收支项目,明确记述了最主要的花费是“做观音菩萨金身”,余额交值年会长收执。河西县石匠普联清将刻字花费银捐做功德。立碑时间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十九日。

革登茶山石良子行纪

眼前的人来人往,自勐腊县瑶区乡、易武镇远道而来的瑶族,方圆左近的苗族,三五成群结伴同行,身着民族盛装,欢度佳节。这两方甚少有人关注的石碑,碑文中记述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为后人留下了茶山上的历史片段。

时间来到了四月中旬,值逢春茶上市,再度来到石良子。罗杰叫上同村的茶农张帅、唐江二,同江梅大姐与我一起去探看石良子的古茶树。沿着石良子村民小组社房对面的土路往里走,数百米开外路下边的山坳里就有古茶树。革登茶山的村寨中,石良子的古树茶几乎不为外界所知,大概是因为散株分布的缘故,没有连片的古茶园,极少有人会驻足停留下来喝杯茶,以至于寂寂无名。

眼前的大茶树枝干粗壮,茶农专门抬来了竹竿搭起架子,既方便采摘,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罗杰、唐江二与张帅身手敏捷地爬上架子,江梅站在树下,两相对照,更映衬出古茶树的高大。往年春茶一季,一棵古茶树就能采下十多公斤的鲜叶。只是今年的状况尤为特别,天气干旱,加上闰二月,古茶树到现在都还在沉睡中,看不到新梢萌发的丝毫迹象。要到四月二十日,才进入农历三月,依照往年的经验,那才是古树茶开采的时候。

革登茶山石良子行纪

石良子村里岔出一条公路通往龙谷,离村子一公里开外,就在这条公路边的山坡上,江梅承包了一片茶园,当天已经开始采摘乔木茶树的鲜叶。随同江梅一道前往茶园,入目所见,这片林下的乔木茶园萌发的郁郁葱葱。得益于上有大树遮阴,地面杂草覆土,身处其中能够感受到湿润的气息。今年但凡是砍光树木除净杂草的茶园,眼见地面干旱的都要裂开了,小茶树干枯,古茶树落叶,处在苦苦挣扎的生死边缘。今年的茶农,内心无比焦灼的盼望着能来场雨,缓解这酷烈的旱情。

眼前的茶园中,江梅请来的三个工人正在忙着采摘鲜叶。他们中有人来自于墨江,也有人来自红河。去年由于疫情耽搁,没能来山上采茶,今年相约结伴来找工。忙完这段春茶采摘的活计,还要回转去继续打理自家的香蕉。他们早就适应了这种候鸟般周期性往返家乡与茶山的生活,为的只是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换一点微薄的收益。涉及到自身收益的高低,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考量。“茶叶发的好,按斤数。茶叶发不好,就算点工。”一位采茶的大姐这样告诉我。年景好,茶叶发的好,一个人一天可以采下十公斤的鲜叶。每天早上七点钟就上山去采茶,带了午饭在茶园里用餐,忙碌的工作持续到下午六点钟才算结束。亚热带高山上的大太阳火辣辣的,纵使尽可能做好防晒措施,个中滋味也还是不好受。采茶的大姐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你们不用晒太阳了,不容易老。晒太阳又黑又老,九〇后看起来像五十岁。”

革登茶山石良子行纪

江梅承租的这片茶园面积有十多亩,春茶一季可以采上三拨茶。第一拨少,第二拨多一点,第三拨又少了。眼下的这一拨都还采不到一百公斤鲜叶。三个采茶工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将这片茶园采完。然后就转去其他人家或地块采茶了。

回转到江梅的初制所,临近傍晚时分,她开始生火、刷锅准备炒茶。称取五公斤鲜叶,这是手工炒茶时每锅投放鲜叶的重量。为了能够把茶叶做好,她还专门去勐海跟云南省农科院茶科所的陈继伟老师学过炒茶。她认为今年天气干旱,炒出来的茶叶比去年更香,品质比往年更好一点。她很讲究细节,炒茶的时候,还特意戴了个帽子。旺季的时候,她一天下来要炒十多锅茶,下午天热少炒几锅,晚上更凉多炒几锅。一个春茶季下来,要炒一千多公斤鲜叶,晒干后的毛茶超过三百公斤。古树茶都是采用手工炒、手工揉捻,乔木茶多数用机械杀青与揉捻。茶季的日日夜夜,就是伴随着氤氲的茶香中度过的。当天经过杀青、揉捻后的茶叶,均匀的洒在簸箕里,抬出去放在阳光下晒干。

革登茶山石良子行纪

去到罗杰家的茶室,专门找出来了两泡头春的石良子古树茶来品饮。地处攸乐山、莽枝山与革登山三山交界的石良子,古茶树主要分布在葫芦碑、薄荷林等寨子周边的广阔地域内,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石良子古树茶以别样的风韵。

革登茶山石良子行纪

巍峨耸峙的孔明山,风云变幻的祭风台,那是六大茶山各族茶农心中的人文圣地。高山上的土地肥沃的坝子,那是养育人们的世外桃源。香烟缭绕的山间小庙,那是过往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看天上的云聚云散,看眼前的人来人往。人文的记忆,自然的滋味,藉由这一盏茶,代代传承。

作者简介:马哲峰,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主编出版有《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革登茶山 革登茶 马哲峰

上一篇: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莽枝茶山红土坡行纪
下一篇:最后一页